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啸 宋萌
智齿是人类口腔中最后萌出的一颗牙齿,位于上、下颌牙弓的最后部。智齿萌出的年龄一般在16~19岁,具体的萌出时间存在个体差异。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食物越来越精细,带来咀嚼器官的退化,人类颌骨的长度越来越短,很多人口腔中智齿萌出时,颌骨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和位置来容纳这最后一颗磨牙,从而导致阻生智齿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疾病。
目前最简洁易懂的智齿分类法,是根据智齿(第三磨牙)的生长方向与其前方的第二磨牙生长方向的关系分为下列各类:近中阻生、远中阻生、垂直阻生、水平阻生、倒置阻生、颊向阻生、舌向阻生(图1)。人类口腔中的智齿除很少一部分正位萌出外,大多数人的智齿都属于阻生智齿。
图1 阻生智齿分类
阻生智齿在萌出过程中,牙冠可部分或全部为牙龈所覆盖,龈瓣与牙冠之间形成类似“口袋”的结构,医学上称为盲袋,食物和细菌极易嵌塞于盲袋内(图2)。当全身抵抗力下降、局部细菌毒力增强时,可引起智齿冠周炎的急性发作。此外,阻生智齿与相邻牙齿之间会长期出现食物滞留且不易清洁,从而导致邻近牙齿的龋坏(图3)。
阻生智齿在日常咀嚼中还容易咬伤舌部及颊部黏膜,导致创伤性溃疡,使患者产生疼痛及进食不适。阻生智齿会对已萌出的恒牙列产生挤压作用,导致患者牙弓形态和牙齿排列异常,咬合错位甚至牙弓、颌骨、颅面关系异常,如颜面不对称、上颌前突、“地包天”等。
埋伏阻生于颌骨内的智齿反复发炎,长期对患者颌骨产生不良刺激,还可能导致颌骨囊肿。随着病情发展,病变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并可沿同侧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疼痛。
智齿引起的炎症侵及咀嚼肌时,可引起面部肌肉的反射性痉挛,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造成患者免疫力下降,使病程延长,难以痊愈。由于患者张口不便及刷牙、漱口时疼痛不适,造成患者口腔卫生不良、口臭、舌苔变厚,患牙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等。
图2 阻生智齿引起的盲袋
图3 智齿导致相邻牙齿龋坏
早发现 日常生活中如发现牙弓最后方区域有不适症状,应尽早到专业口腔医疗机构做口腔筛查,尽早发现智齿相关疾患。即使无明显口腔不适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潜在风险,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早诊断 对智齿病变高发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建议对口腔牙齿健康状况做全面检查。医生不仅可以直观检查智齿在口腔内的情况,还可运用专业的辅助检查手段如拍摄口腔全景片、口腔CT等,明确病变的位置、范围,对病情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把智齿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早治疗 对经常发生炎症的智齿,只要全身状况允许,应该尽早拔除。一般情况下,18~20岁是拔除智齿的最佳时期,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少,创口愈合较快,对口腔内其他牙齿的预防保健作用也最佳。
智齿的生长发育既受到遗传等先天因素影响,又受到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智齿相关疾病导致的错颌畸形等,可能会影响患者整个口腔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因此,对智齿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对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临床上评估和制定智齿的治疗方案建议参考三方面的指标,一看位置,二看症状,三看年龄。位置是指智齿的牙位是否正常,症状是指智齿是否有造成口腔不适的临床症状,年龄即患者智齿发病时所处年龄阶段。
如果智齿的牙位正常且完全萌出、自身无龋坏、与相邻牙齿无不良间隙、与对颌牙的咬合关系正常,只要无临床症状,一般不做特殊治疗。如果此类牙位正常的智齿在萌出过程中因冠周龈瓣的阻挡而有反复发作的症状,可以行冠周龈瓣切除术,即在局麻下切除智齿冠周龈瓣,消除盲袋,促进智齿正位萌出。
如果智齿牙位不正,属于错位阻生。要根据智齿导致的症状和患者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青少年智齿牙位不正、无足够的萌出位置或伴有临床症状,只要全身状况允许,一般建议尽早拔除,以免智齿反复发炎影响整个口腔、牙、颌系统的发育和健康。
中年患者由于颅、颌、面部的发育已经定型,如错位阻生的智齿本身无龋坏且未对邻近的口腔组织造成危害,未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以保守治疗为主。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尤其做好智齿周围软组织的清洁,防止智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时常伴有智齿发作的不适症状,或经检查可能对邻近口腔组织造成潜在危害,则应结合患者全身状况,择期拔除智齿,以免对局部口腔和全身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由于智齿拔除手术有一定的创伤,老年患者如伴有智齿频繁发作的临床症状,应在专业口腔科医生对患者全身状况做出全面评估后决定是否拔除。对全身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智齿拔除手术,如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缺陷等,应着重做好智齿周围的清洁保健工作,餐后及时刷牙、漱口,排除食物残渣,降低智齿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尽量把智齿可能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