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开心
摘 要:笙发于中原,历史悠久,流行至今。除了作为一件乐器,笙还承载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望,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逻辑和价值追求。笙以匏为斗,源于生殖崇拜,以此表达对生命延续的渴望。笙还打破气息对乐器的限制,形似草木贯地而生,声如远山拔地而起,寓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对生命的崇拜、对生生不息的渴求、对吉祥的追求,这些先民的美好祈愿共同构成了笙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体现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笙;文化内涵;审美逻辑;价值追求
一、对生生不息的渴求
(一)笙同“生”
汉字是抽象的,但相较于数字符号和字母符号,汉字则显得更为生动、形象。汉字反映出的不仅是“意”,更是一种“象”的存在,即象征。汉字在被创造的时候,其构造本身就代表了一层含义[1],体现了先民的思维逻辑和审美追求。
“笙”同样如此,有文献记载,“笙,象凤之身”[2]“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3]“象万物之生,故曰笙”[4]“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5]……在观象授时的时代,北斗七星斗柄回到寅位,即为春正。正月不仅预示着农历新年的开始,还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春天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这种种都透露出“生”之气息。“生,象草木生出土上”[6],此为《说文》中对“生”的描述。其甲骨文字形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生”的本义,就像是草木破土而发。从笙的外形来看,笙素有“穿匏达本”之说,如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和东南亚地区的笙属乐器仍保留了这一特点。笙由笙斗、笙簧和笙苗三部分组成,笙苗立于斗上,参差不齐,就好像草木扎根土壤,贯地而生。从笙的音响来讲,笙最先实现了管乐器多声且吹吸均可发声之特性,其音响效果类似于中國蒙古族的潮尔、苏格兰的风笛,低音宛如地平线之广阔无垠,旋律如同远山之绵延不绝,绵延的远山似草木拔地而起,这与“生”之本义如出一辙,似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二)“声声”不息
笙是最早的自由簧类乐器,吹吸均可发声,曾对欧洲风琴类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管风琴”。笙问世之前,没有哪件管乐器可以做到持续不间断地发音,都要受到气息的制约。尽管笙的制作工艺复杂,古代先民还是克服困难,创造出笙,这体现了先民丰富的智慧。
吹吸均可发声,突破了气息的限制,并且做到了流畅、不间断地发声。中华民族认为这种流畅、不断就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样的思维逻辑和审美在书法领域同样有体现。清代康熙年间郭修文书写的《福》字碑中的“福”字字体圆润流畅、自然生动,最重要的是该字由一笔写成、一气呵成,故亦称“一笔福”,寓意笔不断,福气也不断,体现着对福运绵长的美好祈愿,故而此《福》字碑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样,古人对“气”也非常重视,中医和风水学中都有大量对“气”的描述。《黄帝内经》有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7]。由此可见气息之重要。管乐器多以口、鼻为演奏方式,故其与“气”有直接关系。书法和音乐虽非属一类,但其中都体现着对流畅、对气息的重视,有着相似的思维逻辑,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追求。
二、对生命的崇拜
(一)笙的起源
《世本·作篇》有言:“女娲作笙簧。”[8]《山海经》《楚辞》等古籍中也都有对女娲的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传说广为流传。相传女娲神通广大,幻化万物,创造了自然界的一切,又将黄土捏制成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类。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时至今日,民间仍有对女娲的崇拜和信仰。女娲植根于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女娲造人”“女娲作笙簧”,将笙也根植于生命崇拜,赋予了与人相同的生命起源。
(二)笙的材质
古人常用一些带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图案来装饰房间或物品,以表达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比如年画中常以“莲蓬”寓意“多子多福”,新人结婚要在床上摆放“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岁朝图中也有牡丹加上花瓶寓意富贵平安的说法,等等。可能仅仅因为谐音,就被赋予了深刻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内涵,其中便蕴含着先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图腾符号的崇拜。
葫芦作为一个图腾符号,自古便带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葫芦”与“福禄”谐音,便有了富贵吉祥、长命百岁的内涵。风水学中也将葫芦视为吉祥物,有“吸取晦气,提升运势”之说,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护身辟邪的法物。除吉祥、辟邪的寓意外,葫芦藤蔓绵延,并且内部藏有很多种子,因此它又被人们当作求子的吉祥物,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葫芦作为一种图腾文化,存在于很多少数民族中,他们崇拜葫芦,且大多有与葫芦相关的神话传说相伴。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也寻找到很多与葫芦相关的传说,并且认为伏羲和女娲就是葫芦的化身。因此,很多人崇拜葫芦,将葫芦视为一种图腾文化,很多带有吉祥含义的文物都以葫芦为造型或是绘有葫芦花纹,以传递出内心的某种愿望或祝福。由此看来,在古人眼中,葫芦便象征着富贵长寿、吉祥如意,也有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美好祈愿,体现出对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崇拜。
除先前提到的“穿匏达本”寓意生生不息外,在中国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法中,笙属匏类,匏即葫芦。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古匏笙,其笙斗就是用葫芦制成的。葫芦与笙都蕴含着古人对生命的崇拜,远古先民用葫芦制作笙斗,或许就是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与祈求。
三、吉祥如意的化身
(一)祥瑞的图腾
《说文》中“笙,象凤之身”是对笙外形的描述,形容笙身似凤。刘向在《列仙传》中提道,仙人王子乔“好吹笙,作凤鸣”[9],源于周灵王太子晋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后在嵩山成道的典故,以此形容笙的音色好似凤鸟的鸣叫,可以招致凤凰、成仙成道,河南洛阳出土的“吹笙引凤镜”描述的就是这个故事。类似将笙与凤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故事还有很多,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宫廷十七簧笙,斗身绘有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有纹饰。可见,笙与龙、凤、祥云等图案总是如影相随。
龙、凤起源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代表祥瑞。古代先民给很多传统图案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他们会通过各种图案传达出他们的某种祝福或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这便有了鹿鹤同春、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先秦古籍《孔丛子》,其中就谈到麟、凤、龟、龙四种瑞兽,即麒麟、凤凰、神龟和龙,古代先民认为每当重大喜事或节庆来临之际便会出现龙、凤等征兆,后来便以“龙凤呈祥”喻指吉庆之事。由此可见,龙、凤等都已经成为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意味着天下太平、吉祥如意,龙凤纹也成了古代器物中的常见花纹,很多寓意祥瑞的器物上都有龙和凤。
无论是笙的外形、图纹还是音色,古人都将其与龙、凤等代表祥瑞的图腾文化融会贯通,足以说明笙中也蕴含着类似的祥瑞含义。
(二)欢庆的使用场景
图纹、外形等均与龙凤相关,足以说明笙确与祥瑞有关,而从“年年岁岁笙歌奏”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到古人对笙的青睐。早在《诗经》中,就有对笙使用场合的描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绘了众宾客聚会时弹瑟吹笙的场面。宋代词人赵长卿的《探春令》中,“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描绘了新春时节筵席摆开、笙歌高奏的欢庆场面。可见,无论是挚友聚会还是新春筵席,此种欢乐场面都有笙的出现。除诗句外,古代描绘新年场景的画作中也不乏笙的身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岁朝欢庆图》,其描述的就是清朝民间过年时敲锣击鼓、吹笙拍板的欢庆场面。同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玉粹轩岁朝婴戏图通景画》体现了宫中过年的场景,厅中孩儿嬉戏,吹笙鼓簧,整个画面其乐融融。图中墙上还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饱含了乾隆帝对天下人的新春祝福,寓意家国平安祥和、百姓吉祥安康,祈福天下太平、人寿年丰。笙在欢庆场景被频繁使用,更证明其已经成为过年、聚会时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代表祥瑞的吉祥物。
古人将笙与龙、凤等吉祥图案,佳节、欢庆场面等美好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且都蕴含着美好、祥和的内涵,可见,笙已经成为一种祈盼平安祥和的文化符号。
四、结 语
笙作为中华民族的原生乐器,反映了先民们独特的音乐审美需求。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着先民的美好祈愿和价值追求。笙根植于生殖崇拜,从其命名、演奏效果、形制、使用场合等,人们便能感受到先民的美好祈愿。对笙文化内涵的探析使我们认识到,脱离文化背景的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音乐事项应该放在其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包装,2022(2):67-72.
[2] 王筠.文字蒙求(卷3)[M].北京:中华书局,2021:171.
[3] 同[2]:171.
[4]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卷2)[M].北京:中华书局,2015:160.
[5] 陈旸.乐书(卷131)[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657.
[6] 许慎.说文解字(卷6下)[M].北京:中华书局,2020:195.
[7]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校注(卷上)[M].北京:中華书局,2014:12.
[8] 秦嘉谟.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
[9] 王世贞.列仙全传(卷1)[M].北京:中华书局,20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