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

2023-11-01 09:43李佳琪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中华育人

张 杰,李佳琪,张 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及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曾多次强调“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与可贵。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人的精神凝练和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艰苦、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精神品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体育课程思政与体育精神息息相关,因此,新时代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培育中华体育文化;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铸魂,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1.1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2013 年8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2017 年8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充分展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和精神[2],中华体育精神在千百年的积淀之下,深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艰苦、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精神品质。立足新时代,更要梳理好、挖掘好、讲述好中华体育故事,汲取其所具有的震撼人心、赢得人心的力量。中华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深刻的教学内容。青年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华体育故事、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切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力量之源,强化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1.2 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在源源不断的中华体育精神资源支持下,教育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自觉地将其内化为奋斗的精神动力、外化为前行的自觉行动。

然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之难在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机融入,应该“挖什么”“怎么挖”“融什么”“怎么融”?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欠缺,不知道如何入手,导致体育教师最终“不会做”也“不愿做”等[3]。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将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 健全高校“三全育人”机制建设

以体育人、体教融合在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立体式、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以贯彻落实,单纯平面化的思政课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要求[4]。在思政课程基础上,发挥多学科优势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机制,从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显得愈发重要[5]。体育课程思政本身就有着相较其他学科的显著优势。体育运动由锻炼出发,通过个人体育实践过程,塑造个体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品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继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是全面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指引作用,推动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推动“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2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确立依据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6]。高校教育肩负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辩证角度,结合中国体育历史文化,将中华体育精神划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其中,为国争光、无私奉献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要求,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无私奉献、科学求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要求,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标志象征,培养大学生公平公正、开拓创新的精神理念,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鲜明传统,鼓励大学生团结友爱、敢为人先,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铭记于心。

2.2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系列讲话为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首次提出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随后在会见索契冬奥会代表团、里约奥运会代表团、中国女排代表、冬奥会冬残奥会代表时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体育精神与中华文化结合起来,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不畏强敌、赛出自我的风采。2023 年7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致辞,大运会的举办为世界大学生体育运动提供了精神启示,大学生要以这次大运会为契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谱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7]。深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系列讲话作为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指引,是高校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始终跟党走,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与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

2.3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挖掘基底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思想精华和精神风貌。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基底,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更能开拓学生思维,全面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丰富营养和磅礴力量。例如冬奥精神、女排精神、登山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等同样蕴含着爱国、团结、拼搏的精神内核,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线,吸收冬奥精神、女排精神、登山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的优秀理念,善用其中的优秀事迹,真正实现以体育人、全方位育人。

2.4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实施依据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战略举措进行了规定。以《纲要》作为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依据,坚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爱国情怀为主线,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教育,深耕体育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体育专业育人的天然优势,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中华体育精神思想价值和内涵,不断拓宽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抓住体育课程重实践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体现的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等特点,真正做到“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在体育运动中锤炼意志。

2.5 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为目标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做有理性、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8]。200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培育什么样的大学生做出了规定: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要求相吻合,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建设的目标追求,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立足点,以系统观念探寻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元素、内在关联和实践路径。推进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全面提成人才培养质量。

3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解析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基于课程思政特点,在教育教学、五育并举过程中不断引导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体育精神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为核心要义,以科学求实、遵纪守法为标志象征,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鲜明传统,彰显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创造的伟大成就,蕴含丰富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为基底,根据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结合体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的精神品质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目标,对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解析(见表1)。

表1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解析Table 1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ained in Chinese Sports Spirit

3.1 为国争光:以爱国情怀为核心,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中华体育精神刻画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党的坚定内核[9]。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国歌的奏响、国旗的升起、奖牌榜的排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体育成为团结民族,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桥梁。以爱国情怀为核心,在大学生群体间开展为国争光主题思想教育,将爱国贯穿至体育课程思政全过程,以优秀运动员事迹为脉络,讲述从参加奥林匹克第一人刘长春到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许海峰再到中国队稳居奥运奖牌榜的故事,引导大学生自主强化爱国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中国梦。

3.2 无私奉献:以冬奥精神为关键,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勤恳奋斗。不同于夏季奥运会,冬奥会对场馆、天气等有严格要求。从2015 年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到2022 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七年间,为办好冬奥赛事,数以万计的赛场志愿者、工作人员各司其职,高强度、高要求,高质量完成了赛事组织、人员接待、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为了保证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冰面平整光滑,制冰修冰师每天在赛道上“挥洒汗水”,维护冰面。为了实现“水立方”到“冰立方”的转变,国家游泳中心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了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方面的攻关和改造,实现了“冰场-泳池”复合型“双奥场馆”。为了保证张家口赛区“三场一村”项目建成,总工程师陈祥国带伤奋斗在工程建设前线,为冬奥会项目顺利完成贡献自身力量。无私奉献背后强调的是舍身忘我、舍己为人、我为人先、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教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经历,要将感动化为前进的力量,为建设和谐社会“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让“有国才有家”“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扎根于心。

3.3 科学求实:以创新精神为主体,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是中国体育人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体育人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理念。中国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科学训练,多学科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中国体育健儿提升竞技水平助力,为中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风洞作为模拟飞行器周围空气流动的主要工具,目前已在体育训练中广泛运用,帮助运动员科学调整运动时的姿态,同时测试运动服装、器材的风阻系数,为进一步研发高性能运动装备提供数据支撑。在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的训练上,中国运动员依靠风洞训练改善动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当今社会,科学求实所体现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品质,同时也是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必须要挖掘的思政元素。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大学生将体育与自身专业、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牢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断追求真理。

3.4 遵纪守法:以规则意识为基本,树立大学生公平意识

在赛场上遵纪守法包含: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中国运动员一定要“拿一个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拿一个遵纪守法的金牌,拿一个干净的金牌”[10]。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始终表现出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服从裁判的参赛风格,始终践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宝贵品质;赛场中始终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彰显了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竞技赛场的精神风貌。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的讲解,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培养学生遵规守则意识。在赛场外遵纪守法的内涵又延伸至:遵守纪律、遵守法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挖掘遵纪守法内涵背后规则意识、公平意识是教学中的重点,将遵纪守法潜移默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培养大学生做公平竞争、行得正、坐得端的正直青年。

3.5 团结协作:以女排精神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奋勇拼搏

“团结协作”以女排精神为榜样,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为团结友爱、民族团结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981 年,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首个“五连冠”;2019 年,中国女排以全胜佳绩卫冕。中国女排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11]。体育天然蕴含着团结的底色,无论是个人运动还是团体运动,都离不开团队。女排精神是团结协作的代表,团结协作是中国女排不变的底色。为学习感悟女排精神,天津体育学院成立首个中国女排科普基地,并邀请女排奥运冠军李珊、张娜和全国冠军王宁、杨娅男为女排精神科普基地首批公益讲解员。中国女排科普基地就像一副生动的画卷,展现中国女排勇夺十次世界冠军的历程和拼搏之路。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把个人融入到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中,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协同效应,形成强大合力。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深刻体会上下一条心,举国一盘棋的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实践中践行团结协作的中华体育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3.6 顽强拼搏:以登山精神为抓手,激励大学生追求卓越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是由中国登山队谱写的。1960 年中国登山队队员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珠峰,2020 年珠峰测量登山队8 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登山测量任务,以实际行动激励国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登山精神是顽强拼搏的突出代表,激励着当代青年人在面对挑战与困难时当不断迎难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要成为担大任成大才立大志明大德的时代青年,而登山精神的背后就承载着担大任的精神。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当代大学生要做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奋勇当先的新时代青年。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中汲取营养,在时代重任与一切困难面前展现出豪情壮志,用实际行动将永不言弃、顽强拼搏中华体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推行路径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前提,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主阵地是体育课堂教学。因此,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在融入原则的指导下,确定融入内容及融入方式,始终保持融入内容融入方式的深刻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确保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过程中始终体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时代价值(见图1)。

图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思维导图Figure 1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Map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4.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原则

(1)坚持“深刻”融入,凸显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程思政要坚持“走出课堂,迈入社会”的原则,融入多场域情境,组织学生到体育场馆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学会运动竞赛规则;到赛场上观看比赛、感受体育赛事氛围;到体育博物院领略体育发展历史,到体育文化展厅去感悟体育文化。让中华体育精神深刻融入体育课堂的每个角落,融入学生的情感价值,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形。

(2)坚持“动态”融入,凸显现实性。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素材的时代性。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应关注体育时事新闻,及时应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去。以经典故事人物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同时追踪热点事件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3)坚持“系统”融入,凸显协同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只关乎体育学科一科之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这一大“系统”中,需要各“要素”协同发展。国家层面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的价值元素、制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发展纲要、建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体系;社会层面开放社会体育资源供高校使用,定期开展参观、见学等活动;高校层面应建立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学习平台,形成跨校分享、跨学院借鉴;跨专业研讨交流机制。

(4)坚持“创新”融入,凸显特色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避免“拿来主义”,将他人已经整理好的素材内容直接应用到课程当中会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注意挖掘本土特色优势体育项目,结合学生学情,凸显当地高校独特性。

4.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

(1)融入中国体育励志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我国体育发展历史悠久,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在几代体育人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今天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中国体育励志故事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爱国、拼搏的热情,更好地理解中华体育精神内涵。

(2)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奥运冠军在赛场上拼搏的英姿生动体现了为国争光、为人生添彩的奋斗志向。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充分讲好奥运冠军爱国拼搏故事,让奥运冠军进高校进课堂,例如上海大学聘请乒乓球奥运冠军许昕为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女排奥运冠军张常宁就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乒乓球奥运冠军李晓霞于沈阳大学任职。树立奥运冠军人物榜样,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更能带动高校体育项目的发展。

(3)推动体育馆藏文物搜集与在线信息资源库建设。通过在线查阅体育文化总局以及各省市体育局、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网站以及慕课在线课程资源,搜集整理中华体育馆藏文物展览等资源,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搭建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体育馆馆藏文物线上展示,通过运用人工智能、3D扫描投影等技术,让全国体育文物跨越时空与学生见面,依托文物档案更好的展现中国体育人奋进拼搏的历史故事,传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一批体育博物馆纪念馆面向学生免费开放,邀请高校组织学生线下参观,身临其境感受体育魅力。

(4)注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育。增强校园馆藏文化建设,保护好档案文物。档案文物是“以物育人”的实物载体,在体育文物的真实叙事中发扬中华体育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最终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文化[12];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培育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时常举办大学生体育赛事、运动会,开设体育健康体育知识小讲座,建设体育文化宣传展览、展栏,营造“人人体育”的校园体育氛围。

4.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式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度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再以“体验式”“浸润式”“传承式”“发展式”四重育人手段综合开展,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1)“体验式”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运动过程中,体会运动乐趣,养成锻炼习惯。“体验式”主张教师跳出场地与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学场景可以是社区、校外体育馆,还可以是体育博物馆、体育历史文化展览馆等多场域情景。教学方式可以灵活采用游戏化、小组化教学方式,更可以模拟真实比赛情景,不仅强化运动技能学习,还培养合作精神,增强趣味性,竞争性。“体验式”强调学生在学会、勤练、常赛运动实践中勇攀高峰,锻炼意志、塑造品质,通过体会运动项目与冠军人物对话,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桥梁。在新时代用辛勤的汗水、坚定的意志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党和国家贡献力量。

应建立健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顶层设计及配套制度体系,积极促进高校和当地体育馆、体育博物馆、体育历史展览馆的合作,为学生走出教室提供支持。教师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与其他体育教师协调好课程安排,做好外出教学的安全准备,提前安排教学行程,保证学生既能学习到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能亲身体验体育运动。学生应当转变传统“体育水课”的思维,认真投入体育课程,以积极的心态享受体育教学。

(2)“浸润式”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体育历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深化学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虚拟交互,开展虚拟仿真体验高校体育课堂[13],“浸润式”强调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利用好线上线下体育资源,建设全平台体育课程思政故事集、资料集、历史展、信息库,利用好3D 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还原历史比赛场景,还原体育历史文物的真实面貌,还要让体育文物“会讲话,讲趣话”,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增强学生体验感。

要发展好利用好数字技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全面融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与体育专业核心课改革、高水平教材规划同频联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深度融合,用数字信息技术带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高校线上各大融媒体平台和线下校园、社区、社会组织、博物馆、体育馆等资源,利用好“两微一端一抖”新媒体平台,通过红色体育故事分享、时政解读、经典案例分析、朋辈经验分享等方式,充分深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使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体育精神内核,实现“浸润式”隐形育人的课程效果。

(3)“传承式”指新时代强化中华体育精神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筑牢中华民族体育事业的强国梦、中国梦。“传承式”强调以民族传统体育、传统美德为载体,进一步扩大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和女排精神的影响力[14]。传承是对技术、文化的传授和继承,是师徒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教师应当不断精进技术技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国家体育局、各高校、社会体育组织需共同致力于体育精神内涵的挖掘与研究,通过扫描、创作、上传等方式将体育文物以电子形式进行建档保存、保护与传播,扩大中华体育精神在高校的影响力。引导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等个人意志品质,培养胸怀大局、文化自信、团队协作、求同存异等自觉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感,不断创造中国体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4)“发展式”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应当密切围绕新时代下的新问题、新思想、新浪潮而不断更新,不断贴合时代导向和新时代青年的发展趋向,将相对实体化的课程内容注入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15-17];另一方面,体育课程思政形式应当不断更新换代,通过数字化技术形式打造智慧化体育课堂,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表达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课程过程[18-21]。“发展式”是在“传承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新兴技术以及新时代运动员展现出的风采不断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形式,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动态性与时代性的展现。“发展式”还强调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智慧体育、智慧课堂在体育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帮助大学生增强体验感,进一步强化“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成效,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一个例子用遍整个教学课程”的现象仍然严重,过时过气的素材内容会让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2-23]。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追求体育发展的新热点、新风向,结合当下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启发学生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具有时效性的体育课程思政素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且发生在当下的事情比过去的体育故事更具有现实性,学生更能够代入自身、引起共鸣,从而感受体育精神。

综上,“体验式”“沉浸式”“传承式”“发展式”缺一不可,四者之间不是独立发展,而是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体验式”是“沉浸式”存在的前提,“沉浸式”推动“体验式”的深入发展,两者共同发力促进“传承式”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展式”则是三者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新兴技术的植入与融合,“发展式”由此进一步改善“体验式”的感受。四重育人手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24]。

5 结束语

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强国建设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深刻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所蕴藏的思政元素,辅以“体验式”“浸润式”“传承式”“发展式”四重育人手段,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形成“多场域、多情境、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有形化和思政教育的无形化。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