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改革:实施、评价与发展

2023-11-01 17:22:30杨雁吴潇邢倩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杨雁 吴潇 邢倩

摘  要:2020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文章通过调研20所高校的线上复试方案,从组织领导、复试程序及复试考核三个方举例分析线上复试的实施及发展,结合“考生—复试专家—复试工作人员”三个人群维度的现场访谈以及连续三年的问卷调研对线上复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强力的组织领导、规范的复试程序和多元的复试考核推动了线上复试的稳定实施与持续发展,线上复试方式“成本低”“调剂生源复试率高”“安全高效”等优势愈加明显,“专家评分主观性强”“考察不全面”“潜在风险高(作弊、舆情)”等弊端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受到关注。最后,文章从制度保障、复试改革、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希望能促进线上复试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线上复试;复试改革;人才选拔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15-04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双一流视域下能源行业高校‘三三制培养‘三能人才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531);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ZD06)。

作者简介:杨雁(1981—),女,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吴潇(1999—),女,硕士在读,西南石油大学,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邢倩(1985—),女,硕士,西南石油大学研招办,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招生与管理。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卡,承担着选拔培养人才之重要职责,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社会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学子前途命运[1]。

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随着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而启动,其中复试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强化复试考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复试工作制度机制,加强复试规范管理[2]。2020年以来,复试方式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变革,复试考核模式也随之进行调整。在此背景下回顾硕士研究生复试改革历程,对于探索线上复试工作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硕士研究生复试改革历程

我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是一个逐步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3]。改革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78—2005年)

1978年,教育部要求各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复试,次年在招生意见中取消了复试。1982年全面恢复复试,提出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决定是否需要复试。随后1983年,教育部对复试的时间、目的、方式、命题和复试条件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1984年,教育部强调继续抓好复试这一重要环节,基本上奠定了初试加复试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1986年,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由初试调整到复试,不合格者一票否决。2003年以后,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差额复试。2005年,研究生的专业课和外語听力部分的考察向复试阶段前移,其次允许部分高校自行划定复试分数线。

(二)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研究生招生要提高复试权重,并明确复试方式和内容,加快复试制度改革。2017年,复试更加重视能力考查,注重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体系。

202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网络远程复试”(下文称“线上复试”),推动了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中复试方式的改革。三年来,线上复试逐步从一种应急举措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复试方式,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复试改革发展阶段实现了复试方式由线下到线上的改革。

二、线上复试的实施与发展

本文按照四大经济区域内“双一流”高校的比例并综合考虑学校类型,选取了20所代表性高校作为调研跟踪对象,结合文献调研,从组织领导、复试程序及复试考核等方面,详细总结了三年来我国研究生线上复试的实施情况及发展趋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线上复试安全实施

教学厅〔2020〕4号文件要求:“招生单位要切实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主体责任。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研究生复试工作要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4]。为做好复试工作,调研高校均在校院两级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制订复试工作方案及预案。如西南石油大学在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组(办公室)并明确主要职责,协同制订复试工作方案,组织学院成立院级招生领导小组,加强校院两级政策研讨和业务培训。

(二)规范复试程序,保障线上复试公平公正

教育部在2022年复试录取工作会议上强调,各招生单位要加强复试和调剂工作组织管理,包括加强考生身份审核、过程监管、复试试题管理、严肃考纪考风等。调研高校均做到了教育部要求的“两识别”“四比对”“三随机”“双机位”等措施,在资格审查、监督管理、考风考纪、技术兜底等方面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的复试录取工作由研招办、纪检等职能部门负责双重监督;天津大学实行五项责任制度,对复试过程全面负责;东北师范大学等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中国人民大学经由2021年线上复试漏题事件后,完善了《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场规则》,并强调“复试相关的内容属于国家机密级事项”;西安交通大学在正式复试前单独划分时间段分别完成考生的信息采集、综合素质测评、复试资格审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线上笔试,备有备用试题。2022年复试期间,上海、吉林等地区采用了专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分散组考方式。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为本校学生提供复试专用面试室,主动做好技术兜底工作。

(三)多元复试考核,保障线上复试科学有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要求:“各招生单位要针对不同的复试方式精心设计复试内容,提前组织模拟演练”。要实现这一目标,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和考核平台是支撑。从具体做法来看,实行“线上面试+线上闭卷”的高校中,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考生笔试答题纸由钉钉拍照上传改进为“易考”考试系统扫描上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用“课程伴侣”App进行笔试;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采用“线上面试+专业技能机试”的模式,在规定时间内异地同步进行在线编程机试;中国美术学院采用“线上面试+创作作品提交”的方式,并增加真实性承诺书;采用“线上面试+视频录制发送”的高校中,中国音乐学院选用小艺帮软件进行“先录后评”,上海体育学院需要自行录制视频发送。为了更好地和学校已有管理系统对接,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线上复试平台。从调研文献及高校来看,现有考核模式、考核内容及考核平台呈组合及多元化趋势。

三、线上复试评价与分析

(一)线上复试评价问卷设计与检验

1. 问卷内容设计

研究团队在线上复试实施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梳理目标要素,遵循MECE分析法,形成了考生、复试专家、招生工作人员三个维度的《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评价调查》初步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初步完成后,运用德尔菲法分维度访谈,以访谈对象提供的观点对问卷进行修正并开展预调研。通过相关检验法和参与者检验法检验后[5],正式发布了三个维度的调查问卷。

2. 问卷有效性研究

在2020年、2021年、2022年线上复试分别圆满结束后,在“双一流”X高校线上复试参与群体范围内分维度发放问卷。三年共回收问卷3039份,其中考生2755份,有效率96.5%;复试专家234份,有效率98.6%;复试工作人员50份,有效率94.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文通过SPSS22.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得到三年问卷中值均大于0.9,KMO值介于0.7~0.8之间,问卷结果真实有效。

(二)线上复试评价调研结果及分析

1. 考生评价结果及分析

表1的调查结果显示,考生对线上复试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三年平均值为96.08%。“成本低”“调剂机会多且效率高”与“与国际接轨”三个正面评价率逐年升高,到2022年均超过80%。经历过线上复试的考生在访谈中提到线上复试需要的成本主要是复试设备,相较于线下复试需要花费不小的交通住宿、时间成本等,线上复试优势显著。

考生对“易出现突发情况(设备、网络故障)”“心理压力大”“复试环境准备要求高”这三方面的担忧也逐年下降,这是由于“线上教学”“线上答辩”“线上就业面试”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及保障的完善。

“专家评分主观性强”仍然是考生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特别是在2020年线上复试的第一年,考生以线下笔试准备为主,线上复试则大量采用了综合性、开放性的口答试题,引起了考生的担忧。该指标到2021年、2022年虽然有所下降,但比例仍然超过70%。

2. 复试专家评价结果及分析

表2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复试专家对线上复试的“总体满意度”高,三年平均值为88.33%。“调剂生源复试率高”“与国际接轨”的评价率逐年增高。访谈中复试专家表示,线上复试大大降低了考生复试特别是参加调剂的费用及时间成本,扩大了选拔范围,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在线上复试中,复试专家与考生的面对面现场交流变成了网络远程屏幕交互。表2显示2020年“题库建设要求高”“潜在风险高(作弊、舆情)”“考察不全面”的评价率高,后两项在2021、2022年依旧处于高位。访谈中,复试专家认为复试过程存在舆情风险,对提出挑战性问题有所顾忌,使全面考察结果受到影响。复试试题也存在被泄露的风险,复试中需要大量“综合性、开放性”的试题,并大量采用口答模式,使得题库建设压力大。但随着线上复试考核模式、考核内容、考核平台的多元化,这三方面的评价总体得到了改善。

表2  复试专家对线上复试的评价(单位:%)

3. 工作人员评价结果及分析

表3显示复试工作人员对线上复试的“总体满意度”在三年内均低于考生、复试专家,平均达到83.63%。“安全高效”的评价率逐年提高,2022年高达92.76%。

表3显示2020年“信息化技术要求高(设备、网络、技术)”“潜在风险高(作弊、舆情)”“政策规范流程要求高”“監督管理难度大”“复试准备工作要求高”“成本高(人、财、物)”评价率较高。工作人员在访谈中表示,线上复试初期需要新增复试软硬件,重新建立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前期投入大。随着线上复试工作的逐年开展,优势特色凸显,技术规范完善,这些指标的评价率均有所降低。但“信息化技术要求高(设备、网络、技术)”“潜在风险高(作弊、舆情)”“监督管理难度大”仍然保持在70%以上,主要原因为以下两点:一是为了支撑多元考核、服务考生、防范作弊等,高校在不断改进复试系统;二是随着近三年考研人数的急剧增加,复试特别是调剂工作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调剂工作难度大”。

表3  复试工作人员对线上复试的评价(单位:%)

四、线上复试发展方向

(一)完善制度保障,规范线上复试违规与违纪处理方式

根据调研及问卷分析,调研高校线上复试相关文件中缺乏针对考生线上复试违规违纪的专门处理办法,复试专家认为“潜在风险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国家应出台针对线上复试问题处理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明确教育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明确考生线上复试行为规范、违规违纪行为识别及惩戒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国家标准化考场优势,统筹建设统一标准的考生线上复试场所,可供考生有偿申请使用。三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树立和营造线上复试诚信应试的意识和氛围。

(二)深化复试改革,优化线上复试模式与内容

根据调研及问卷分析,为解决考生关注的“专家评分主观性强”、复试专家关注的“题库建设要求高”“考察不全面”等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复试考核改革。一是借鉴国外高校线上复试的先进经验,采用多元复试模式对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核。二是加强题库建设力度,从源头上降低专家评分主观性。三是根据学科特点,科学设置合理的初试及复试权重并不断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线上复试的多元考核需求

根据调研及问卷分析,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复试安全高效和多元考核的重要支撑。一是高校要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教育专网以及智慧校园建设,发挥我国5G技术优势,推动教育与物联网、自动技术、VR/AR及超高清视频的深度融合。二是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需求对接,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功能更强大的专业化复试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立迁. 中国特色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的百年探索与新时代改革创新思考[J]. 中国考试,2021(07):16-27.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A/OL]. (2020-09-28)[2021- 09-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28_492182.html.

[3] 李海萍,郝显露.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回顾、反思与应对[J]. 教育文化论坛,2021,13(02):58-68.

[4]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EB/OL]. (2020-04-13)[2020-07-18]. http://www.mo e.gov.cn/srcsite/A15/moe_778/s3261/202004/t20200414_443281.html.

[5] 徐玲,母小勇.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素养:内涵、结构与作用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2):24-31.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