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秀,陈运洪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超声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280)
患者女,40岁,3个月前用力排便时发现右侧大阴唇处出现包块,逐渐增大伴右下腹坠胀不适1个月,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无发热、尿失禁、便秘等;1周前外院体检发现“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并经腹腔镜予以切除;孕1产1,7年前足月顺产一活胎;无特殊家族史。查体:腹部见局限性瘢痕;经产型外阴;站立位时于右侧大阴唇处扪及5 cm×2 cm包块,质软、有波动感,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平卧位下局部推送后包块消失,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包块再现。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经会阴超声:站立位时右侧大阴唇深面见5.6 cm×2.5 cm疝囊样结构,位于会阴浅横肌前方、膀胱底与阴道右侧壁及直肠前壁之间,向上以宽约0.6 cm通道与盆腔相通,其内见网膜样结构自盆腔突入,周围伴不规则无回声暗区(图1A、1B),以探头加压后见内容物回纳至盆腔(图1C),蹲立位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再次突入囊腔(图1D);CDFI显示囊壁存在血流信号,无回声暗区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前会阴疝。行会阴疝无张力修补术,术中经超声引导定位疝囊,其内未见内容物,疝口自膀胱与阴道外侧之间通向会阴。术后病理:良性囊壁,符合疝囊壁改变。临床诊断:会阴疝。
图1 会阴疝经会阴声像图 A.横切面; B.矢状切面; C.探头加压后CDFI; D.瓦尔萨尔瓦动作下
讨论会阴疝属盆底疝,常继发于盆底筋膜肌肉损伤后,也可为原发性;多见于女性,疝内容物多为网膜和/或肠管;可根据其与会阴浅横肌的位置关系分为前会阴疝和后会阴疝,前者可表现为大阴唇处肿物,后者位于臀大肌下缘下方或肛门与坐骨结节之间,可伴疼痛、肿胀及排便困难等。经会阴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独特优势,可显示会阴疝位置、大小、形态、疝口及疝内容物等。本病需与脂肪瘤、纤维瘤、前庭大腺囊肿及血管瘤等鉴别:脂肪瘤、纤维瘤超声多表现为实性,内可探及血流信号,前庭大腺囊肿呈囊性且囊壁完整,以上三者形态和大小一般不随体位和腹压改变而变化;血管瘤呈低回声与无回声混合的蜂窝状结构,无回声部分血流信号较丰富,加压后血流信号增多。本例40岁女性,7年前有孕产史,根据症状、体征及超声表现可明确诊断会阴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