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电影院为例探讨青岛影视旅游文化资源品牌价值

2023-10-30 20:00赵善煜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品牌价值青岛

赵善煜

摘 要:影视旅游是以影视相关产业发展事物为吸引使影视文化传播特性得以强化从而带动旅游效应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兴旅游活动。作为“影视之城”和“世界电影之都”的青岛影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却未形成完善的文化品牌的发掘、建设与推广传播,本文以中国电影院为例分析青岛影视旅游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品牌价值和發掘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青岛;影视旅游;品牌价值;中国电影院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23

青岛作为一座“影视之城”和“世界电影之都”几乎与电影同步诞生。电影自传入中国始,便与青岛这座城市结缘颇深,保留的老影院、大量电影取景地和著名的电影人故居等,为青岛留下了宝贵的影视文化历史资源,只是这些更为多元和丰富的影视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旅游文化品牌的发掘与建设。

随着影视媒介的发展,看电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消遣。在当下科技不断变革的今天,互联网、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观影方式。电影院逐渐成为可替代的传统观影场所。很少有人在影视旅游中提到电影院。随着电影院观影模式的式微,电影院,尤其是老影院有可能会成为“老古董”而真正卷入历史洪流。

据考证,青岛原德国水兵俱乐部,即现1907光影俱乐部电影博物馆有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具有商业性质的电影院,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影院的陆续兴建也让青岛成为最早形成电影院线产业规模的城市。1931年开业的“山东大戏院”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院,打破了当时外国人对青岛电影院产业经营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青岛最大的影院。至今仍坚持放映电影、目前排全国“放映史”第三的中国电影院,具有可发掘的影视旅游历史文化品牌价值。

1 中国电影院的“前世”——见证青岛城市发展历史的山东大戏院

在山东大戏院建立之前,青岛便已有了3家由外国人经营的颇具规模的专业电影院。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青岛已经是一座拥有40万人口的中国特别市(直辖市),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大小影院数量也随之增长。为了开拓中国电影市场,1930年资本家刘鸣卿、张立堂等组成董事会,著名导演张石川等人加盟准备在青岛筹资兴建电影院。他们一起买下了中山路的黄金地段建了山东大戏院,于1931年12月完工,由杨积云担任经理,刘鸣卿任董事长,张立堂、张石川等任董事。最初电影院定名为“青岛大戏院”,后来经营者认为,应当将其立足整个山东,于是更名为“山东大戏院”。

1.1 打破外国垄断经营的山东大戏院

当时的山东大戏院是一座4层楼木质房建筑,高20米,高大而美观,大大优于当时青岛已建的各家电影院,全楼面积1500多平方米,1、2层为观众厅,设有座位750个,3层是放映室,4层是宿舍,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电影院。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正式开幕,张石川专门从上海请来届时最当红的电影皇后胡蝶携影片《歌女红牡丹》前来主持剪彩。剪彩之后,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由张石川执导、洪深编剧、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据说这是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海首映后的全国首次放映,是山东大戏院的首映,而除却明星胡蝶的剪裁还安排了明星见面会、首映酒会等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比起今天的电影首映式也毫不逊色。

这可能是最早被记载下来的电影首映式。据当时媒体报道:“胡蝶是乘着‘皇后号轮船来青岛的。首映《歌女红牡丹》时,特请胡蝶来青剪彩,影迷为睹影后风采,一时中山路交通为之堵塞。胡蝶穿着华丽的时装,婀娜多姿的身段,袅袅婷婷地走到台前,微笑着向如潮的影迷们挥手致意……”可见当时盛况,跃然纸上。影院开张后,专门放映中国明星、联华、天一、新华等制片厂出品的国产影片,其中有《风云儿女》《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优秀国产电影。山东大戏院《特刊》上说,“……此前青岛拥有40余万人口,地绾南北,居华北重要之地位,但没有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影院,外国在青岛侨民仅两万多人,却有四家电影院……”可见,山东大戏院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青岛电影的局面,故而一度很受青岛观众的欢迎。

当时的山东大戏院所在的中山路是青岛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亦是当时青岛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青岛商业的“母脉”。德占时期的中山路是两条路,以德县路为界,北段在鲍岛区(华人区),叫山东街,南段在青岛区(欧人区),命名为“Frendrich Str”,中文有不同译法,如斐迭里街、飞喜芝街、弗里特利希街等;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中山路叫静冈町;北洋政府时叫山东路;1929年5月2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二战期间再次被日本占领时又被改回“山东路”,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又改回“中山路”,至今未变。1922年的《青岛概要》载:“山东街在青岛最为繁盛,与上海之黄浦江畔,济南之西门大街,同占重要之位置。山谷环抱,房屋栉比。”当时老百姓还有这样一段话形容中山路的重要性:“头顶盛锡福,身穿谦祥益,脚蹬新盛泰,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有病宏仁堂”,可见中山路在当时已是汇聚吃喝玩乐的“综合商圈”了。而电影院也大多集中在此。除却山东大戏院,还有后改名“福禄寿大戏院”的“中西电影院”和距离不远的明星大戏院、青岛电影院和金城电影院等,1930年代的中山路已俨然是青岛最繁华的“黄金地段”。目前,如中国电影院(山东大戏院)这般自20世纪上半叶建立之初便一直放映电影而坚守至今的电影院全国不会超过10家,而山东省只剩下了中国电影院1家。按照建造历史,中国电影院在全国也名列前3位,仅次于北京大观楼影戏院(1905年)和上海大光明电影院(1928年)。

1.2 见证城市历史的中国电影院

中国电影院建筑和整体风格保留完整可谓青岛的电影院中的“活文物”。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青岛社会经济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青岛市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对娱乐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看电影成为当时市民的一种主要娱乐休闲方式。山东大戏院因为是唯一国产片的放映平台,故而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影。由于国产电影生产很不景气,山东大戏院于1932年底对戏台等设施进行了改造装修,对舞台、后台也进行了改造,除放映电影之外,还可以演出戏剧。1933年由著名坤旦章遏云和著名老生奚啸伯挂头牌的京剧在改造完成后的山东大戏院完成了京剧首演。此外,西班牙歌舞团、上海女子歌舞团等也曾在这里演出过。1938年12月,日本侵占了青岛,日本人霸占了山东大戏院,改名“国际剧场”,主要放映日本影片。在放映《万世流芳》时,经营方还曾邀请女主角、当红影星李香兰来为影片助阵,举办了见面会,曾引起一些影迷的追星。抗战胜利后,“国际剧场”被改成“中国影剧院”,这一时期电影、话剧轮番演出,主要以演出话剧为主,著名电影瘦星韩兰根与著名胖星段秀岑组织的话剧团曾来此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影剧院”收归国有,取名“中国剧院”,“文革”时改名“新中国电影院”,1986年更名为“中国电影院”。有电影观众厅1个,共有坐席860个。1949年前一般影院电影票最贵的6角,而外国人经营的影院看外国影片最贵甚至要1个大洋,普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是6元,电影并不是许多人消费得起。1947年,《青岛艺坛》上刊登了题为《青岛影院鸟瞰》一文,其中提到“青岛的电影院子,数量不算大小,共11家,9家在市区,2家在近郊,就是很多大城市如重庆、南京、汉口较之亦逊色莫及的”。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到1949年全国解放,如今,上述提到的旧青岛的11家老电影院中,仅存青岛影剧院和中国电影院两家,而前者已在改革的浪潮中被改为青岛话剧小剧场不再放映电影了。

“文革”时期,改名为“新中国电影院”的中国电影院被收归国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队成立起来,扛着放映机,露天看电影成为当时的普遍观影形式且放映的是全国八个“样板戏”电影,票价是7分钱一张,这成为很多人“文革”中特殊的电影记忆。“文革”结束后,电影市场再次火热起来。20世纪80年代,正值刚刚改革开放,青岛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也迅速被卷入发展经济的历史浪潮。这也是中国电影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中国电影院和红星电影院(即先后被改名的“中西电影院”和“福禄寿大戏院”)平分了青岛电影市场的票房。同处在中山路黄金地段且相隔不远的两家影院在当时是所有在青岛放映的新片的首映影院,新片在这里放映几天后,才轮到其他影院放映。回忆当时,中国电影院的吕经理用“场场爆满”形容每天来观影的人,“当时影院的会计,为躲避找他求票的人,呆在宿舍不敢出门”。可以想见当年一票难求的盛况。

2 中国电影院的“今生”——面临的困境、革新坚守与新时期的品牌打造

青岛中国电影院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电影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也经历了不同时代的辉煌和衰落,可谓青岛这座城市电影市场的缩影。

2.1 院线改革、城市变迁和时代发展带来的困境

1993年之前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是“计划”色彩无比鲜明的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照搬的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全国16家电影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发行,统购包销。1993年,中影公司的独家经营权被中央中止,制片厂可以直接和代表了全国影院的各省级电影公司接触,但各省级电影公司的国营经营思路在地方上依然独家垄断着播映权,其利益分配体制也依然畸形,并且,在作为社会主要文娱形式的中国电影业受到电视、盗版音像等“新形势”的极大冲击而日趋萎靡的前提下,各地国营影院普遍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的“行业行为”更促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到进入1990年代,随着中山路人气的衰落电影观众数呈锐减之势。——中山路消费人群流失是影院当时受到冲击的最大原因;1998年,青岛市政府从中山路附近东移至新开发的东部新区,随之城市商业中心重心也东移,而台东、李村等人口聚集的次商业中心的崛起也是造成中山路人气衰落的主因,中国电影院也受到了影响。但因没有外来院线的进驻,冲击并不是很大。这一段时期,青岛电影公司独家垄断经营了青岛的所有影院,包括中国电影院。

新世纪初,中国电影市场彻底跌入谷底,中央在2002年明确了院線制改革。启动院线制改革,是当时中国电影业触底反弹的根本动力。2002年院线制改革,就是在原有的各省级市级电影公司的基础之上,创办了旨在打破地域垄断的市场化运作的电影放映院线。电影院线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中国现有的所有影院,都必须加盟某一院线才能获得放映资格,而片方需要直接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多条跨省院线的陆续建立,逐渐让门可罗雀的旧式礼堂型单厅影院恢复了生气。院线的改革、电视和网络的冲击,使中国电影院经营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困境。

同年,政府对其投资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影院各厅全部为中央空调,放映设备是由电脑操控的先进放映机,还音系统全部为进口的SR/D杜比6声道;一、二厅座椅采用当时国际流行的按人体工程学原理制造的高靠背座椅,三厅为高档的情侣包厢,是当时青岛唯一的按三星级影院标准改建的多厅影院。第二年,政府确立了对中山路的改造方案。2004年一些中山路的老建筑在改造中爆破拆除,这其中便包括青岛红星电影院。红星电影院的拆除和青岛市政府机构东迁造成的中山路商业老街的萧条、落寞又一次使中国电影院落入经营低谷。中国电影院因难以为继曾向上级部门提议改成“电影博物馆”,但是并没有得到批复,电影院只能依靠副业维持,比如电影院中的茶楼、咖啡奶茶雅座和小吃等,勉强营业,主业被“边缘化”了。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2012年,中国电影院再次改造,而此时的青岛电影院线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冲击。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前看电影。随着微视频的“病毒传播”,自媒体直播的流行和新媒体崛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软件的兴起,电影院逐渐整体走向没落。

2.2 革新坚守与新时期的品牌价值挖掘与推广

2012年,中国电影院在青岛电影公司和政府财政补贴下修旧如旧,电影设备再一次得到更新,全部数字化,设备升级,实现了影片同步。重新装修营业的中国电影院的放映系统已换成当时最先进的设备,4个放映厅中有1个大厅,保留了大银幕和3个时尚小厅。中国电影院“复古”定位恰逢中山路的第三次改造以“原汁原味老青岛城市原貌”为主打的中山路老建筑也在修旧如旧中,成为青岛旅游的一大影视旅游文化品牌。走入中国电影院,会发现,凝固时间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进门后,迎面是售票的前台,墙上贴着的还是当年红底烫金字的“中国电影院”,一位售票员在售票。影院只有一个售票机器,售票大厅很小,没有爆米花机,也没有大屏影片预告,幽暗的灯光下观众正在等候电影开场。一段走廊,间隔出了七八个小房间,是当年颇为流行的录像放映室,但现在已无人问津。墙面上贴着“古董”马赛克和影院里20世纪30年代的楼梯一样古老且耐用,是1931年影院初建时的风貌。

设备升级后的中国电影院不仅实现了影片同步,也赢回了青岛一线市场的运营,将影院重新拉到了和各影院的同一起跑线上。设备升级的回报在当年(2012年)也相当明显,不输给坐落旁边刚刚进驻不久的横店影城,且已和青岛其他一线影院一样实行了会员制,与网络媒体联合推出自己的观影优惠活动,能够在电商平台销售本影院的电影票,已是一座能正常运转盈利的老影院了。

随着中山路的改造完成、地铁的开通以及当下正在打造的大鲍岛文化旅游街区的开放纳客,旧时中山路作为青岛商业中心的繁华也在逐渐恢复中。旧时中山路的娱乐业已相当发达,影院、戏院、茶社等在中山路商圈比比皆是。而如今,旧时众声喧哗的影戏院只余中国电影院,新兴的娱乐业态在中山路少见踪迹。随着横店影城在中山路的入驻,中山路现有两家影院。据调查,本地消费者还是去横店的较多,不仅因为它设备新环境新,更因为地处大型综合商业体悦喜客来商超内,在周末逛街的同时就可以携全家看一场电影,便利且休闲。外地游客多喜欢到中国电影院。中山路商圈在老城区,“老”才是特点,外地游客来到这里,是为了看文化、看原生态。高楼大厦难免千篇一律,中山路所保持的民国风貌犹如穿越时空让游客体味到青岛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在许多外地游客看来,从大窑沟到栈桥逛上半个小时,会深刻感受到老青岛的味道,尤其是到中国电影院看一看,哪怕没有观影,也会对青岛的电影历史有所了解。

如今的中国电影院就是一座“活”的电影博物馆。除却正常放映电影,电影院保留了1931年建立之初的建筑和内置风格,增加了电影院历史的展示区、青岛电影历史的展示区和电影设备更迭的展示区。电影院外的墙上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文物授予标牌。中国电影院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电影院就是一座没有挂牌的博物馆,保留着影院建设之初的原貌,坚守着老影院最后的阵地。当下电影院的整体式微和新媒體的发展传播使中国电影院面临再一次升级的契机。这一次的升级目前还没有找准定位:研学沙龙、青岛电影史主题影院、增设电影书屋和咖啡茶饮、民国电影主题的“剧本杀”活动等,扩大中国电影院的文化休闲功能。升级目的就是要适应当下日益发展的新媒体冲击下的城市商业环境,让老影院能够生存经营下去,真正地将中国电影院打造推广成集休闲娱乐、历史文化艺术教育、城市历史文化传播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影视文化旅游品牌。

因为是独立影院,中国电影院不能像置于商超内的影院那样占据人流和便利优势,影院空间也限制了设备的升级,目前观影人数与附近的横店相比仍然处于劣势。但是随着大鲍岛文化休闲区的开发打造,身处其中的中国电影院成为了老青岛城市历史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老青岛老影院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影视旅游文化名牌。

参考文献

[1]鲁海,律雪云.青岛与电影[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0.

[2]张晋.老店要刮“复古风”[N].青岛日报,2013730.

[3]吕铭康.硕果仅存的中国电影院[N].半岛都市报,2013108.

猜你喜欢
品牌价值青岛
房地产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品牌价值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37.39亿元品牌价值再创新高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开启空中看青岛航线
青岛啤酒品牌价值1455.75亿元
青岛东方影都落成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