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谭啸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贡品‘安化千两茶’,今天在黑茶博物馆举行启程回京仪式。”在学校少先队特色茶艺课程“黑茶韵道”上播报着“安化千两茶”启程回京仪式的新闻。队员们听了议论纷纷,大队辅导员建议队员们可以开展寻访安化黑茶的校外实践活动。于是,队员们分成“千两”“茯砖”“天尖”三个小队,前往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白沙溪茶厂,开启了“美蓉‘红领巾’寻访‘安化黑’”之旅。
探寻“安化黑”的奥秘
队员们来到白沙溪黑茶文化博物馆,了解到白沙溪茶厂的历史地位、发展历程以及安化黑茶的种类、制作工艺等,知道了中国的第一片黑砖茶和花砖茶、湖南的第一片茯砖茶都诞生在白沙溪茶厂。
在千两茶踩制厂,队员们观看了踩制过程,千两茶生产工艺复杂,技巧要求高,七人一组分工合作,环环相扣将其压制成形。大家纷纷感叹于踩制过程所需要的默契和协作能力,感悟到这是它成为非遗的一大亮点。
在非遗技艺体验馆,队员们见到了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艺县级代表第六代传承人梁叔叔,他也是队员梁凡的爸爸。粱叔叔带领队员们观察切开的茯砖茶,发现了密布砖身内的黄色颗粒——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他说:“正是因为发花干燥产生了神奇的金花,用牛皮袋包装则不容易霉变,这是茯砖制作技艺被列为非遗最主要的原因。”队员们体验了茯砖茶的压筑过程,把茶叶压制成茶砖,领悟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之后,粱叔叔讲解了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队员们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最终汇总成小组报告,为队课上的分享做着积极的准备。
分享“安化黑”的魅力
“千两”小队分享道:“我们了解到千两茶包装的两大特点:一是将千两茶制作成1.5米,方便马匹运输;二是采用安化三年以上的楠竹编织成的花格篾篓、粽片(防潮防尘)、粽叶(保住独特的香味)三层包装;最独特的还是它的踩制方式,也是工艺上的一大创新,每年在端午后寒露前才能进行千两茶的踩制。正因为这几大亮点,成就了千两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茯砖”小队分享道:“我们了解到茯砖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古时候在三伏天所压制。金花的产生源于在古时候的一次运输中,茯砖茶被雨水淋湿,就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金色小花,经过我们安化几代人的研究,才创造了发花干燥这个神奇的技藝。”
“天尖”小队分享道:“天尖采摘的是茶树上一芽两叶,在古代是供给天子喝的。它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制作工艺中的渥堆发酵,还有松柴明火干燥的烘焙方式,常用到七星灶,有独特的松烟香。”
安化黑茶的独特韵味在三个小队的分享中愈发浓郁起来。
传承“安化黑”的精神
为了传播本土非遗文化,学校少工委给队员们颁发传承章,队员们将在红领巾广播电视台进行寻访安化黑茶的分享,并邀请天尖非遗传承人进行讲解宣传,对各中队发出参与寻访和传承本土非遗的倡议。
学校将“安化黑茶”这一非遗项目融入到校园综合实践课程“黑茶韵道”之中,不断深入了解和挖掘“安化黑茶”文化,让这一非遗项目在生活中绽放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