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语境下岭南文化的家国情怀

2023-10-30 08:20周静如
新楚文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摘要】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以血缘为基础,从孝老爱亲推扩到忠于人民、报效国家。岭南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其文化生动体现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的特点,对亲人无法割舍的血浓于水、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豪和对外敌侵犯的团结一致是其真实写照。新时代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关键在人,要将家国情怀贯穿始终,在湾区系牢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真正实现湾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岭南文化自信自强。

【关键词】家国情怀;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自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04-04

从庙堂到民间,家国情怀贯穿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极其重视家与国的关系,以血缘为基础,从孝老爱亲到忠于人民、报效国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这种家国情怀在中华文化语境下的岭南文化中也不可或缺。从文化的个性角度出发,岭南特有的侨乡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等都展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特色,因此,岭南文化的家国情怀也呈现出自身特点。粤港澳同根同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和文化血脉,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建设好人文湾区,推进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深刻诠释了专属于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家国情怀,于个人而言,是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于家族(家庭)而言,是孕育优秀家风的源头活水;于国家而言,是实现社会繁荣与国家昌盛的精神支柱[1]。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脱胎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人的价值和理想的内在统一,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哲学根据,以忠孝一体、经邦济世为主要内容,以天下太平为终极理想[2],其生成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和“家国一体”的大局观念。《礼记·大学》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修身的层次上升到平天下的高度,个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家庭、国家和天下紧密联系,“修齐治平”也就使国人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思考成家、立业、兴国的根本。个人只有完善自身修养,才能将家庭治理得当;家庭结构稳固,国家和社会才能够安定有序。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国人从自然情感出发,将个人的天然血亲之情上升为对民族、国家和天下的爱敬,其本质就是一种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从修身层面来看,家国情怀要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高度统一。儒家思想尤为重视个人修身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通过立志、好学、克己、内省、慎独、力行,让人们的行为逐渐符合传统社会道德标准,并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个人这一伦理的個体道德内化与外在的道德行为逐渐统一,以个人的克己复礼推扩至天下大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强调了要将个人前途命运置于家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担负起君子的使命责任。

从齐家层面来看,家国情怀是孕育优秀家风的源头活水。“夫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都从血缘的角度指明了齐家在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道德属性,通过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让人民拥有美满的家庭和浓厚的亲情,才能为平天下提供坚实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正强调了家庭治理的重要性,一个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将这种家庭秩序推扩到国家秩序,也就使爱家和爱国具有了高度一致性。

从治国平天下层面来看,家国情怀是实现社会繁荣、国家昌盛的精神支柱。为国尽忠,就是在家尽孝的扩展,作为“千万家”的国,肩负着实现“平天下”的重任,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已成为国家认同的价值表征与强大的文化动力,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古以来,万千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在面对家国危难时挺身而出,为国奉献,换来了国家昌盛、百姓乐业。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强调“以百姓心为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就是凸显人民的地位,增强人民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二、岭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五岭、南靠南海、西接云贵、东连福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随着中原移民的迁入以及和原住民的文化融合,岭南地区逐渐形成的侨乡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等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岭南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也个性凸显,从对亲人无法割舍的血浓于水到对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豪,从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到对外敌侵犯的团结一致,岭南文化始终坚持民族国家认同,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崇先报本、爱国爱乡,高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旗帜,彰显赤诚的家国情怀。

(一)对亲人无法割舍的血浓于水与对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豪

南粤大地上,无论是安土重迁的广府人、向海而生的潮汕人还是难舍故土的客家人,都勤俭诚信、坚韧务实、崇文重教、忠孝仁义、爱国爱乡,内心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岭南的家风家训和侨乡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广东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和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积淀了内容丰富思想厚重的家风家训文化。这些家规祖训及祖屋祠堂,也都经后人修缮保存完好。各氏族谨遵祖训、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泰斗、教育大家、革命先驱、红色将领以及商业奇才,为广东乃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从内容上看,岭南家风家训主要包括“修身”和“持家”两方面。“修身”主要包括忠孝仁义、诚实守信、勤奋习业、明理谦让等,如始兴渤海《吴氏族谱》要求子孙“在家务须勤奋耕读”;“持家”主要包括以孝治家、勤俭持家、和睦保家、积善传家,如始兴水南短鹿堂《魏氏家训》共十五条,其中四条涉及“孝”[3]。从岭南家训可以得见,岭南文化强调血缘关系,这些家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让家族成员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思想熏陶,形成良好的家庭内部成员关系,这些做法代代相传,最终成为家风。好的家风能够影响乡里社会,从而扩大至全国,达到“家齐而后国治”。

岭南人民向海而生,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乱、人多地少和东南亚开埠通商、美洲开发等原因,大量广东人出洋谋生,因此产生了大批的粤籍海外华侨,广东成为著名的侨乡。岭南侨乡文化就是岭南人在侨居国顽强奋斗的结晶,将发达国家的后现代文明带回故乡,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以开放、包容、多元、创新和浓浓的家国情怀为特征的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4]。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广东华侨从未忘记自身血脉,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家乡繁荣倾尽心血。这种家国情怀从岭南“侨批”中可见一斑。海外华人往故乡寄回信件、钱款及各种物品来供养父母妻儿,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些国内家庭乃至家族的经济支柱。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侨批”承载着近代侨民情感的“集体记忆”,反映出岭南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深厚家国情怀和身为中华儿女的强烈民族自豪感。

(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与对外敌侵犯的团结一致

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岭南这片革命热土孕育了大批时代英杰,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根深叶茂。西方列强曾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南粤大地成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前哨。广州、中山、粤东西北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虎门销烟的惊天壮举,到三元里抗英的英勇斗争;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浩气长存,到红军长征在粤北大地洒下的革命火种;从中共三大在广州胜利召开,到珠江两岸涌起改革的浪潮,无数革命先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深刻的红色革命印记。岭南思想文化与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从磨难中奋起密切相关,涌现了黄遵宪、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思想家,积极探索民族觉醒、救亡图存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岭南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出现了叶剑英、叶挺、彭湃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值得一提的是革命烈士的红色家书,深刻地反映了他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外敌侵犯的团结一致和对国家利益的舍生忘死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抗日英雄张文彬在惠东宝游击区坚持抗日斗争时,给子侄的家书写道:“救国家的时候,是在求不做亡国奴的艰难斗争中,你也必须尽你一份的责任。”在岭南文化氛围下孕育的这份家国情怀充满了悲壮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存亡、祖国衰败、人民困苦,广东华侨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倾尽家财、振臂疾呼、英勇斗争、奔赴沙场。1932年,江门台山籍27岁的美国归侨黄毓荃驾机凌空迎击来犯淞沪的日机并壮烈殉国,成为为祖国抗日壮烈献身的第一批华侨烈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许多侨居国外和在国外学习的粤籍知识分子、留学生怀揣报國之志毅然回国,如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著名微波理论学家林为干等。广东华侨还积极投资、创办实业、捐款捐物,不遗余力支持家乡发展,展现了他们拳拳报国之心和赤诚的家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与推进岭南文化

“双创”工程的内在联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目的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岭南文化自信,增进湾区文化认同,推动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

推动岭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同属岭南文化圈,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人才济济。要实现湾区全面发展,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就是要扎根本土,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最广大的民心,尤其是港澳青年一代,要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新时代岭南文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因此将家国情怀贯穿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既能够强化文化认同,系牢精神纽带,实现湾区融合发展,又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为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家国情怀是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的精神动力

岭南文化创新与发展是新时代岭南文化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必然途径。粤港澳三地虽然在地缘、血缘、宗缘上同源相亲,但港澳地区因历史原因深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这也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5]。缩小差异的关键就是要从情感上统一湾区民众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最朴实真挚的家国情怀就是重要的切入点,只有凝聚人心,才能吸引人才。面对岭南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求,岭南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挖掘并宣传湾区民众无法隔断的血脉联系,使中华文化成为影响和引导湾区人民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加强湾区民众特别是港澳人民的民族自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感召力,让他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推手

增强港澳同胞的爱国精神,建设人文湾区,培育家国情怀,重点就是要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包容、对异质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有超越传统的守正创新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还有天下为公、舍生取义的崇高追求和爱国明志、精忠报国的价值理念,这些都是建设人文湾区的底气。因此在推进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建設时,要进一步重视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保护,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注重湾区的文明传承和文化延续,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让湾区民众记住乡愁,深化湾区青少年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自信自强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强烈的爱国之心,涵养深厚的家国情怀,真正聚拢人心、凝聚共识,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威,张金秋.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情怀刍议[J].长白学刊,2019(02):145-150.

[2]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J].江淮论坛,2017(03):17-21+87.

[3]程时用.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4]黄雪梅.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耦合剂:岭南侨乡文化再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9):79-82.

[5]李洪梅.新时代岭南文化与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探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75-79.

作者简介:

周静如(1988-),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岭南文化名家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