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8月19日的青海省西宁市,天高云淡、清爽怡人。世界的目光聚焦青藏高原,聚焦西宁,以“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主题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西宁举办。
以“国家公园”之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商代表聚首西宁,碰撞思想、凝聚共识、畅想未来;借论坛平台,武夷山等5个已设立国家公园和黄河口等17个创建中的国家公园同台亮相,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个个高精尖科技的展示,一件件来源于国家公园的文创产品,向世人展示出国家公园的独特魅力。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国家公园建设经历了体制试点、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出台空间布局方案等发展历程,取得了一批令人振奋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再一次走进建设国家公园的中国,感受生态之美、发展之美与人文之美。
国家公园的独特魅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至今走过十年非凡历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标志性工程。
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科学擘画了建设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宏伟蓝图。
第一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整体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到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路径取得积极进展,第一批国家公园共选聘3万余名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积极发展生态茶园、自然体验、生态游憩等绿色产业,推进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等生态保护措施,社区居民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展示我國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搭建起国家公园建设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本届论坛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由开幕式、1个主论坛、3个主题论坛和多场活动组成,内容涉及旗舰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全民共享与文化品牌塑造等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重要领域。
作为本届论坛亮点之一,开幕式大屏幕上,伴随着倒计时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标识从小放大,令人眼前一亮。中国国家公园标识由地球、山、水、人和汉字书法等元素构成,标识中连绵的山川构成汉字“众”,造型特征鲜明,寓意山连山、水连水、众人携手保护自然资源,展现了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的有机融合,体现中国国家公园的全球价值和国家象征。
同时,发布了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公园感知系统”成果、《国家公园(中英文)》首刊和我国国家公园主要保护成果,表扬了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
此次获表扬的团队和个人包括: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东宁局女子巡护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监测巡护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局、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建设专班7个国家公园建设优秀团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黄河乡生态管护站八级管护员加羊多杰、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碧口保护站工程师孟斌、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冯利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高级工程师齐旭明、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星村大队桐木中队工程师徐自坤5名国家公园建设先进个人荣获表扬。
自2021年10月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中央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人民政府密切协助配合,大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工作,首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这些成果是国家公园对外展示的品牌,全面展示了第一批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新阶段取得的成效,也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识,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建堂表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坚持国家立场,更好调动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两方面积极性;坚持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总目标,在更大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切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高水平建设之路。
人文与科技并举
共襄盛会、共谋发展,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本次论坛上,来自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及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国国家公园的积极探索成效表示肯定,并围绕扎实推进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
同时举办的3场主题论坛,分别围绕“旗舰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和“全民共享和文化品牌塑造”主题,汇集了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阐明了一系列前瞻性、引领性的新理念新观点,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性、引领性的发展方案、行动计划,对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国家公园监测首席专家李德仁在以“论空天地遥感林草动态感知监测”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中,从国家公园智慧林草天空地林草感知监测概况、主要内容与需求、设计思路、工作基础等方面,介绍了遥感监测技术在林草系统深度应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了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广阔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輔文围绕“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主旨演讲,交流分享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验,为更加全面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蒂芬·波拉斯基说,中国的国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石,维护着关键栖息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庇护所”,使整个区域的自然生态得到保护。“中国用实际行动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自然走上恢复之路,造福民众和地球,值得世界称赞。”他说。
由于国家公园面积普遍较大,深山密林分布多,其监测水平与监管能力息息相关。国务院参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剑平分享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心得。在他看来,通过监测系统建设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更科学的管理、共享专业化的服务资源,从而实现国家公园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在围绕“我国海洋生态特征与保护”的主旨演讲中,介绍和分析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取得的良好成效和今后发展趋势,阐释和分享了海洋生态保护的新探索、新模式、新技术,为推动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拓了新视野、带来了新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围绕“中国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体系的现状与展望”作主旨演讲,分别从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开展大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提出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体系建设的路径构想。
全民共享和文化品牌塑造,也是论坛上的重要话题。作为标识的主创人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公园艺术与设计中心主任潘鲁生表示:“全面共建共享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仁爱万物、生生不息等文化的生态理念,这也是我们今天塑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凝聚国家公园核心价值的基因和自信。”
潘鲁生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需、塑造国家公园共有的文化品牌、传播国家公园独特的文化形象”方面,对国家公园文化品牌建设作了深刻解读,为更加全面系统打造国家公园文化品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我们在设计国家公园的时候,不单单保护了公园内的自然山水,同时也保护了生活在公园内的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作家在从事生态文学写作的时候面对的一个话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会长龙仁青强调了生态文化对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说,国家公园建设是全民共享的事业,既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生态产品和游憩条件,也要努力让社区居民享受到绿色发展成果。他建议出台更多引导政策,打造国家公园品牌,支持社区居民依托国家公园发展绿色产业。
“以前这种5只雪豹母崽同框的画面极其罕见。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雪豹行踪被发现和记录。”青海省有关负责人播放了一段2018年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的有趣视频,分享他对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喜悦。
雪豹处在高原食物链的顶端,是高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据估算,青海雪豹数量已超过1200只。雪豹作为旗舰物种,数量持续恢复的背后,是国家公园建设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整体优化。”这位负责人说。
雪豹种群数量的持续恢复,也反映青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从三江源腹地到青海湖流域,再到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祁连山,藏羚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青海湖夏候鸟从过去四类增加到五类,监测到的水鸟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还在祁连山先后监测到荒漠猫、兔狲、猞猁等分别同框的画面。行走于旷野,动物再不会因恐惧人而快速跑开,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牧民云塔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生态特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众多牧民成为了生态管护员,从草原利用者成为保护者,同时也转变理念谋求绿色“营生”,转产到生态旅游、民族特色手工艺加工等领域,身份职责和收入结构均实现变化,国家公园为发展赋能,使群众受益。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陈刚表示,国家公园建设给青海省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了深刻变革。这些都得益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从根本上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丰硕果实。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保护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珍贵的家底,贡献了万物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体现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从主论坛到3个主题论坛,中外嘉宾围绕主题,提出国家公园建设领域的新理论、新见解、新实践,观点鲜明、内容翔实、论述充分,各界各方嘉宾在发言中纷纷表达了对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高度赞同,充分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共同追求。
面向未来的成果展示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15年陆续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再到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出台,我国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论坛期间,举办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展、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展、美丽中国图片展、国家公园3D体验、自然文学和文创产品成果展等5个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参观。
高新科技展区成为了亮点和吸睛之处,进一步展示了科技创新在提高国家公园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促进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展区,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单位集中展示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运行原理,聚焦碳汇、监测等领域的一系列科技产品吸引大家纷纷驻足。
展区中央是国家公园感知平台,一块横向大屏上正不断播放已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的监测画面:一对大熊猫母子在竹林间打滚;东北虎、东北豹在茂密山林间穿行;“雪山之王”雪豹在陡峭的高原裸岩上如履平地……
在武汉大学智能监测平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正视频连线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屏幕另一端,他们的同事正在一辆多功能移动方舱车上热情地打招呼,并为现场传来近500公里外的黄河源头实时监测画面。屏幕中,一群藏野驴正自由快乐地漫步在草甸上,时而扬蹄疾跑,时而停立观望,野性十足的同时又憨态可掬。
实现高精度的监测,需要展出中的一台球形设备——超远距离一体化云台。“作为武汉大学针对国家公园自主研發的高清智能监测设备,该设备包括双光相机、北斗定位组件、温度控制系统、风光供电系统等,通过空地协同智能装备,基于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实时接入地面监测点集中控制器,可对几十公里范围内野生动物进行全时段监测、识别、跟踪,对森林、草原、水文、冰川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朱江月说,正是通过此类监测设备的科学搭配,才能实现对国家公园的多维多域综合联动监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来了无人飞行器、无人监测系统等先进监测技术及终端。兼具自动驾驶及飞行能力的陆空两栖垂直起降飞行汽车、可长时间驻留平流层的临近空间飞艇、集环境气象、物候、植被盖度、生物量、有害生物监测于一体的全自动生态观测站……展区内多种别样造型的监测设备令人眼前一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大新说,国家公园未来的监测将是“天地空”一体化,卫星的覆盖面比较广但精度是有限的,扫描的过程是有周期性的,不是持续性或者定点进行监测,所以要依赖无人机、飞艇以及两栖陆地和空中的装备,实现全息、实时的大范围、精准感知。
“国家公园地广人稀,环境复杂,如果完全靠人工很难进行覆盖,无人系统就非常重要,所以这种两栖无人装备,包括无人车和各种传感器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这次展出的这种ZY60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就可以通过搭载全画幅航测相机、高光谱、激光雷达、温室气体分析仪以及光电吊舱等任务载荷,用于林草资源调查、病虫害及森林火灾监测、大气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景观三维建模、区域地面站点数据采集等。目前,我们与青海的相关部门已经达成协议,未来,更多的高新技术将赋能国家公园。”田大新说。
站在3D体验区,3块LED大屏以半包围的方式营造出立体实景之感,以第一视角跟随镜头从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出发,穿过广袤的冰川雪原,踏过悠悠的草甸草地,淌过潺潺的河流湖泊,掠过雄雄的荒漠戈壁,感受雪豹、藏羚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生长,领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相较于图片,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大家真正感受那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含义。同样也能从美景中看到青海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步伐,希望更多人能亲历国家公园,亲身感受自然蓬勃之力、生物多样性之美,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卫士。”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说。
青海师范大学学生喇海琰是这次活动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活动让她对青海、对全国的生态建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看到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创建中的国家公园成果,我感到十分震撼,通过国家公园感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价值,亲近自然生态、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我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国家公园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公园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生活创建的过程。我觉得发展和保护是相互共同平衡的一个共生的观念,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更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可喜的是,在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中,已经生动呈现出‘人与天谐、天人共美的理念和情怀。”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伟说。
文创产品展区汇集了来自部分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候选区的7大类百余种文创产品。造型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不仅突出了各个国家公园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拉进了国家公园与公众的距离,更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在展区内挂着几个小小的毛毡挂件,牛毛材质经三江源国家公园农牧民的一双双巧手制成藏狐等形象的挂件。翻转挂件上的标签,上面用中英文写着这样一句话:“这份来自嘉塘草原的心意由阿姐昂江措毛手工制作。”昂江措毛还在上面分别用汉语、藏语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抚摸着上面的笔迹,挂件好似有了温度。正如标签最下面的小字写得那样:“一双手,可以挤牛奶、做酥油;这双手,同样可以赠予你高原生灵之美。”
“这小小的挂件每年可为当地农牧民增收十余万元。”工作人员说,“这些文创产品不仅突出了各个国家公园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拉近了国家公园与公众的距离,更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在这些书籍和文创产品中,我们感悟博物之美、生态之思。这些展品在这里‘讲述着国家公园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探秘……”志愿者张莉辉说。
在展区一隅,“青绣”的绿水青山引人注目。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花草、鸟兽与青绣技艺完美结合,这是青海民间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成果的碰撞交融,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画卷和国家公园建设的新成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表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切实履行好职责使命,着力推进高水平保护、加大新技术应用、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设立新的国家公园、讲好国家公园故事,把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得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更有品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靓丽名片,谱写国家公园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