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璇 张京京 孔诗瑶
摘 要: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其内部控制和规范化管理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内控制度建设予以足够重视,以此将零散的不规范的制度通过标准化的模板进行有效补充和修订,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控制度,为事业单位的长远稳健发展打牢基础。本文将基于财务分析视角下,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构建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务分析视角;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必要性;构建策略
现如今,基于财务视角下,社会群众对于事业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还需要尽量减少成本使用,实现对资源方面的合理优化与配置。而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高效运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在对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完善工作,推动内控流程和內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助于实现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全面管控,进而达到预期内控效果。
一、财务分析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事业单位资源合理优化与配置
第一,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控工作,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工作的合理开展,在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对于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在根本上做好资源配置工作,这对于提升资源配置合理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内控制度在内容上可以满足一定的规范性,有利于提升资金方面的充分利用,同时避免各种资金违纪使用问题的产生,从而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二,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工作,还能对单位建设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完善作用。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事业单位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性与合理性,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流失问题的产生,同时有效避免各种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从而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行为起到非常重要的规范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会计质量
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工作,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准确性。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当对各项会计行为进行管控时,可以在内控工作基础上来进行,通过构建出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将其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帮助会计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到信息审核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在我国事业单位发展中,会计信息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构建出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方便会计部门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能为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有利于保障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
在我国现有的机构体系中,事业单位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基础机构中的重点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对于国家工作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服务效率和质量。另外,事业单位通过对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还有利于事业单位将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相关法律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有效避免各种风险问题的产生。
(四)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现如今,基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而言,所面临的财务工作总量也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随着大量资金的不断流转,从而使财务部门迎来了更大的工作挑战。在此环境下,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而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实现顺利开展,并且在管理工作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基础上,也能促进事业单位与财务管理部门积极应对。
二、基于财务分析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构建的相关策略
(一)全面加强内控意识,设置独立的内控部门
对事业单位而言,提升内控效率和水平,必须要对内部控制工作予以正确、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对内控部门予以构建和完善,也需要单位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全面强化内部控制与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对其重要性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从而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比如通过加强内部教育或者宣传,通过一些内控培训活动调动单位全体员工参与内控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以更加积极的主动的姿态参与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同时,也需要构建专门的独立的内控管理部门,并且保证其权威性、独立性,将其和财务部门进行有效分离,才能充分保障内部控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发挥其最大价值。
(二)加快构建并优化内控体系,强化风险防控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加大。故而,需要单位对现阶段运营发展的现状进行科学合理、全方位地分析和评估,结合发展特点对内控制度进行不断的梳理、优化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强化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以此来保证单位相关业务的正常有序开展。比如,需要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单位现阶段发展的特点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也需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予以综合统筹考虑,以此来拟定与之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和办法,及时发现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加以妥善解决。此外,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设置对应的风险管理和评估体系,保障对各方信息和数据的全方位分析,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和判断,提前拟定好应对策略和方案,才能将风险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为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三)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事业单位在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全面强化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这是事业单位运营与管理工作的重点,需要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单位内部的运营管理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统筹考虑,并对预算数据和指标予以严格的把控和全面的审核,防止出现项目开支超出预算的情况。另外,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拟定科学完备的预算执行方案,并对方案的执行加大监督和管控力度,非特殊情况下不能随意的更改,要按照既定的方案加以严格执行,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为实现预期的预算管理效果助力。
(四)加快制定并完善考核体系
内控效果的发挥离不开相关内控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其专业能力。所以,需要在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设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激发内控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在单位内部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可以引入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激励措施,以此来对内控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予以及时的奖励,从而起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热情,为内控制度的高效建立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以预算一体化系统资金支付为例
(一)资金支付前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第一,预算一体化系统在单位内控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县级单位受到人才引进、招聘环节的制约,财务人员多为兼职会计,导致财务行为受到影响。一体化系统使用后,资金支付环节需要至少两人签章,确保预算单位资金安全性。
第二,提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是一体化实施的前提,也是单位建设内控体系的必要条件。一体化运行前,主管单位组织培训,使得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到资金支付流程及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对记账规则有进一步认知,有助于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推动财务工作高質量发展。
第三,一体化系统中资金支付不再区分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资金支付流程统一,标准化操作流程,系统按照对应的校验规则审核通过后发送代理银行进行支付,提高了工作效率。上下级政府间使用同一套数据,强化衔接力度,解决了信息技术层面上数据对接不畅的问题。同时促进上级单位对附属单位支出全面了解,为科学研判预算执行合理性、执行进度提供数据支撑。一体化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流程标准统一,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性。
(二)资金支付中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合理管控预算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实践“过紧日子”的要求,必须加强预算单位内控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财政收支全方位管控。预算一体化系统中资金支付申请受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根据具体预算指标和明细进行资金支付,确保财政资金高效、规范运行,实现资源合理优化与配置。同时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倒逼预算单位预算编制更具科学性,达到预期预算管理效果。确保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使用,推动其社会服务职能履行,保障国家政策实施。
(三)资金支付后监督,保障内控有效运行
一体化系统是对传统审计监督工作的补充,适应新形势下单位发展的需要。传统审计以查账方式进行,受时间和人力的双重限制。一体化系统为资金支付的监督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强化财政部门对支出资金的日常监督及重点监控。预算单位每笔支出透明化,时刻受到监督与约束,进而提升内控意识,优化内控体系建设,促进内控在单位的全面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要想在未来实现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全面认识到内控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同时,事业单位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特点和外部环境,对内控制度建设予以全方位的优化和改善,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监督机制有效结合,辅之以必要的惩奖制度,全面保障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海霞.财务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构建分析[J].今日财富,2021(19):184-186.
[2]郭娜.论财务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构建[J].中国市场,2021(22):163-164.
[3]焦文利.财务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构建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232.
[4]吕晓梅.关于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运行的思考——以临县为例[J].品牌研究,2022(4):193-195.
通讯作者:张京京 孔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