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高校有关意识形态的工作遇到挑战,在网络错误思潮与不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由于部分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对学生观念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高校需要关注学生思想的发展情况,需要发现网络领域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分析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有效应对。文章通过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中我国主流期刊,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提出建立对热点舆情动态的引导机制、设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规范高校网络机制等方法,希望可以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较好的助力。
关键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主流意识;防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022-04
基金项目:2023 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SP 2023FXC121)。
作者简介:赵丽莉(1981—),女,硕士,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网络时代使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但在多元文化盛行阶段可能因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使网络新媒体面临不小的挑战。高校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上,应该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保证自身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作用得以发挥。“互联网+”时代,高校需要正确理解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关系,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会受到互联网影响,高校需要快速基于网络意识形态受到的挑战,建立防护机制,确保学生不会被互联网中的不良文化诱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对的挑战
(一)网络舆情发带来的负面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方式,可以在信息传播方面突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公众可以利用智能终端获取网络中的信息,快速知晓新闻热点。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公众可以将制作的信息投放在网络。网络中的信息未经过辨识,信息的真伪無法确定。在网络中出现很多信息,因为内容过于片面,可能对观看信息的人群造成错误引导。在信息过于片面或信息失实的情况下,人们仅凭借已获取的信息,不能对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重大舆情事件,群众会因获取信息不足以及缺乏批判理性的眼光,无法正确对舆情进行评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产生威胁[1]。
(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削弱
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我国网络规模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为网络自媒体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网络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网络大V数量日益增多,出现了不少的话语中心。网络主播在输出自己价值观的同时,学校青年学生因个人观念并不成熟,可能在网络充斥的各类言论中迷茫,不自觉地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在网络发展中,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主流媒体话语权遭到削弱,主流媒体话语权边缘化问题得不到解决[2]。在网络发展中,部分高校学生容易失去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去中心问题会不断放大。高校在育人方面一直处于最前线,但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网络舆论阵地作用逐渐淡化,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经由网络传播后,会进一步稀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
(三)西方不良文化的传入
在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逐渐在我国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获取信息有了便利的途径。互联网因信息传播便捷的特点,逐渐成为舆论的主要阵地。互联网出现后,对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不良文化在网络的传播,易对青年群体形成错误的引导[3]。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消费主义等错误观念在网络中的传播,对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定影响,从网络话语失范、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盛行等情况窥见一斑。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学生意志力薄弱
高校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处于成长的关键时刻,因为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可能会被网上不良文化或嘈杂的言论诱导。高校部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理性思维不足,容易被敌对分子制造的言论迷惑。学生在信息获取时看到片面内容便妄加揣测,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4]。高校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如果无法对不良文化进行有效鉴别,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被虚假信息误导。
(二)高校对网络舆情引导不足
学校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在时代发展中因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形成一定影响。高校没有快速调整自身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方式,对互联网的掌握不足,没有打造“互联网+”的工作平台与模式,无法为意识形态宣传在网络平台中的开展提供实施方案。高校思政工作者将重心集中在传统教学领域,没有关注网络平台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高校对意识形态教育在网络平台传播的工作投入不足,没有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可能出现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输出意识形态脱节的问题。因此,高校在网络舆情把控方面的效用不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日益削弱,学生现实价值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打击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内容的积极性[5]。
(三)网络带来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也成为年轻一代社交的主要手段,网络舆论会对网络用户的思想产生影响。网络用户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可能在网络信息获取中发生改变。不少网络媒体基于自身流量要求,以夸张标题作为噱头吸引读者。还有不少媒体基于大众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通过碎片阅读,满足大众阅读需要。内容以片段形式出现,就可能对部分群体了解事件真实原貌产生一定影响。高校学生在网络中阅览信息,只关注浮夸内容,对阅读素材是否真正存在价值的关注较少,学生在信息获取时选择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对信息内容全面性、系统性关注不大。网络具有较为明显的隐蔽性,别有用心之人可能利用网络平台散布不实言论,不利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建设,学生可能在错误思潮或不良文化的引导下,形成错误的三观[6]。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的建设路径
(一)建立热点舆情动态引导机制
高校应在教育活动中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公众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主动掌握网络舆情。基于在网络重大舆情方面掌握话语权的需求,高校必须改变过往被动分析网络舆情的工作状态,选择党课思政课或利用活动引导在校学生学习主流意识形态,高校选择多元形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在宣传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在网络时代中,对于网上舆情的监控,因缺乏系统规范机制,不能第一时间掌握舆情,无法对舆情发展进行动态分析。高校需要在网络意识形态方面把握住主动权,应该动态分析网络舆情,对舆情动向作出判断,快速分析重大舆情并能基于舆情具体情况,以可靠方式进行处理。思政工作人员监测舆情动态,借助数据分析获得可靠的内容,给予高校学生正确引导,防止学生在错误言论下形成错误的观念。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时,应该发挥自身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优势,绝不能让非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话语权。在高校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工作时,对学生合理引导,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时,需要做好网络环境的管理工作,根据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分析,基于网络特点构建相应的工作平台。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质量良莠不齐,高校应快速建立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可以将网络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宣传的渠道[7]。
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后,对于出现的重大舆情,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对舆情进行全程跟踪,由此可以对舆情走向作出判断。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整理,可以发现舆情的本质,给出精准的评析内容。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做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平台建设工作。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网络时代下,基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求,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并给予合理引导。
在思政课上,教师可以选择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理论内容的配套案例。教师可以将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作为思政课的分析对象,对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对网络舆情的接触中,看出事件的本质。在教师使用网络舆情解释理论内容时,给予学生合理引导,让学生正确看待教学工作。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监测网络环境,做好网络舆情引导,防止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不利影响。
(二)设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应该建立专门的领导机制,对意识形态工作给出实施细则,便于相关部门参与到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中,使各部门良性协作,形成总体格局。在网络意识形态专项研究中,应该立足大学生思想特点,对网络舆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在网络舆情监测中,对舆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舆情演变的规律,创新网络宣传工作方法,使用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高校应该在发展期间,基于自身文化特色,为师生开拓网络精神生活领域,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形成品牌效应,让师生可以在网络建设中,受到文化内容的熏陶,正确看待网络舆情,不会随意被网络信息左右思想。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基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做好网络舆情引导与文化的培育。高校在網络意识形态建设期间,通过科研、学工、宣传等部门活动,根据工作要求对宣传资源进行整合。在社会关注焦点、关键时间节点、师生关心热点等要素的把控下,制定专题学习教育方案,对活动进行合理策划,为活动良性开展提供保障。
(三)规范高校网络机制
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舆情监测与管控中,应消除网络意识形态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内容并未经过筛选,不能确保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因此学生在信息获取时,可能因错误内容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高校网络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也会埋下不小的信息隐患。高校应该在网络发展中,清楚网络弊端可能对学生观念确立形成的影响。
高校可以使用校园网络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与管控,依托校园网络及时过滤掉色情、暴力等方面的信息,在校园网络使用中过滤商业广告。高校在网络信息的管理中,基于学生对信息获取方面的需求以及学生主流意识建设需要,配置三级过滤机制。校党委组织、教师、家长是三级过滤机制的重要内容,对于有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网络信息,应该及时发现锁定并进行过滤,在学生成长中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通过信息监管、过滤等操作,为学生创建健康、绿色的网络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奠定基础。在高校推进主要意识形态传播时,应建立准入机制,对机制内容进行优化。高校需要对网络准入时间提出管控要求,通过限制行为,提高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合理性,也能防止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受到不良文化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时应建立实时监控机制,在网络运行时通过实时网络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测。在网络中出现不良言论或造谣信息时,网络监管机制能发挥作用,及时进行预警。
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控的建议
(一)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高校需要在工作目标的指引下,组建一支责任心强、政治素质过硬、技术能力强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推进活动。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期间,需要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需要制定培训方案,确保工作队伍的每名成员均可以学习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进展情况有较好的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具有学习意识与能力,根据工作需要自觉学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制作切合工作主题的网络媒体产品。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中,应该对人员工作进行分工,设置网络思政教师、网络舆情监督联络员、网络技术支持人员等,不同人员承担的任务存在差异,高校要对不同工种内容与责任进行划分,利于工作人员划分工作内容,可以按照要求将具体任务落实下去。高校应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使用网络渠道大力宣传优秀教育工作者与网络文化的成果。高校需要对网络文化建设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学习业务技能,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及时干预,做好引导工作。
(二)引导高校学生自觉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凝练。学生正确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思想、行为会产生正面导向作用。学生在网络发表言论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应注意立场,避免发表不成熟的言论或与真实情况不符的言论。高校应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按照相应内容开展活动。学生会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新体悟,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拥有相对成熟的观念,从而在网络活动中抵御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冲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一套判断是非的标准,可以对网络中的信息自行进行判断,抵制不良内容,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侵袭防控方面作用突出。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住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
五、结语
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责,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在新时代坚守教育阵地,做好意识形态相关工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在网络领域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应该抓住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主导权。高校应牢牢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肃清网络环境,给予学生思想层面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亞兵,雷浩.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3):3.
[2] 张青磊.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成因及应对路径[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03):53-60.
[3] 滕松艳.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四个维度[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0):5-7.
[4] 周衍彤,沈颖达. 基于“三个关键阶段,四个保障机制”的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对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1):3.
[5] 冉红梅,林彬,刘秦民,等.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5):3.
[6] 朱青青.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析[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1):7.
[7] 王斌,周旖.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2.
(荐稿人:谌岚,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