浴火成器,当代陶艺的语言转换

2023-11-01 15:34:03杨巍
长江文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李纯陶艺正文

杨巍

雕塑与陶艺,在本质属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甚至同一性,从广义来说,雕塑包含陶艺,更直观地说,陶艺就是用陶土做雕塑,兼具有“物”的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雕塑在历史发展中被更多地赋予了纪念意义,如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纪念碑等,陶艺则真切地融入了生活,并赋予了科技、工艺和材料的审美特性,譬如陶罐、盘子、装饰物等物品。雕塑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时代的消费化特征越发明显,这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和生存方式,也激发和催化了当代陶艺的创造与发展。在现代化背景和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以李正文先生为代表的湖北当代陶艺家们,从艺术观念、媒介材料和表现形式上,不断推进陶艺语言的当代转换,多向度诠释陶艺的“物性”之美。2023武汉双年展,在平行展单元推出“逐物——李正文、李原、李纯三人展”,以及不久前刚刚推出的“艺匠·塑心·育人——李正文师生作品联展”,梳理了几代艺术家在代际间的传承与创新,并藉此致敬一代雕塑大师。

李正文是湖北武汉人,堪称为当代学院派雕塑家、教育者、陶艺家、陶艺文化学者。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并担任第一届中国美协陶艺艺委会委员,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2013 年,李正文获得中国陶艺终身成就奖。

1960年,李正文考入中央美術学院雕塑系,1966年本科毕业之时,因故滞留学校七年,在央美度过了十三载春秋。1973年,学成归来的李正文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从事雕塑教学与创作。中国现代雕塑是20世纪才从西方引进的新兴艺术门类,另一方面,中国亦有着悠久的造像、塑像和民间雕刻传统,来自法国、前苏联和中国本土等多种雕塑传统因素,逐渐融入到了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为代表的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学而传承,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代代相传的“雕塑基因”,特别是以法国和前苏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的熏染,使李正文在央美求学期间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在其后的雕塑创作中,李正文一直思考着如何将中国古老的雕塑传统与西方雕塑艺术传统相结合,并作出了积极的创作实践。20世纪70至80年代,李正文在湖北美术学院教学期间,先后参与并主持了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毛主席纪念像》、黄鹤楼前《黄鹤归来》、葛洲坝《四面体纪念雕塑》等著名城市雕塑的建造,成为湖北第一批主题性城市雕塑的重要成员,从这几组作品中不难看出。《毛主席纪念像》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黄鹤归来》则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造型手法的结合,葛洲坝《四面体纪念雕塑》通过简约的几何直线造型,表达了前卫的当代创作理念,三件作品,三种风格,充分体现了其雕塑语言的演进轨迹。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肖栋栋的塑像,至今伫立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公园内,亦是李正文的代表作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的观念表达伴随着“八五思潮”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话语,这种趋势几乎弥散至所有艺术形态和媒介。同时,对“物”性语言的历史传承与现代转化几乎成为了参加1985年全国首届陶艺家研讨会艺术家的共同话题,彼时的李正文,正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在现代艺术观念的代际导引下,李正文在个人艺术之路上出现了一次重要转折——“物性”之变,李正文从雕塑创作的巅峰,悄然转向现代陶艺的创作之路和传统陶瓷文化的研究之路,从传统写实艺术手法,转向当代写意艺术表现,从湖北现代雕塑教育的初创者,变身为湖北现代陶艺的奠基者。

李正文的陶瓷作品大量结合了当下的生活感受和现代样式,但又从传统文化中来。比如《我家马儿不吃草》中的“马”,马的造型来自汉代,但表现的是当代个性,“有点儿傲娇”。他的“幻——木叶系列”,源自多年对吉州窑木叶天目的研究,“这些木叶,以前多数出现在陶瓷里面,但我把他放在外面,结合剪纸艺术,让经典题材创新化,便多了生活的艺术” 。现场展出的《生命》系列、《荷塘》系列、《鳜鱼》系列、《架与影》等,便是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样式结合的“成果”。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视角出发,指出“物”不仅仅是认知的对象,“物”不仅与其他存在者共存,更具有独立之品性,也即其所说的自然物、人造物和艺术之物,三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艺术家王心耀指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功能性审美的规约下,至上世纪中期,与趋近审美的欧美、日本现代陶瓷艺术产生了疏离。李正文的陶艺创作,依托传统,某种意义上来说用中国式的造型方式和艺术语言弥合了这种梳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意义。

对材料和工艺的深入研究,推动了陶艺语言的媒介转换。李正文立足于“感觉”,将手与泥、泥与火之间的精微进行艺术化处理,探索新材料、新工艺。40多年时间里,李正文辗转宜昌、蕲春、马口及湖南等地,深入制陶工厂,学习烧窑、做窑炉、配釉以及成型,对地域民间窑口与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探索,他通过跑窑口、集陶片、习陶术、访陶人,一步步深入学习陶瓷烧制技术和梳理陶瓷文化,力图在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通过对材料的挖掘丰富地呈现“物性”。同时,对即将消失的文明——湖北民间窑口,李正文也展开了人类学方法的田野调查。李正文对陶瓷材料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引领了改革开放以来对于陶瓷材料独立性的探索。

其从2000年起,经过10年探索,李正文成功仿烧出南宋木叶纹黑釉茶盏。木叶盏是我国南宋吉州窑独有产品,烧制极为困难,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几十年来,国内外很多陶艺家都在仿烧,有的陶艺家还把制作木叶盏当成最高追求。李正文经过孜孜不倦的反复试验,终获成功。材料的复原,无疑推动和丰富了当代陶艺的语言转换。

家族的传承,推动了陶艺的代际转换和艺术传承。在艺术家庭氛围的熏染下,李原的油画采用表现主义方式追寻孤寂的艺术理想。李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其后又先后就读于德国奥尔登堡大学日耳曼文学专业、奥尔登堡应用科技大学建筑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术系研究院,2005 年获得柏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丰富的求学经历使李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表现力。他的早期作品强调绘画的形式语言,通过直觉来传递荒诞、寓意和抽象的物象,表现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悲观、失望和不安的情绪。而李原后期的作品在自我救赎中走向了纯粹、清澈和宁静,通过自我对话追寻本我的精神世界。

同父辈一样,李纯同样经过中央美院雕塑专业的科学训练,而后转向陶艺创作,现任江汉大学美术学系主任。李纯在现代陶艺中探索出与父亲不同的创作方向,思考如何用陶瓷材料来呈现城市中当代人的生存样态和精神状态。他所创作的《岛》系列、《城市·人》系列,将“形”的概念进一步提炼浓缩至不同色彩的汽车,并将巨型的努力攀爬的动物置于车顶,隐喻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内心感受,却不失童真与梦幻,无论是“梦”还是“云影”,自有一片自在天地,让人会心一笑。

从时间线上而言,李纯一方面不再局限地域的民间陶瓷而是转向历史深处的陶塑,从古代陶塑、陶俑中获得灵感,另一方面以陶为载体切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更多呈现出观念的表达。从艺术表现上,李纯用夸张、模糊、组合的方式来塑造其对“艺术之物”的理解,以青年一代的视角传递城市生活的生存压力和精神漂泊。李正文、李原、李纯三人展是两代人的文明坚守和艺术探索,具有家庭族群艺术史的典型特质。

在“藝匠·塑心·育人——李正文师生作品联展”中,展出了近50位艺术家的作品。执教50年的李正文先生桃李满天下,现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长张嵩涛、著名当代艺术家史金淞等均出自他的门下。张嵩涛的《女史箴图》《龙凤呈祥》《娃娃》等作品,均采用当代手法表现传统题材,表现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娃娃》脸上挂着夸张大哭的表情,脸上的纹路、身上的褶皱好像都被什么突如其来的打击一瞬间激起,哇哇大哭,十分生动。他们大叫着吵闹着,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甚至穿越了现实的时空,回到每个人都会经历却都已记忆模糊的小时候,通过单一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多维的情感表达。史金淞的系列作品《松》《石》,通过材料转换,营造出“虚置”的山水自然,那些用螺栓错位着粗暴连接在一起的枝干,一方面反映出现实中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又通过不同质感材料的混搭转换,体现出装饰、怡情的视觉观感。 无论是李正文、李原、李纯,还是张嵩涛、史金淞,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已深深扎入他们的灵魂之中,他们的作品,弥散着中国传统审美内省式的文人气质。

以李正文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无不以学院式的立场,以现代雕塑学术性的视角,发掘中华审美文化精神,以传统陶瓷语言符号和新兴媒介材料作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他们独特的美学价值追求,在手与刀、泥与火的交织中,传递出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赤诚热爱与深沉哲思。炽热的窑火生生不息,为观者映照出一部别开生面的地域艺术史。

责任编辑  陈   俊

猜你喜欢
李纯陶艺正文
更正声明
传媒论坛(2022年9期)2022-02-17 19:47:54
更正启事
科学养鱼(2021年6期)2021-11-30 18:02:10
“坏女人”李纯:我只要纯纯的幸福
家庭百事通(2020年2期)2020-03-19 08:46:59
“疯狂”的陶艺
小学生导刊(2018年1期)2018-03-15 08:02:40
学陶艺
做陶艺
活成一朵向日葵的模样
美文(2016年6期)2016-05-14 17:36:11
职场钝感力,这个你可以有
家庭百事通(2014年4期)2014-05-05 21:45:2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达与神经再生
漫画
37°女人(2009年5期)2009-07-05 05: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