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双一流”建设管理思路

2023-11-01 14:31雷水清李永松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二级学院双一流管理体系

雷水清 李永松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落实学院主体地位的突破口,也是建立学院一流管理体系的契机。学院通过设立“双一流”建设委员会、学科教学团队、学科科研团队等管理机制,构建学院“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学院“双一流”建设委员会是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的结合,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达成一定的平衡。学科教学团队能从学科整体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也能促进科研、教学的有机融合。学院要把同一学科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使学科科研组织化、系统化。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二级学院;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034-04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2020年度校基金项目“高校二级学院‘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HJY02)。

作者简介:雷水清(1971—),女,硕士,华侨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李永松(1974—),男,学士,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战略规划。各省在支持国家层面“双一流”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省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是学科,而二级学院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增强学院在高校的主体作用,在学院中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途径。“双一流”建设强调目标导向、突出绩效、动态调整,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上要与之相适应[1]。要做好学院的“双一流”建设,就要构建学院“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

一、构建学院“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与国外一流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管理体系中二级学院缺乏主动性、活力不足。高校过多地把“双一流”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学校层面,没有让学院发挥出主体性作用,学院大多还停留在制订建设时间表,分解下达建设指标任务环节,尚未具体到管理操作层面,因此构建一套学院“双一流”管理体系是必要的。

大学的主要职责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以二级学院为载体开展工作的,二级学院是高校运行的基础。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路径在于学科建设,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科骨干力量汇聚于学院,学院是学科建设的着手点。一般高校的管理架构是“学校-学院-学术组织”,学院是高校管理中的枢纽环节,在“双一流”建设中,学院处在中坚位置。

“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包含学科知识建设和学科组织建设,知识建设旨在促进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组织建设目标则是建立学术组织并提高规范化和产出效能[2]。在学科建设中,大家往往重视知识的发展,而忽略了组织建设。学科组织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科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是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保障。学院要建立相应的“双一流”建设委员会、学科科研团队、学科教学团队等管理机制。学科科研团队、学科教学团队既要符合“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双一流”建设重视学术权力的要求。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严格分开,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但我国高校由于各种原因,行政和学术难以实行分类管理,甚至存在各种冲突和矛盾。学院“双一流”建设委员会是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的结合,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才能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

二、学院 “双一流” 建设管理思路

(一)在 “双一流” 建设中落实学院的主体地位

各高校意识到增加学院权力的必要性,逐渐减少学校层面的管理力度,把一些决策权移到学院层面,但大多核心权力并未真正转移至学院,这必然影响学院工作的主动性。管理重心下移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放权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双一流”建设。学院自主权改革是我国高校改革的关键一环,但在推进改革中出现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学院的定位尚未厘清,学院的内生动力未被有效激发。因此,如何让学院变成自主权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是落实学院主体地位的关键问题。

学院自主权改革较为合理的途径是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制订改革方案,向学校提出所需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学校结合总体战略规划和实际情况,修订确认学院改革规划,并与学院推进改革。学院自主权改革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并能增强学院的内在发展动力[3]。学校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主导发展方向,和外部机构人员进行交流,而具體的教学科研等则应由学院组织实施。学院在自主权改革过程中,既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合理诉求,也要积极结合学校的统一规划,融入学校发展的进程中[4]。一个学校总体资源是有限的,学院能从学校获得的资源一样是有限的,“双一流”建设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向外部寻求支持是必须的。学院能够实现部分经费自筹,也是高校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因此要增强学院筹措经费的能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做好社会服务,实现自我创收,建立董事会机制、校友联络机制等,积极寻求社会资源投入学院办学中。

(二)学科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学科活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一流人才培养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双一流”建设中,很多高校注重追求科研成果,而人才培养似乎可有可无。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扎扎实实做基础工作,学生毕业后也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优劣,而科学研究比较容易在短期出成果效益,并且比人才培养有更明确清晰的衡量标准。因此人才培养在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上,与科学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高校一般是以课程组成教学团队,专业和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和割裂的,导致很多专业和课程不能有效地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人才培养特色缺失,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如果按学科组成教学团队,就能够从学科整体方向上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能促进科研、教学的有机融合。

科学研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但科学研究不是大学的最终目标[5]。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的,缺乏培养优秀人才能力的大学或学科,是达不到一流标准的。当前培养的人才欠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是“双一流”建设要破解的关键问题。高校要创新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改变以往相互抄袭套用的做法,凝聚自身学科特色,围绕较强的学科研究形成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融合不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两方面被割裂开来各自规划实施,二者之间虽然有些联动,但还是限制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世界一流大学都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以高水平科研作为支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方式。

(三)学科科研团队建设

目前流行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科学研究所占分数比例较高,一些顶尖大学一直占据领先位置,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高校开展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大学和学科的建设整体层次与科研能力的强弱、学术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也有赖于一流学术水平的提升。人类社会步入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竞相推进,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大学和学科脱颖而出的关键,科学研究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责任[6]。学术组织的自由度决定学院能动性高低,增强学院活力的关键是保障师生的学术自主权。“双一流”建设强调开放创新和以人为本,学院管理要进一步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倡导学术共同体文化,形成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管理架构,努力突显学术本性。

高校有的教师会自发成立小的科研组织,有时因各种因素会自然形成一些研究团体,如项目组、课题组、科研团队、学术工作坊等。这些科研组织一般局限于各自科学研究方向,范围狭窄,容易形成分散封闭的局面,阻碍资源流通共享,不利于科研的交叉融合。研究人员沉浸于自身的研究领域,研究工作存在排他性、研究人员彼此缺乏交流,外部人员很难进入他们的工作之中。在高校中,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是较少的,学科要组织化、系统化,各专业要由学科统筹与协调,才不会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从而形成科研上的合力。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可能处于主导甚至垄断地位,这种时候科研组织的发展就与组织领导者有较大关系,建设成果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理性、公正、进取等主观取向。集体式管理强调多中心、互动协商的管理模式,可以防止个人的随意专断,符合民主观念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集体式统治也有一些问题,互动协商容易议而不决,商讨时间太长反而耽误了科研进度……在学科科研团队中,领导和集体之间应该保持适当平衡,一方面要发挥带头人的领导作用,领军人物对学科科研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保障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为科学研究群策群力,顺利实施科研计划。

(四)学院“双一流”建设委员会

一流大学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制度,“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目前学院“双一流”建设的管理任务,一般由原有学院行政班子来完成,“双一流”建设混杂于大量平常工作事务中,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因此,学院有必要设立一个管理机构,由学院领导班子、学科科研团队负责人、学科教学团队负责人等组成,专门讨论、协调、实施“双一流”建设。我国高校一般较强调行政权力,学术权力被弱化,学院管理制度是基于行政思维形成的,缺乏保障学术自由的制度,难以在学术权力管理方面发挥正面作用。学院“双一流”建设委员会的建立,可以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双一流”建设中都发挥作用,实现权力之间的有效平衡。学院内各专业学科集中到“双一流”建设委员会,有利于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在协同创新中促进优势学科研、新兴学科的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割裂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双一流”建设委员会同时包含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探索形成一种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模式。

“双一流”建设委员会是学院“双一流”建设的权力合成最高机构,包含学院各种基层共同体的代表。学院的所有成员大致可以区分为行政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和教辅人员,各类人员承担着不同性质的工作,并对学院发展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职责。党委书记及院长引导学院的发展方向,应正确行使手中的行政权力,参与学院重大行政事务的决策工作。各个专业和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学院科研教学的核心力量,负责与教学和科研有关的学术政策的制定和监督工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学术事务上具有重大权力。学院既存在行政层级,需要行政权力来推动,也存在松散的学术结构,需要学术权力来整合,只要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能够整合各利益主体共同推进改革的进行。

“双一流”建设委员会要通过绩效管理引导“双一流”建设,考核指标应体现 “双一流”建设发展方向,通过考核及时掌握各项目的发展情况。工作成果是绩效的主要体现,学院绩效考核要以结果为导向。权力与责任、义务相伴,教职工在获得更大自主权的同时,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增加了,要使教职工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绩效考核必不可少。学院在给教职工权限时,要明确一定时间内的目标任务,时间可适当放宽,淡化过程监控,让其在适当范围内自主工作,任务结束后对照工作目标考核评价其工作成果。学院要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设置、经费分配、资源配置挂钩,将“双一流”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指标作为教职工的工资津贴、评优评先的依据,激发教职工“双一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双一流”是目前引导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纲领,“双一流”建设的具体任务基本落在二级学院,学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要与“双一流”相适应,构建“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是必要的。我国高校学校层面权力过大,导致二级学院缺乏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院是开展这两方面工作的主要场所,“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学科骨干力量汇聚于学院,学院是“双一流”建设的主要载体。学科建设除了学科知识建设,还包含学科组织建设,在学科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双一流”建设管理体系,是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保障。管理重心下移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双一流”建设是落实学院主体地位的契机。学院自主权改革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学校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主导发展方向,具体的教学科研则应由学院组织实施。

目前高校一般是以课程组成教学团队,专业和课程不能有效地交叉融合,如果以学科组成教学团队,就能有效整合學科的所有教学资源。高校要凝聚自身学科特色,围绕较强的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专业培养方案。高校的科研组织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各研究方向由学科统筹与协调,形成科研上的合力。在学科科研团队中,领导和集体之间应该保持适当平衡,要发挥带头人的领导作用,又要保障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学院有必要设立“双一流”建设委员会,由学院领导班子、学科科研团队负责人、学科教学团队负责人等组成,各专业学科集中到“双一流”建设委员会,有利于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双一流”建设委员会包含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整合各利益主体共同推进改革。“双一流”建设委员会要通过绩效管理引导“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要以结果为导向,时间可适当放宽,淡化过程监控。

参考文献:

[1] 吴国军,辛颖,武建龙. “双一流”战略视野下大学专业学院绩效管理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7(01):41-49.

[2] 薛飞湖. “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须重视二级学院治理[J]. 现代教育科学,2019(09):53-58.

[3] 王光艳,张湘怡.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院两级财权与事权的匹配机制探索[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0):141-149.

[4] 延立军.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院系自主权改革的逻辑、困境及策略[J]. 煤炭高等教育,2019(04):54-58.

[5] 王甫,章军锋,张晓红,等. “双一流”背景下学院层面科教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18(04):5-8.

[6] 杨岭,毕宪顺.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 大学教育科学,2017(04):24-30.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二级学院双一流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绩效考核初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