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42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建设一流学科”,为民办高校特色专业产业学院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人才步入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的缓冲区域,其建设情况及效果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但在近几年高校产业学院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校热企冷”的现象,其原因主要为产业学院未能为企业供应满足相关岗位要求的人才,导致企业花费时间及资源参与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热情较低。因此,通过全方位、多维度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寻求产业学院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学院建设,突破以学校为主体提供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在实现提升企业参与度的同时优化产业学院的开办效果,深化产教融合的作用。
产业学院作为实现产教深入融合的载体,通过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即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方式,明确行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并与高校专业教师持续研究、探讨不同行业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模式,开展学生实践、毕业生就业、高校教师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等活动,更高效地实现了高校和企业双方的目标。随着产业学院的不断发展,在原有产业学院的基础上,更多方主体加入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同职能并形成了现代产业学院形式的多方利益共同体,这种转变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学院的建设效果。
为了实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积极意义,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实现如下四方面目标:
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目标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首要目标。现代产业学院鼓励将更多主体融入学院建设中,以培养出能够契合各方主体利益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这需要对传统比较单一的“校企合作”形式的产业学院进行革新,借助多个参与方主体的不同职能与资源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更优质的专业人才。
打造专业实践基地:产业学院最直接的服务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直接决定学生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应该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中心为在校学生打造专业实训平台。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产业学院的不同建设主体均应该参与到教学设计工作中,持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借助自身岗位资源将相关工作的实践过程、国家实时政策、行业标准等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融入,优化师资结构的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实现多方协调机制:现代产业学院在通过融入多方主体以提升产业学院建设效果的过程中,为保证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不能忽略不同主体的需求差异与目标差异,并应该针对各类差异进行体制机制的融合创新,尽量实现更多方利益最大化。产业学院可以定期组织各个参与方共同探讨学院未来的管理与发展体系,增强产业学院的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应届毕业生从校园步入工作岗位过程的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为了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必须重视不足,突破产教融合实施的困境。现代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随着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不断深入,产业学院对于高校专业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产业学院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不断更新前沿学科动态,提高研发能力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满足产教融合目标。当前产业学院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工作仍然是以学校为中心,校内教师主导并辅以企业导师入校讲座的形式,这种教育模式只能使学生对实际岗位工作形成简单的初步了解,未能在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前在学生心中形成对岗位的深入认识。
为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产业学院首先应通过为校内教师提供专业前沿的培训学习、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校内教师的综合素质,由此专业教师能够将实践工作的具体情况融入理论课堂,丰富授课内容以提升学生关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对岗位工作的认知;其次借助产业学院的其他参与方如企业、行业协会等引入校外导师,组建多元化产业学院师资队伍,以丰富授课形式及内容;最后,为保证师资队伍的有序管理,产业学院应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校内教师持续学习学科前沿,不断优化师资团队质量。
当前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参与方主要为学校和企业,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经常形成企业和学校“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为产业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人才的耦合度不高,企业未能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目的,吸收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长此以往,企业逐渐失去参与热情,学生在产业学院学习过程中仍然主要依靠校内资源对行业工作进行认知,未能真正体会实际企业岗位工作情境,教育效果不佳。
若想提高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现状、相关政策等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捷径。产业学院可以利用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优势,使更多其运行过程中接触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学院建设中,通过发挥各参与方职能的同时实现其他参与方利益的方式,平衡各个参与主体间的关系,提升产教融合实施的动力。
为适应行业环境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变化,现有产业学院在初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渐显示出两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业学院未能确立最优的改革方向,导致改革失败;二是部分产业学院虽确认了较好的改革方向但并未实现持续的改革,未能实现预期改革效果。
为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产业学院首先需要组建多元化的“智囊团”,成员中应尽量包含专业领域的全部岗位工作者,多维度研究、探讨学科发展方向并进一步确定产业学院的改革方向。其次,为使产业学院能够持续改革、创新,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活动所需的配套资源并合理调配资源,保证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行。
高校为保证持续深入产教融合工作,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学院,需要长期关注产业需求动态,融合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相关主体共建共享,实现教、产、研、用、创的良性循环。
“四位一体”特色产业学院强调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共同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在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的同时实现共同目标,打造高效的“明确需求→提出标准→培养人才→应用人才”的“联动式”利益循环。其中,“明确需求”环节由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国家发展方针、地方社会环境特征、区域人才结构现状等因素规划确定,决定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大方向、行业协会能力水平评价活动的标准、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人才的选拔条件。同时政府部门可根据人才培养和应用的进展情况辅以相应的政策指导或资金支持,持续调整和优化各个产业学院建设主体的活动效果。“提出标准”环节由行业协会根据行业标准结合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需求规划对不同级别的行业专业人才考核进行具体的评价指标设计,包括协会内部会员资质、岗位专业人员执业标准和组成结构等。行业协会在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企业专业岗位的人才安排提供操作路径的同时,可利用其协会内部具备相应资质的会员资源优势为高校师生、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协助政府推进专业人才优化的目标。“培养人才”环节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主要环节,由高校在政府确立的人才规划、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评价标准的指引下开展教育活动,借助政府的支持政策、行业协会的专业指导以及企业的实践平台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养成以回馈社会。“应用人才”环节主要由企业实现,企业运用人才的过程相当于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检验过程,检验结果能够一定程度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具体培养方式和实践过程的合理性及可提升空间,有利于进一步规划和调整未来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及后续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保证了产业学院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
“联动式”利益共同体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1 “四位一体”产业学院作用机制
“OBE式”教学理念即成果导向式教育理念,提倡围绕学生拟最终获取的学习成果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为创建“OBE式”教学体系,产业学院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整合产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安排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有序加入学院活动中发挥其职能。
为实现“OBE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产业学院需要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采用借助产业学院中企业资源的方法,在具体课程内容讲授前利用企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在实务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拟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对其发现的问题和初步确认的对应处理方案进行分享和讨论,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对自身的探索和发现进行反思,打造“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应体现为尽量减少教师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影响,适当提升课堂过程性内容在考核结果中的占比。过程性考核内容尽量包含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此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避免“一卷定成绩”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为保证“OBE式”教学体系的可持续运行,产业学院还需要不断更新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认识。设置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需求变化,并从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流程,提升课程吸引力。
“四位一体”模式的产业学院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主体加入产业学院的建设中,以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需要改变传统学院的单一管理模式,高校应与三方参与建设的主体进行充分沟通,创建产业学院独特的运行管理模式。学院可以设置“发展规划处”以协调学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工作,确定学院未来整体发展方向并对学院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审核及评估工作,总体把握学院各项活动的运行。在此基础之上,设置资产管理处、专家委员会、品牌宣传部支持学院发展规划处的工作。其中,资产管理处主要负责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硬件及软件设施的计量和维护工作,保证学院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按照发展规划处的计划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专家委员会吸收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学院内部专家作为固定专家组,定期开展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研讨会议,为发展规划处未来阶段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专家委员会可以利用专家组资源邀请校外专家,不定期为产业学院师生进行学科前沿动态的讲座,提供专业教学和学习的新思路;品牌宣传部负责学院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包括在校内外宣传媒介中进行学院教学环境的展示、优秀学员的介绍、学院教研活动开展的报导等,扩大产业学院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在职人员进入产业学院对其岗位工作进修学习或学习“第二技能”,增加校内外更多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热情。产业学院发展规划处、资产管理处、专家委员会、品牌宣传部四个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实现“四位一体”模式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转。
产业学院作为高校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其建设水平和运转情况直接决定了高校产教融合改革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影响区域内专业领域人才的质量及人才结构的合理性。高校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既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OBE式”教育理念,又通过打造四方“联动式”利益共同体、设计产业基地综合运管模式实现了深度产教融合,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足、产业学院内部管理模式不合理或运行不恰当、产教融合改革不深入或不持续等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产业学院的建设实现弯道超车、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实现无缝衔接、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