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识别与发展分析

2023-11-01 14:31沈全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校

摘  要:文章针对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发端以及目前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注重对现实情况的考察,同时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审视劳动教育工作,发现其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并且提出对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051-04

基金项目:2022年上海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大学劳动教育实施与支持模式研究”(课题编号:SBS22GJ0206)。

作者简介:沈全(1975—),女,硕士,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对当代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划,明确将劳动教育列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意见指出,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必然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参与。可见劳动教育从宏观而言是尊重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从微观而言,则是推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2020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本质上看,这个文件是对于之前相关文件的一种解释和落地,尤其是对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性质、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明确要求,具有一定进步价值[2]。以这一文件作为先导,随后全国多省都相继出台了与之配套的落地方案。这标志着劳动教育作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独立的环节,完成了登上我国教育舞台的过程[3]。

劳动教育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素质教育框架之下的所有元素都已经到位。虽然相关的方针路线已经得到明确,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劳动教育仍然面对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文件或者政策支持就能够改善的问题,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不足,并且展开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才能切实推进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方向明确了,但是路线仍然不够清晰。

这种问题在很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行动方向,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范本区域的测试进行确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些宏观理论的分析进行确定。但是落到实践环境中,就会遇到很多有挑战的课题。即便是目标明确,也不代表实际行动就明确。目标是一个总体的方向,如何实现则涉及诸多方面的具体工作,尤其是对于教育这样的庞大体系而言,想要确定有效的行动方案就尤其困难。这牵涉方面众多,一方面需要确定发展方向一致从而保证行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直接受众的特殊性。学生是诸多新的教育理念在诞生和落实之初的尝试者,教育体系和相关细节的发展固然可以首先造福这个群体,一旦出现偏差,也会给这个群体带来直接的危害。不仅是劳动教育,其他诸多教育改革的落实,都要保证稳步推进。

一、现阶段劳动教育领域中的不足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相关工作展开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其改革过程中突出的不足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劳动教育概念的内涵认知不清晰

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知不清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劳动教育内涵本身认知不清,其二则是在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容易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教育等相关概念混淆。

解决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必须把当前现阶段我国的劳动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一种延伸而对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角度看,劳动是人生存的本质需求之一。有意识的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人通过劳动来对自然以及其他环境进行改造,使其滿足生存等方面的需要。而教育是劳动的一个特殊形态,可以说教育是从劳动之中慢慢形成的,并且又会进一步影响劳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要义,就在于要通过劳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当前我国劳动教育主旨是一致的[4]。因此,完整的教育体系必须包括劳动教育这个元素,也只有如此,才能切实完善素质教育框架,才能打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完整教育体系。

解决第二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因此,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一定职业技能的获取和养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熟悉劳动本身,习惯劳动活动。参与劳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对于职业环境中相关劳动的参与,同样也包括其他生活学习环境中,各种类型劳动的参与,这是一个相对于教学过程中提到的实践环节更为广泛的劳动概念,超出了与具体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直接相关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厘清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概念,就必然会导致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过度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部分,最终导致劳动教育工作出现偏差。

(二)劳动教育环节未能与教学体系中的其他环节实现融合

劳动教育这一工作环节的落实,从微观的角度看,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不足之处。其一,我国在劳动教育领域中的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方针的落实,整体而言时间都比较短。有限的时间和匮乏的经验直接导致劳动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不足,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要改善这种情况,唯有在未来阶段不断地深入探究,才能确定完善方案,并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其二,劳动教育本身未能与其他环节实现融合。这种教学工作中的其他环节包括横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上,劳动教育未能与大学环境中的其他文化形态以及教学细节实现融合,因而导致劳动教育工作本身的独立性特征十分突出;而纵向方面,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相互之间的割裂问题严重。

其三,则是劳动教育工作本身缺乏体系化的设计。具体而言,首先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工作缺乏体系化认知,从其提出和落实的阶段以及方案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在整个教学领域中,其得到强调的时间最晚,与其他环节之间至今都并未提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整合方案。而从劳动教育本身的内涵角度看,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联未能得到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之间的关联也未能得到强调。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导致了劳动教育必然会呈现出独立的特征。这是单纯依靠现阶段相关政策和文件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教师深入教学环境中进行考察,才能发现和明确当前教育环境中对劳动教育的需求点,也才能从这个角度明确劳动教育自身对于教育事业整体框架的价值所在,并最终实现对劳动教育和更为宏观的素质教育二者的并行推进[5]。

(三)劳动教育尚未形成体系

关于劳动教育体系化的问题,在上一点中已经得到了强调,但是在这里仍然需要换一个角度进一步展开分析。如果说前面是关于劳动教育工作本身展开过程体系化的宏观问题的确定,那么其微观层面的相关细节同样需要进行体系化地确定和完善。

对于劳动教育微观层面的问题而言,其体系化特征的缺失表现为具体落实工作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协同性不足。想要在短短四年的大学教育时段内围绕劳动教育有所作为,首要的着力点还需要放在大学环境的改革上,包括其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相关课程的建设等等。虽然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样也可以视为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化建设的重点不足,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其并不足以成为劳动教育工作首要的着手点。秉承这种思路,当前大学环境中劳动教育工作的落实,需要考察的重点,应当聚焦细节层面。着力避免将劳动教育工作的目标盲目扩大,或者设置得过于宏观,这必然会造成劳动教育工作在高校环境中无法落地。除此以外,协同是必须要强调的属性。务必要保证劳动教育与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融合起来,保证其与更为广泛的校园文化融合起来。从表面上看,这会呈现出与课程思政相类似的特征,因此二者也可以互为借鉴,共同发展。

二、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完善路径分析

前述是基于当前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的不足。进一步以此作为依据展开深入讨论,来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与职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仍然应当作为劳动教育重要的出发点,并且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初期,需要将劳动教育和职业技能相关的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打造符合学生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劳动教育框架。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需求,要求大学教学积极调整自身发展方向,服务职业环境。因此职业色彩就必然会成为劳动教育的首要特征,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可在这一层面得到整合。

劳动教育与职业实践教育之间的这种融合,决定了劳动教育工作的布局必然是围绕职业实践教育而同步展开的。也就是说,在大学教育环境中,职业实践教育存在于实验-实训-实习整个链条之内,对应的劳动教育同样也应当延续这种方案,与职业实践教育保持同步发展。这种选择不仅直接给了高校劳动教育充分的实践空间,也有助于实现从职业到劳动的平滑过渡,对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在二者融合的背景之下,落实劳动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保持其与实践教育的同步,从实践和技能引申到劳动,将其归纳入宏观的劳动框架之下,但同时需要注意与职业技能概念保持距离。二者的相互融合,应当在彰显其内在的通约性的同时,保持各自独立性,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尤其要避免劳动教育概念流于形式,避免让学生误会劳动教育就是职业技能教育的另一个表述形态。

其次,加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实践教育之所以需要实现融合,是因为二者时常会出现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之中,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高度的一致性,并且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推动二者融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性,同样可以进行融合,这对于劳动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这决定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天然的内在联系。

理论层面的内在联系成为推动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二者进行深入融合的重要依据。同时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劳动不仅仅是上文所提到的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实践劳动,更重要的是广泛存在于学生生活过程中的多种形态的劳动。因此对应的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职业相关领域之中,而更应当关注广泛环境中的劳动,这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进行落实。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时候,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内容的设置。本质上是将劳动教育看作课程思政的一个必需元素,也就是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的范畴之中。这种方式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导致劳动教育失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但是深入挖掘其根本,就可以发现将劳动教育放置于一个体系化的框架之下,反而更容易提升其教育效果。

最后,注重构建体系化的教学空间。所谓教学空间,就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条件以及周遭环境等要素的总和。大學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其核心的任务仍然是需要获取一定的技能,因此高校如果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如中小学那样设置劳动课程,明显是不合理的。尤其是考虑到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专门设置课程的方法就尤其不可取。基于这种情况,更应当加强对于劳动教育教学空间的设计和构建。从本质上看,这是确定劳动教育究竟应当如何展开的重要环节。

综合上述讨论可以发现,劳动教育的落实点应当跟随课程思政以及职业技能实践两个方面。尤其是在职业技能实践环节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时候,应当重点考虑适当增加劳动教育相关内容。此外,更为广泛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同样要作为劳动教育的重点战场之一,让校园文化环境与其他相关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教学群落,对学生施加不同角度的影响。除了对教学场景展开充分规划以外,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样需要详细的设计。对此,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框架应当涵盖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之下应当以何种形态展示给学生。务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保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方面就是要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践方法就是要以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学生所面对的具体职业环境作为出发点和重要基础,以学生具体的情况作为教学工作的考量依据。在同时参考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之后,才能确定出完善有效的劳动教育具体方案和内容。

三、结语

劳动教育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概念,高校在落实的过程中比较缺乏经验。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具体的情况出发,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详尽考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以确定劳动教育应该具有的形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1).

[2] 汤素娥,柳礼泉.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1):99-103.

[3] 吕晓娟,李晓漪. 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实施方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8):137-143.

[4] 纪德奎,陈璐瑶. 劳动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培养路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2):16-20.

[5] 钱云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41-43.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