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3-10-31 23:02张永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

摘要:当前县域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的原因不再集中表现在学校硬件资源、教育投入的显性差异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生源素质、教师素养、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等隐性差异上。要缓解或矫正这种差异并非易事,必须对症施策,系统破解,而破解之道的着力点在于政策层面的创新,可通过适度调控优质生源的流向、动态平衡优秀教师的流动、大力加强乡镇校长的培育、主动拓展家校合作的深度等举措来突破这一困境。

关键词: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县域初中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8-0019-05

当前初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其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基于此,笔者和所在团队进行了“县域初中学生学业质量校际差异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找到造成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的原因,探寻相应对策以缓解或矫正校际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實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县域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的现状

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监测与表达一般用校际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来衡量,通过计算校际差异占总差异的百分比来判断区域校际学业成绩的均衡性。从2018和2020年S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看(见表1),某县市区八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均衡指数分别为22.8、21.9,两年时间该县市区八年级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虽有所缩小,但依然远远高出教育部2017年 5月发布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要求,即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率必须低于15%。上述数据表明,该区域校际学生学业成绩还不太均衡。

二、县域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的成因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发现,造成县域内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的因素很多,有学生因素、学校因素,也有社会家庭因素,众多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叠加,影响着最终的教育结果。以S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为例,当前县域初中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的原因更多地表现在生源素质、教师素养、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等隐性差异上[1]。

(一)生源差异

生源差异最为突出的是城乡初中之间。城区的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初中有区位优势,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高,大多重视教育且教育方法比较得当;而乡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家长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且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更为突出的是乡镇初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比较多,孩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亲子关系淡薄。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区集聚,城乡初中的生源质量更是拉开了差距。

(二)师资差异

县域内城乡初中师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质量上。从目前各地义务教育发展趋势看,城区初中规模在不断扩大,乡镇初中在不断萎缩,因此乡镇初中的教师数量反而比城区初中多。本来乡镇初中优质师资经常性流向城区,现因办学规模萎缩优质师资流出的数量更多、速度更快,师资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

(三)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差异

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差异主要通过学校教学管理指数来表达。S省某县市区的监测数据显示,城区初中与乡镇初中教学管理指数分别为82和78,其教学管理指数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呈正相关。通过日常教学调研也发现:城区初中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科学,重视教师发展,关注教学研讨,任务执行有力,教学效果明显;而乡镇初中的教学管理较为松散,实效性差,教师的成长缓慢。

(四)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差异

监测数据显示,学生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从2020年S省质量监测数据看,某县市区初中八年级城区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指数为0.3,乡镇为0。根据PISA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每升高 1 个单位,学生学业成绩增加约 40 分(平均分 500,标准差100)。按此计算,该县市区城乡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指数差异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较大。另外学生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指数达24.6,高出S省21.6的均值,这也显现了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反映出该区域教育结果的公平性还不够。

三、县域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的破解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2]县域初中的生源、教师、教学管理、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业成绩的校际差异。要改变这种状况,突破校际差异大的困境,并非易事,必须对症施策,系统破解。而破解之道的着力点在于政策层面的全面创新。

(一)适度调控优质生源的流向

各地为了让孩子留在当地就读,除了实施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支教交流政策,提高办学质量外,还对留在当地就读的孩子进行升学招生政策方面的倾斜。例如初升高,各地都在执行指标生分解政策,把优质高中招生计划的一部分或全部分配给区域内的初中各校,使区域内所有初中学生都有机会上区域内最好的高中。但这一政策在落地的过程中引发了新的矛盾:一是优质高中需要优质生源支撑,生源的稀释自然带来了质量的下降;二是指标生计划对优质初中的优秀学生显得不公平,剥夺了他们上优质高中的机会,计划数越大,影响就越大。因此,在政策落地、指标生比例提高上遇到了城区优质初高中的抵触。按照目前S省的政策要求,各市热点高中指标生分配比例要求不低于学校全部招生计划的70%。可有的地方名义上把这70%的指标完全分配至各初中,但在实际录取时采用指标生加分或中考成绩排名前多少比例的方式进行录取。因城乡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用少量加分或较低比例的方式录取对城乡初中而言意义都不大。

首先,要充分认识优质高中指标生分解政策的意义。指标生分解政策可以缓解择校热,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个区域,优质生源就那么多,全部集中在一所高中,其他学校就无法与之竞争,不利于调动其他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不利的。对乡镇学校而言,指标生分解可以吸引一部分优质生源留在当地就读,显现了乡镇学校就读的优势,为乡镇学校持久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这一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不仅要赢得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还要获取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其次,要找到优质生源调控的平衡点。指标生分解比例和加分(或最低控制线)数量定为多少最为适宜,需要科学考量、精准分析。笔者以为应当考量区域城乡生源状况及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的实际。政策的初衷既然是缓解择校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那就要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把乡镇学校或薄弱学校激活起来,指标生的比例可以逐年提高,所加分值或最低控制线在考虑指标生适应优质高中学习的前提下可适度增大。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乡镇初中和薄弱初中学生就读优质高中的愿望,也抬高第二梯队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为高中教学的有序竞争提供了可能,对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二)动态平衡优秀教师的流动

优秀教师的流动是一项解决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的重要举措。如何创新教师流动新机制,真正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跟岗教师来得了、静得下、学得进?笔者以为,要先找到制约影响教师流动的因素。

1.出与入的矛盾

目前部分优质学校对于教师流动持谨慎态度:一是自身规模在扩大,教师紧缺;二是担心骨干教师交流影响自身办学质量,不愿意将专业能力强的教学骨干和名师派出交流。乡镇学校、薄弱学校因生源减少,大多超编,受编制和岗位的限制,引进优秀教师也很困难。

2.多与少的矛盾

目前大部分地区城区教师少,乡镇教师多,乡镇教师向城区流动势在必然,而这种流动常常是优秀教师流失的情况居多,这给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走掉一名优秀教师,影响了一门学科。如果放任多的学校一味向少的学校简单流动,那么优秀教师的流失将会进一步加剧。

3.长与短的矛盾

教师交流时长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交流时间长些,有利于建立起教师归属感,能让教师真正投身到交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交流时间短些,有利于调动交流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交流的意愿大大增强,推进阻力有所减小。但流入学校特别是乡镇和薄弱学校对交流时间短、不扎根,为交流而交流的非议较多,意见较大。

4.利与义的矛盾

从教师交流的现实情况看,当前教师愿意流动到乡镇并不完全是为了乡镇的教育事业,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为了个人职称(职务)的晋升。像S省就规定“城镇学校教师参加岗位聘用、晋升高级职务……均须有1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或任教的经历”[3]。政策出台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励流动,但实施过程中因没有解决好流动的价值导向,导致流动政策的变味。

上述四大矛盾综合起来看,其实就是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要解决上述矛盾,唯有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创新教师管理机制。S省某县市区就这一问题作了很好的探索,尝试打破学校界限,以系统为单位,进行教师总量核定,实行动态管理。如在岗位设置管理中,一改岗位设置到学校的做法,把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按学段集中调控、规范设置。考虑到城乡教师差异的实际情况,采取统一设置、分类竞岗、乡村优先的方式,彻底打破了“单位人”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县管校聘”,畅通了城乡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教师的流动[4]。

针对当前教师交流中的其他矛盾,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盘考虑、综合施策,对乡镇校和薄弱校实施“一缓二限三控四互”管理机制。“一缓”即通过智力支持、潜力挖掘来提升乡镇校、薄弱校办学质量以缓解生源的流失,保障师资稳定;“二限”即明确规定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不得流动;“三控”即严格控制乡镇校、薄弱校优秀教师向城区校流动,即使流动,也应缩短频次,比如两年流动一名;“四互”即城乡互派支教、跟岗教师,支教与跟岗的比例不少于1∶2,这样既填补乡镇校、薄弱校优秀教师的不足,又能解决乡镇校、薄弱校教师的富余问题和后续力量的增强问题。

(三)大力加强乡村校长的培育

乡镇初中要留住优质生源,就必须提高办学质量,而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校长的学校管理水平,正所谓“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乡镇初中校长这个职位不同于城区学校,工作环境更复杂,工作任务更艰巨,没有乡村教育情怀和扎实学识很难担负起一校之长的职责和使命。对县域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当下着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大力加强乡镇初中校长的培育。

一要做好乡镇初中校长的培训工作。当下校长培训整齐划一的居多,很少顾及城乡校长工作上的差异。因此,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在培训项目上要增加乡镇初中校长专项培训,内容上要紧紧围绕乡村教育特点及存在问题展开,帮助乡镇初中校长深入把握乡村教育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发展,掌握当前乡村教育政策文件精神,理解新时代乡镇校长的角色和使命。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方式,聚焦问题解决、实践改进,引领乡镇初中校长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二要做好乡镇初中校长的锤炼工作。乡镇初中校长受地域所限,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多,视野不够广、能力不够强,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应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创新,让乡镇初中校长得到多方面的锤炼,不断激发乡镇初中校长的办学活力。可以通過挂职交流的形式,定期安排乡镇初中校长至城区或外地优质初中进行实地学习,甚至可以考虑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安排校长到社区、村委挂职锻炼,了解社情民风,以更好地理解乡村教育,为办有乡村特色的教育奠定基础;也可以成立乡镇初中校长俱乐部,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分享各自办学经验,探讨乡镇学校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还可以组建乡镇初中校长工作室,聘请专家教授、一线的或退休的优秀校长等为工作室主持人,每名主持人负责一定数量乡镇初中校长的帮扶工作,解决校长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

(四)主动拓展家校合作的深度

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与学生的家庭背景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主要涉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背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父母期望、家庭投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等,其中部分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了学校因素。因此,在矫正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上,家校合作共育无疑需要更加重视。在众多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家庭背景因素中,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可改变的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态度、行为方式,其中最核心的是理念和态度。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主动作为,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影响和干预,拓展家校合作的深度[5]。

1.完善家校合作共育工作机制

成立家校合作工作委员会,制定工作目标,明晰推进措施,定期开展活动;落实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制度,为学校决策提供咨询;推广家长志愿服务,为学校教育分忧解愁;实行全员导师制,化整为零,与家长密切联系;开通学校、班级、学科网络沟通平台,及时传递交流学生学习生活信息……通过系列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密切家校之间的关系,缩短家校之间的距离,既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师、教学及孩子的学习状况,又让家长增强关心教育、关注孩子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家长增长教育孩子的本领,懂得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2.研发家庭教育指导培训课程

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很多地方凭经验在开展工作,缺什么补什么,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教师尽管都接受过全面的师范教育,但不是家庭教育天然的指导者,而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教师不论从育人的角度还是教书的角度都应与家长沟通联系,帮助指导家长教育好孩子。同样,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缺乏经验,面对孩子的异常表现常常无能为力,也需要外在力量给予帮助,学校及教师是最直接、最有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主体。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组建团队,系统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课程和家长学校课程,并以此开展系列培训,使区域内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能熟练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家校合力育人水平。

3.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精准服务

家校合作共育最终落脚点是在一个个孩子身上,不同孩子的背后自然站着不同的家长,因此要影响或干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实施“一家一课程”的精准服务。为此,我们要建好学生的家庭状况档案,通过学生谈话、家庭走访、社区协同,充分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类型(独生、单亲、留守、外来)、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来源、家长教养方式(专制的、溺爱的、冷漠的、隔代的)等等[6]。在此基础上,指导班主任召集任课教师进行会诊,找出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干预建议,帮助家长建立教育的信念与责任。

破解初中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大是个难题,我们应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用平衡师资、调控生源、培育校长、协同家校等创新机制来矫正学生学业成绩校际差异。

参考文献:

[1]田亚惠,姚继军,王威,等.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省域内大规模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2(4):41.

[2]习近平.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8.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EB/OL].(2023-05-16)[2023-06-01].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3/5/16/art_58320_10894607.html.

[4]张永林.教育系统岗位设置到学段的公平性探讨[J].教育视界,2018(9):8.

[5]钱明明,陈松泉.基于质量监测的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的均衡干预[J].教学与管理,2020(24):28.

[6]涂咏梅,徐彦坤.家庭因素對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117.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父母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决定学习动机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