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学员实际把准思政课程的着力点

2023-11-01 12:18毛国辉
政工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理论

毛国辉

刘志勇/摄

青年学员是军校思政课的重要受众群体,受众在哪里,理论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思政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只有讲青年学员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让思政课离青年学员近点、再近点,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一、选准找到思政课堂的“突破口、切入点”

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党的创新理论能否直抵青年学员的内心,关键要看内容能否击中人心。无论新兴技术怎样迭代,思想立身、观点制胜始终是不变的法则。要让高品质的思政课堂触动学员心灵,必须找准“突破口、切入点”。

首先,从学员的成长成才需求入手,让他们感到理论“管用”。新时代青年学员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方面更加务实。思政课要遵循青年的成长发展规律,把理论学习和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侧重信仰与品德的塑造。教学中,要按照特色鲜明、精要管用、能打动人的原则,充分挖掘理学工学类、自然科学类、军事专业类等不同学科的思政元素,根据学员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分别设计不同版本的教案,做到“一队一课”“专属订制”,讲出“差异性”和“区分度”,让理论大餐合胃口。比如,“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讲授《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章节时,针对航天专业学员可融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用“国之需要、我之理想”点燃学员航天报国之志;针对计算机专业学员则通过讲授自主创新的攻坚克难历程,诠释“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既讲出理论的深度又体现内容的温度,从专业视角帮助学员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引导学员主动肩负起时代之责,找准成长成才方位坐标与“正确姿势”,规划设计好自己的军旅人生,在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中提升素质本领。思政课只有让学员听后有收获、能管用,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其次,从学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入手,让他们感到理论“有趣”。理论是一种深刻的系统化认识,本身往往显得枯燥。让思政课变得“有滋有味、余味悠长”,就要从学员的体验感出发,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想听什么。课前通过问卷调研、当面访谈,根据校园公众号的话题讨论和阅读排行榜,做好精准的学情分析,筛选出青年学员感兴趣的主题,瞄准他们的理论需求去释疑解惑、回应现实关切。比如,对于刚入校的新学员,正处于适应部队、思想反复的特殊时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深感从军报国的无上光荣,迈好军旅人生第一步;高年级学员则更关注国家、军队未来的发展,可从当今大国博弈等方面设置高阶性、挑战度的研讨主题,引导学员辩证认识中国和世界,旗帜鲜明地开展辨析引导,让他们觉得思政课不枯燥,愿意听、能接受。

二、做足做好理论宣传的“通俗化、大众化”

俗话说,大道至简。让青年学员喜欢听、听得懂党的创新理论,就要把复杂的理论讲简单、深奥的理论讲浅显,把抽象概括的理论逻辑转换成大家都爱听的大白话。

首先,理论宣传要做好生活化、行动化转换。课堂讲授一直是理论宣传的主渠道,精准的口语传达不仅决定着教学效果,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比如,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曾用“蛮拼的”“点赞”“世界那么大”等网络语言,让全国人民听后心生亲切,内容传播收到了良好效果。思政教学要深度把握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生活话语等不同话语方式之间的转换,运用青年学员熟悉的语感语态对理论进行“转化”,用生动案例、鲜活故事“翻译”理论、“解释”时政,多一些聊天式宣讲、互动式答疑,把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楚,使“高大上”的理论阐述变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课堂也会变得灵动有生气。同时,要坚持“开门办思政”理念,发挥“大思政”格局的强大合力,聘请优秀校友、知名专家、英雄模范讲授“思政大课”,以亲身经历讲述追梦圆梦的故事,以更加朴实的方式将创新理论蕴含的深刻道理讲活,把理论诉求转化为实践要求,让人一听便知怎么干,让学员能记得住、用得上,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训练之中。

其次,理论宣传要有代入感、体验感。思政课既是思想认识,更是实践要求。青年学员由于没有部队经历,或由于年代地域空间久远,会感到某些重大事件很陌生、有距离感。实践式、体验式教学以学员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场景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与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和参与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特质相契合。教学中灵活运用智慧课堂,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现地教学、虚拟仿真等多种方式,通过交互性的信息交流方式,让人可感可触,让学员在真实或虚拟环境中增强对客观事件的理解与感受,强化学习体验和认知深度,能有效缩短“知”与“行”的距离,增进理论认同。同时,积极发挥“硕博士宣讲团”“星火理论研究小组”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轻骑兵”作用。硕博士研究生与青年学员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他们或现身说法,或采用灵活性强、趣味性浓的宣讲模式,为青年学员答疑释惑,促进宣讲效果入脑入心。

三、积极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数字化”

青年学员在哪里,党的创新理论就要传播到哪里。当代青年被称为“网生一代”,习惯“指尖上的课堂”。思政课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技术和媒介载体的作用,熟练使用新媒体工具、信息化教学手段,拉近与学员的情感、思想距离,提升授课的实效性。

首先,运用“大思政课”理念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与教学平台。要紧跟互联网时代学员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发挥强军网政治教育资源池、学习强军APP、军事职业教育在线平台“思政慕课”等信息平台的融联扩容功能,把网上资源接入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云端;在搜集图片、音频、视频等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数据建立VR 体验和构设情景模拟,或者引入网上博物馆、纪念馆,供学员“云”上参观访问或扫码观看,实现从“坐在课堂学”到“走进场景学”的转变;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采取限时测试、投票、弹幕等在线互动形式实施共鸣式教学,始终把学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其次,强化“信息赋能”创新拓展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方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必须注重手段方法的创新。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与跨界传播影响力,如创作动漫、音乐、短视频、微电影,自编自演红色舞台剧等,实施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在开发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理论产品体系上下功夫,挖掘党史军史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推出“校园打卡”小程序,在校园重要景观处扫码,听故事知党史军史校史。通过情景式、沉浸式讲授,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图谱,让红色基因从展陈中活起来,使红色故事成为学员常学常新的生动育人课堂,达到思政课直抵人心的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