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教育部综合原有多个单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继续深入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计划。此计划旨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卓越拔尖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基于此,文章以柳州工学院为例,对地方性民办高校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不同层次和不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六卓越一拔尖”;地方性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07-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立项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地方性民办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课题编号:LZJ2022C004)。
作者简介:陈玲玲(1980 —),女,硕士,柳州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下简称计划2.0)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以下简称计划1.0)的升级版,如果将计划1.0比作人才培养计划的“试验田”阶段,那么计划2.0则为实施综合改革的“大田耕作”全面铺开阶段[1]。自计划1.0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随着计划2.0的提出,“试验田”向“大田耕作”的扩大和迈进对各级各类“田”的应用和实施以及对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田”不同,人才培养建设思路也应当有所区别,不同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试验田”向“大田耕作”的铺开,实际上是以点带面、从培养精英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人才的实践过程。地方性民办高校是“大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是应当与不同地方的“田”的基础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和改革,才能实现计划2.0的目标[2]。柳州工学院位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是第一批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是广西首批4所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根据《2020中国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评价》显示,学校自然科学类以A+等级排名全国第九,工学以A+排名全国第六。柳州工学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人才培养目标也紧紧跟随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断进行改革。
一、柳州工学院的建筑学专业计划2.0人才培养理念
对照计划2.0的要求,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从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几个方面入手,推进新时代下地方性民办高校教育方向化、地方性融合创新式思维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思路
围绕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Y”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宏观层面由各级政府政策引领和扶持,中观层面对接企业具体落实指导和支持,微观层面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跟进。促使原本培养主体单一模式向主体多元化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多元主体的优势,促使地方性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达到“1+1+1>3”的效果。
(二)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要求
培养服务地方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是将原来只重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具备系统性工程意识和敬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从多年来只重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来看,很多学生走上岗位后易出现爱岗敬业意识差、合作意识差、创新转型能力不强等问题,即使专业技术能力过硬,但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三)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任务
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才培养改革目标能够实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Y”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任务包含人才培养目标由技术化向产业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由单一模式向多元主体交叉融合转变;培养路径由高校独立培养向系统开放培养转变。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转变对主要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体现了系统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四)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计划2.0的背景下,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当坚持计划2.0的指导思想,落实“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将思政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构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完善师资队伍,改变单一的教学环境,融合资源和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和转型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等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3]。
二、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Y”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以柳州具备众多大型建筑企业,良好稳定的建筑市场为依托,在多年来的积累实践中,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Y型方案”,即联合“政府—企业—学校”及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Y”型人才培养方案(图1)。在该方案的改革中,主要围绕计划2.0的目标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这两个主要问题。
■
图1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Y”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Y型方案”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地方性民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双方都比较关心协同育人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在多年的合作下,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在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是:学校不仅要能够培养出精通建筑设计基础的专业人才,也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备广博知识与多種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以外,还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也是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人才,“Y型方案”即是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面向企业需求而形成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Y型方案”怎么培养人
“Y型方案”在柳州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实施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顶层设计→全方位改革”的方案,从顶层设计的“四个结合”到全方位改革的“七大模块”,都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设计,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引领和指导下,企业融入学校联合培养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和保障。
1. 顶层设计
基于计划2.0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Y型方案”首先进行对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目标的顶层设计,主要做法是“四个结合”。
(1)“Y型方案”目标应当与计划2.0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一方面,将地方性民辦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育特色纳入计划2.0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Y型方案”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4]。在“Y型方案”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体现系统工程价值和意识的培养,在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渗透企业协作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以计划2.0为指导思想,促进“Y型方案”的改革和发展,提升地方性民办高校新工科专业教育的水平。
(2)“Y型方案”与社会相结合
一方面“Y型方案”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形成校企融合、内外联动、协同育人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对接,逐步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与实践平台,推进“Y型方案”的实施,以适应专业建设的新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3)“Y型方案”与企业行业岗位标准相结合
地方企业或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同沟通的能力等。因此,“Y型方案”的内容与形式,应当与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对接,要求对学生进行“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最终以企业行业岗位标准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双师队伍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引导,培养出专业及综合素质过硬、企业行业竞争力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Y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适用于企业不同的岗位需求,除了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外,“Y型方案”还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选择企业岗位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同的模块课程,并给学生组合安排实践任务,以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实现个性发展的同时达到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目标。
2. 全方位改革
“Y型方案”的全方位改革,主要包含七大模块的全方位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立体化的课程群改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改革、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改革、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改革、考核模式和标准改革。这七大模块的改革即从“Y型方案”的全过程“制度—管理—实施—评价”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Y型方案”的成功实践。
(1)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面向计划2.0的地方性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改革,主要从观念转变、制度变革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改革[5]。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来看,推进灵活的学期制度改革有助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灵活学习;推进弹性学分制改革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学业进程,允许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推进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树立创新理念和重视过程评价,改革现有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
(2)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计划2.0培养人才模式的核心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地方性民办高校应以企业、行业标准培养应用型人才[6]。多元主体的协同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不仅能够促进知识传授和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同时也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具备“综合与融合”“智能与创新”的整体教学模式特点。
(3)立体化的课程群改革
立体化的课程群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基础。立体化的课程群改革是在原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特色化的课程群体系,其中包括课程的研发和开设、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侧重点改革、理论课程结合实践课程的系统改革等[7],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完不会用、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创造性能力等问题。
(4)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改革
信息技术为教学方法提供了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梳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其融入信息化教学平台,形成丰富的、专业化的、共享的模块资源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行业资讯、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指南、案例、习题等[8],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信息时代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途径。
(5)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改革
实践体系是培养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有助于打通原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壁垒,形成“理论训练—实践训练—岗位训练”三位一体的线性闭合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训练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项目式教学、导师制教学、团队式教学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提升教学效果[9]。
(6)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改革
融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师资队伍要求较高,教师团队应当具备“学者+企业家”的较强素质,这要求师资队伍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还应当拥有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并存的企业导师。通过采用虚拟教学环境、协同合作育人的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7)考核模式和标准改革
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地方性民办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备应变的能力,即人才培养应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因此在考核模式和考核标准中应当建立动态考核标准和持续改进的机制。传统的笔试考试存在的弊端是学生容易考前应付了事,不易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和标准有利于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三、结语
计划2.0给地方性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是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的一次考验,如何将计划2.0落实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之中,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政府—企业—学校”各级要有较强的保障政策;其次教育改革的理念要足夠新,这样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面向社会发展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再次学校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模式做精做优,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学以致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最后还要充分认识到先进企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建构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平台体系,为地方性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健. 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挑战性学习[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2):45-58.
[2] 李森,汪建华.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内涵、短板与提升[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06):86-92+259.
[3] 崔锐.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对策探究[J]. 新西部,2018(23):134-135.
[4] 徐晓飞,沈毅,钟诗胜,等.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Π型方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8-24.
[5] 王东生,王泾文,王丽萍. 应用型本科高校“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研究——基于铜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J]. 职业技术,2021,20(12):1-6+13.
[6] 李嘉慧,韩琳琳. 基于“六卓越一拔尖”视角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5):10-11.
[7] 闫长斌,杨建中,梁岩.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6):152-160.
[8] 王海英,马颖忆,刘志峰. 信息化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建筑学专业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5):146-147+157.
[9] 余春宜. 工程造价专业“一体两翼四维”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0(23):30-31.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