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关是各国语言文字艺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谐音双关作为其中主要的一种,以词汇或单字在音上的吻合创造无尽的意趣,历来被诗人用来增强诗歌表现力。俄汉诗歌中虽然都有很多谐音双关的运用,但具体来看却有着一定的区别,把握这一区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两国诗歌文化。
【关键词】谐音双关;诗歌;同音词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1-010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1.034
双关作为各民族文化语言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方式,一直以来都以其巧妙的构思,暗藏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它主要利用同音异义或者一词多义来表达文字背后的思考与情感,增强语句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俄语中,双关被称为каламбур,源自法语calembour,即“文字游戏”(каламбур在译为汉语时有“双关语”或者“双关辞格”两个意思,本文从词汇角度入手,取其“双关语”之意)。这一解释也充分展现了双关在文章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文字与词汇的排列,达到诙谐、幽默等的气氛。
双关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俄汉语诗歌中,双关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也有不同的种类。如著名的“東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以“晴”指“情”,表现了女子含蓄的情感。俄国诗人叶赛宁、米纳耶夫、马雅科夫斯基也曾在讽刺诗中运用这一手法。汉语诗歌中,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前者通过词的语音关联创造双关,而后者则通过词语的多义性来形成双关。俄语中的双关语类型也十分丰富,第一位对俄语双关语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的学者А.А.Щербина将其分为三类:一词多义双关、同音双关、语音-语义双关。①将两种分类进行对比发现,俄语中的同音双关和一部分语音—语义双关与汉语中的谐音双关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在两国的诗歌作品中也有较多运用。谐音双关通过词在语音上的相似、含义上的冲突或巧合,委婉地表达出诗人的所思所感,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审美效果,使诗歌更富有寓意。同时,由于俄汉民族在语言习惯、遣词造句方式、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诗歌中的谐音双关在其构成、效果等诸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刻上了不同的文化烙印。通过对比俄汉诗歌中的谐音双关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把握其艺术效果,理解两国诗歌语言词汇文化中的异同。
一、俄汉语诗歌中谐音双关的运用
根据上文提到的分类方法,俄汉诗歌中都存在着谐音双关的运用,这里分别进行分析。
(一)俄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利用词音的相同或相似达到艺术效果,俄语中存在大量同音词,即омонимы。由于俄语构词法的多样性,омонимы也有着很多不同的类型,造就了不同种类的谐音。
1.同音同形异义词омонимы在诗歌中的运用
同音同形异义词严格来说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但书写、发音及语法形式相同的词。如блок(联盟)与блок(滑轮)。②同音同形异义词对于词汇的相似度要求较高,因此运用也更为巧妙,对于诗人造诣要求也较高。
Б.Гольдберг的小诗就运用了同音同形异义词коса进行双关:
На траве лежит роса,
Косит травушку коса.
У меня один вопрос:
Сколько есть на свете кос?
露珠在草上安睡,
镰刀割下小草。
我有一个疑问:
这世上有多少留着辫子的姑娘?
коса一词在这里有两个意思:镰刀和辫子,第一处指镰刀,第二处指辫子,引申为“留着辫子的姑娘”。在此处运用,写“镰刀”而意指姑娘,使小诗富有趣味性,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完全运用同音同形异义词的双关固然令人称赞,但由于词汇意义的限制,在诗歌中并不常见。大部分诗歌虽然运用了同音同形异义词,但其含义有着明显区别,并不会让人产生联想,也就达不到双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了。谐音双关在诗歌中的运用,多是通过同音现象,即омофония来展现。
2.同音现象омофония构成的双关
同音现象在俄语诗歌中有着较高的出现频率,因为其概念范围较广,可以是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同音,因此使用起来更加灵活,也更让人容易理解。同音现象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同声词омофоны,即发音相同但书写不同的词;同音词形омоформы,即词的部分语法形式相同;词与词组之间的发音吻合。③相比之下,同音现象更容易构成谐音双关。俄语诗歌中大部分谐音双关也是通过这一方法构成的。
被称为“押韵之王”的俄罗斯诗人德米特里·米纳耶夫在诗歌中创造了多样的谐音双关,也十分有趣:
Ты грустно восклицаешь: "та ли я?
В сто сантиметров моя талия..."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такому стану
Похвал я выражать не стану.
你伤心说道:“我是这样的吗?
我的腰有一百公分……”
真的成了这个样子,
我绝不会表达赞扬。
小诗仅四行,却巧妙运用了两个谐音双关。талия(腰)被拆分成了та ли я,词被拆分成短语,也暗含了主人公发惊讶之意。стан(身躯)的第三格与стать(将要)单数第一人称相同,同样增强了诗歌的意趣。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也运用了同音现象构成双关,例如这一句:
Защитник вольности и прав
В сем случае совсем не прав.
自由与权利的捍卫者,
这种情况下却是错的。
此句中通过право(权利)的复数二格形式与правый(正确)短尾形式的同音,一语双关,将两者进行对比,增加了句子的讽刺性。
3.同写词омографы构成的双关
同写词也是俄语词汇中极具特色的种类,由于重音的存在,同样拼写的单词却有着不同的发音。与多义词不同,此类词的意义区分是靠重音的不同来展现的,例如мука(痛苦,重音在第一音节) —— мука(面粉,重音在第二音节)。这也是А.А.Щербина双关分类中语音-语义双关的一部分。
勃留索夫诗歌《Восторг женщины》将同写词与同音现象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同写词的部分为:
Я — под синим пологом
На холме пологом.
……
Но изжита, минута
Страшная минута!
……
我在蔚蓝天穹之下,
在斜倾的山丘之上,
……
消磨、流逝,
可怕的时间!
пологом重音分别在第一、第二音节,为полог(幕、帘)的第五格和пологий(倾斜的)的第六格,минута重音分别在第一、第二音节,为минуть(过去)的被动形动词短尾形式和минута(秒,引申为时间)的第一格。诗中通过拼写相同、读音不同单词的对照,将所描绘的景象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也使诗歌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同写词在诗歌中的运用,也让诗歌语言更加简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汉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
双关在汉语诗歌中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类,也有建立在整篇诗歌语境之上的语境双关和以字形为基础的析字相关。其中谐音双关也称为语音双关,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将其定义为“利用语音的相同或者相近,而有意识地造成同一话语同时具有多种含义的修辞技巧” ④。谐音双关以其运用之巧、意义传达之妙,在许多诗歌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语句。
1.字、音均相同的谐音双关
谐音相关虽然以同音不同字为多,但也存在相同字词却有更深内涵的诗句,其中妙处让人啧啧称奇: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杨柳”本指飘浮的杨花柳絮,空中飘飘,飞絮漫天,此处却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革命烈士,烈士之魂也收到了好消息,变得激动,表达了作者对其为革命献身精神的称赞。这两句将植物的“杨柳”与姓氏的“杨”“柳”关联,意象上做到了统一,也升华了诗歌的整体感情。
《红楼梦》中的谐音双关历来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以其开篇对四大家族的描述为例: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短短几句,却仿佛让人看见四大家族奢侈铺张、权势滔天的场景,其中的“贾”“薛”用同音不同字的谐音,“王”既指王家,又暗含其家族声势显赫、富庶阔绰。诗句也以这些双关成为《红楼梦》的经典片段之一。
2.音同字不同的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在汉语诗歌中大部分以同音不同字的情况展现,借助汉语丰富的词汇体系,表现更为深刻的思想感情。这里举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此处选取的几个谐音双关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丝”与“思”、“柳”与“留”、“晴”与“情”因为其巧妙的关联与构思,被很多诗人使用,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独具特色的典型双关词。其意义含蓄隽永,极具中国特色与韵味,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汉语音调多变,因此谐音双关的字词有很大一部分是拼写相同而音调不同。这也丰富了谐音双关的展现方式,增大了修辞运用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分析,俄汉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使用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与俄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息息相关,但不论构成如何,其运用都深化了诗歌的思想感情,赋予诗歌更多的内涵。
二、俄汉诗歌中的谐音双关对比
谐音双关虽然在俄汉语诗歌中都经常出现,但由于两种诗歌文化中对“双关”概念定义和运用的差别,其在诗歌中也有着不同效果。又因为人类文化、思维方式的共性,诗歌中的双关使用也有着相似之处,带来了文化与情感之间的认同。
(一)谐音双关的概念对比
“谐音双关”与其他类型的双关区别主要在于“谐音”的概念上。
就“谐音”而言,两国诗歌中都将音相似或相同的字(词)视作“谐音”,借助发音的联系点出含义之间的联系。但由于语言差异较大,“谐音”的概念也有一定的差别:俄语词音为字母构成,重音位置影响了词义;汉语字为拼音构成,有四种不同的音调,不同音调涵盖的字词变换多样,丰富了谐音的表现形式。
除此之外,俄语谐音大部分是在词与词、词与词组之间展开,而汉语谐音则多是以字为单位,或是以词之间的对应为基础产生谐音。这些构成谐音的方式也与语言中构成概念的基本单位有关。
从谐音的产生条件来看,俄汉语也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也与词源学紧密相关。俄语同音词омонимы按结构可以分为简单、派生和非派生三种,由于其词素在变成其他形式时的巧合,构成了同音。俄语同音词的出现与词素。词性变化有着紧密联系。而汉语谐音则更多与其拼写、声调有关。汉字声调带来了字词的多样性,也就给谐音产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二)俄漢诗歌中谐音双关的关键词数量
双关现象中,同一个词或音有两个或者多个不同意义,使不同语义在同一个言语单位中相互碰撞,这一言语单位即关键词。关键词指的是俄汉双关语中在形式或意义上互相关联的成素,即语句中与双关义形成有直接语义联系的词。⑤俄汉诗歌中的谐音双关都是以关键词为载体,通过其音相似、义不同的反差达到修辞效果。然而,在比较俄汉诗歌中关键词的数量时可以明显发现,俄语谐音双关通常出现两个关键词,而汉语谐音双关通常只用一个关键词展现。
俄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通常会有音同或音似的重复出现,直接点明其包含的多重意义。《Рус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对каламбур的定义“игра слов, намеренное соединение в одном контексте двух значений одного и того же слова ил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сходства в звучании разных слов с целью создания комического эффекта”。⑥由此可见,双关语境要靠多个词来构造。马雅科夫斯基的著名长诗《хорошо!》中很有意思的一句:
Лет до ста расти нам без старости.
Год от года расти нашей бодрости.
我们长到了一百岁却不会老。
年复一年精力无限。
此处利用词старости与词组ста расти的谐音双关,产生明显的对比效果,也增强了语句的幽默感。诗歌明确标出了双关的运用,让人一目了然,也能够更鲜明展现诗歌的讽刺意味。
而汉语诗歌相对来说更为含蓄,一般来说只会出现一个关键词,与诗歌的表层内容相符合,不会产生违和感,但细细思索,却能发现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此处以《西洲曲》中的名句为例: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诗歌前半部分写采莲景象,后面则绘就了女子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思念之情。此处的“莲子”与“怜子”双关,表达了女子的相思。诗歌中并没有直接写出其深层含义,而是要靠全诗营造的情景交融来领悟,这也要求了读者有较强的联想能力。
从这一对比出发可以看出,汉语诗歌谐音双关的表现更加含蓄隐晦,注重“含而不露”的意趣,而俄语诗歌谐音双关更加直接明确,更鲜明表现了诗歌内涵。
(三)俄汉诗歌中谐音双关的效果
前文已经提到,谐音双关以其语音相同或相似的巧妙,来创造语义的冲突,达到提升诗歌趣味的效果。俄汉诗歌中的谐音双关也都通过其巧妙的关联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文学效果更强,让人印象深刻。但就两者产生的具体修辞效果来看,谐音双关在两种文化中的运用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俄语双关又叫“文字游戏”,从游戏一词可以看出,俄语诗歌中谐音双关更多是为了增强语句的诙谐性,强化其幽默效果。语义上看,俄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意义关联,创造的整体语境也像是两者相加。读起来更让人有一种为了增强幽默感而进行的搭桥,形成“双关韵”(каламбурные рифмы)。以勃留索夫诗《На пруду》中的片段为例:
Ты белых лебедей кормила,
Откинув тяжесть черных кос…
Я рядом плыл; сошлись кормила;
Закатный луч был странно-кос.
你喂养白天鹅
将黑色辫子的重量抛下……
我在一旁游泳;船舵聚集在一起;
夕阳的光线奇怪地倾斜。
此诗在句末运用了多对同音现象词作为谐音双关,达到了押韵的效果,每一个双关词都准确表达了本身的意义,并不会让人产生误解,也不会让人产生联想,诗歌简洁明了,用词精妙。
相比之下,汉语诗歌中双关的运用虽然有时也会产生幽默的意趣,但大部分谐音双关并不是以此为目的。汉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常常以一词联想到另一个深层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增强悲伤的色彩。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头两句写景,后两句咏情。芳草萋萋,绿枝低垂,丝丝缕缕,缠绵不绝。“丝”与“思”谐音,联系都两句的“断肠”来看,这里的谐音双关更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思念的痛苦与悲伤。
谐音双关在诗歌中的不同效果,也展现了两国诗歌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诗歌更为委婉,强调意境与体会,而俄语诗歌更直接展现思想感情,强调诗歌效果。
(四)俄汉诗歌中谐音双关展现的独特手法
俄汉语言习惯差距较大,有很多本民族特有的表达,因此,俄汉诗歌中的谐音双关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展现形式。
俄语中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语(аббревиатура),借助单词中的部分字母组成了新的组合,有时,这些字母组合恰好与某个单词同形同音,形成独特的谐音双关。这一类型的双关多存在于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诗歌中并不常见,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小诗:
Снятся по ночам Обаме
Голубые сны о БАМе,
Правда, не готов Барак
Дом сменить свой на барак.
奥巴马在夜里睡着,
做了个关于贝阿铁路的甜梦,
淡然,布莱克还没准备好,
把自己的白宫换成板棚。
这是俄罗斯网络上的一首小诗,写美国前总统布莱克·奥巴马的“甜梦”。诗中БАМ为俄罗斯贝阿铁路Байкало-Амурская магистраль的缩写,其第六格形式恰好与奥巴马名字的三格形式读音相同,此处谐音双关独特有趣,诗歌也极具幽默色彩。
汉语诗歌中的谐音双关也有着特别的形式。每一个汉字都是独立的表意单位,有着独立的意义,因此能够自由组合,不同组合下,同样的字却产生了不同含义: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
此句为红楼梦中又一经典诗句,以其巧妙的双关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命运。其中“玉带林”为“林黛玉”的谐音倒读,珍贵玉带被挂在荒凉树林,也暗示了林黛玉的凄凉命运。这一谐音双关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将意旨点出,十分巧妙。
这里提到的谐音双关手法也只是俄汉诗歌宝库中的一小部分,俄汉民族都有着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都是世界文学中珍贵的明珠,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俄汉诗歌中都经常运用谐音双关,但其具体内涵、使用习惯、产生效果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并不能够完全等同。在对比两种诗歌文化中谐音双关运用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理解其主旨与目的,从而更好进行翻译与交流。
三、俄汉诗歌中谐音双关的可译性探讨
谐音双关以简练的字、词、词组,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点,与民族语言文化紧密相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可能难以快速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产生陌生的感觉。例如,外国读者看见“柳”并不能马上联想到“留”的惜别之情,中国读者看见俄语译文也难以建立两个单词之间的联系。这似乎就引向了谐音双关的不可译了。然而,谐音双关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信息的缺失,但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补偿丢失的信息。
翻译谐音双关时,可以通过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把握主要信息进行翻译转化。许渊冲先生对“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的翻译历来为人是为典范: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silk”与“sick”读音上的接近,正契合了“丝”与“思”的谐音,同时将思念的苦楚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巧妙的转换也是诗歌翻译中的经典。
此外,对于诗歌中的文化空缺词,也可以通过注释法来解释其中的谐音相关。俄汉两种诗歌文化虽然不同,却有着文化共性与同感,通过此方法,做到不误译,也能够尽量减少其中的信息丢失。
四、总结
双关以文字之妙,将诗歌的艺术效果推上更高一层台阶,言有尽而意无穷。俄汉诗歌中,双关的运用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无数的经典语句。谐音双关仅是俄汉语言词汇领域一个小小的部分,是俄汉诗歌宝库中的明珠。双关文化丰富多样,精妙绝伦,只有把握其中奥妙,才能够将其独特意趣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注释:
①李叶:《俄汉语双关辞格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②Фомина Маргарита Ивановн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90, С.68.
③Фомина Маргарита Ивановн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90, С.75.
④馮全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语及其英译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4期,第148-158页。
⑤李叶:《俄汉语双关辞格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⑥李叶:《俄汉语双关辞格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Фомина Маргарита Ивановн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90.
[2]冯全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关语及其英译研究[J].中国文化研究,2018,(04).
[3]韩颖.浅谈谐音双关语的运用及修辞效果[J].作家,2011,(20).
[4]李叶.俄汉语双关辞格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
[5]林丽.俄语双关语的运用与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04,(06).
[6]曲莹.俄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周晨曦,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