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军,汪霞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南京 210023)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议题。而注重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将其培养起点由高校前置到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阶段,加强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教授认为:“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讲,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的一生;从系统性角度来讲,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应该是紧密衔接的。”高中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影响义务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1]。因此,关注并研究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业发展十分重要。
结合国内外文献以及普通高中一线的访谈,高中学业准备(Academic Preparation),主要指学习者在高中阶段学习经历中为进入高等教育学习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知识学习、方法提升、心态成长等方面的准备,应包含规范意识、学业投入、学业求助和自主提升等维度;学业表现(Academic Performance),主要指在与课业相关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也可以是描述学生在学业环境中发展提升的一个综合概念[2],用来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些方式和方法,一般包括专业学识、自我规划和能力提升等维度[3]。
从理论角度看,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的大学生变化通用评估模型、汀托(Tinto)的大学生辍学理论和阿斯汀(Astin)的大学生投入理论等,都将大学前的个体特征、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学业准备等视为影响大学生学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最初不少研究评估高中对大学成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与高中(SAT/ACT)、高中GPA 或所修课程有关的措施对大学入学和预测新生成绩的影响[4][5],但很少有研究能够解释高中对大学期间学业表现影响的稳定效应[6]。而后来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高中学业对大学生学业确实存在影响,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高中特点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7]。即使是高中学校内部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大学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这些影响在大学期间持续存在,高中特点在大二和大三时对学生GPA 的影响持续显著[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不少国内学者逐渐发现高中某些学业方面的因素(如HSGPA、最后一学年排名等)会对大学生学业表现起显著预测作用[9]:城市高中毕业生与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发展中存在自主学习策略(如整理笔记、列提纲以及自我提问)等方面的差异,这对其学业发展有显著影响;由于学业准备的不足,有不少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学业明显退步甚至辍学等问题[10]。有学者认为大学入学前充足的学业准备有助于提升重点大学学生的学业融入[11],但也有学者认为并不能将学业准备简单等同于高考成绩,研究发现高考成绩(包括SAT/ACT)与大学生学业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12]。
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理论探究,自编了《大学生高中学业准备的调查问卷》,以了解高中学业准备和大学学业表现的现状,并尝试建构关系模型,以期深度剖析发现的问题与不足,为加强高中和大学教育衔接、改进高中学业准备和大学学业表现提供合适依据。
自编的《大学生高中学业准备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试基本信息,人口学变量调查;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的高中学业准备调查,参照黄维、张珊等有关“准硕士生”学业准备的调查问卷[13],并结合预访谈改编成适合本研究的问卷,共21题,包括规范意识、学业投入、学业求助和自主提升等四个维度;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大学学业表现调查,参照NSSE-China2012问卷,共12题,包括专业学识、自我规划、能力发展三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5 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一般,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学业准备水平或学业表现水平越高。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高中学业准备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0,其中,规范意识维度为0.86,学业投入维度为0.85,学业求助维度为0.78,自主提升维度为0.88。大学学业表现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89,其中专业学识维度为0.73,自我规划维度为0.83,能力提升维度为0.80。这表明学业准备量表和学业表现量表都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本研究已经过研究者所在单位的伦理委员会审核、备案。通过问卷星网络数据平台建立调查问卷网络版,完成调查问卷网络版的设计工作,用QQ 群和微信群等发放正式调查问卷,要求有高中经历的大学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网络填答,最后回收问卷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共回收了问卷1349份,经初步整理,认定用时较长(17分钟以上)或较短(3分钟以下)、缺失题目较多、同质性答题、频繁出现极端值的为废卷,因此共去除废卷278份,获得有效问卷10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4%。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并运用Mplus8.3 软件进行中介作用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主要使用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
从被试的基本情况来看,被试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班级类型上的分布是比较均衡的,而在高中类型、高考排名和大学的专业类型上分布不均衡。这说明样本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和班级类型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高中类型性质和大学所学专业上的分布也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而在高考排名上的样本代表性略有欠缺,更多样本是属于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
表1 被试基本情况(n=1071)
1.学业准备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业准备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除在自主提升维度,男女在学业准备各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规范意识、学业投入和学业求助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表2 学业准备的性别差异分析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学业准备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规范意识和学业投入维度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规范意识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表3 学业准备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类型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检验被试的学生学业准备在高中类型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高中类型不同的学生在学业准备总分和学业求助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在规范意识、学业投入和自主提升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规范意识显著低于其他三类高中,县级高中学业投入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高中,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提升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高中的学生。
表4 学业准备在高中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2.学业表现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业表现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男女在学业表现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学业表现的性别差异分析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业表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是否是独生子女在专业学识维度和学业表现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独生子女在专业学识、学业表现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6 学业表现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高中类型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被试学业成就在高中类型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7所示。高中类型不同的学生除在自我规划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业表现总分和专业学识、能力发展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省级重点高中的学生专业学识、能力规划及学业表现总体都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高中。
表7 学业成就在高中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3.相关分析结果
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知,高中阶段的学业准备与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密切相关,学业准备总分与学业表现总分显著正相关,学业准备的各维度与学业表现的各维度也显著正相关。如表8所示,具体而言,规范意识分别与专业学识、自我规划、自我提升显著正相关,学业投入分别与专业学识、自我规划、自我提升显著正相关,学业求助和自主提升分别与专业学识、自我规划、自我提升显著正相关。
表8 各变量相关分析(n=1071)
4.回归分析结果
首先,对学业准备与学业表现进行了P-P图分析,由图1可知残差效果较好,所有的点大致都在一条直线上,可认为残差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说明学业准备与学业表现的分布是正态分布。
图1 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正态P-P图
图2 高中学业准备与大学学业表现的模型关系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高中学业准备的四个维度,即规范意识、学业投入、学业求助、自主提升为预测变量,以大学学业表现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9。模型二在控制了模型一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基础上,加入了学业准备的四个维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74.04,p<0.01,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认为回归模型通过了置信水平为0.05的F检验,即所拟合的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9 大学学业表现对高中学业准备的回归分析
模型二规范意识、学业投入、学业求助、自主提升这4个因子可以解释大学学业表现29.1%的变化原因,VIF 均小于5,说明无多重共线性。此时,除规范意识维度,学业投入、学业求助、自主提升对大学学业表现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学业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量,学业表现增加0.27个单位;学业求助每增加一个单位量,学业表现程度增加0.09个单位;自主提升每增加一个单位量,学业表现程度增加0.32个单位。
5.Mplus模型建构
为进一步挖掘高中学业准备和大学学业表现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进一步探索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指标为x2=195.58,df=13,RMSEA=0.11,CFI=0.89,IFI=0.83,SRMR=0.06,说明模型拟合结果良好。从具体路径来看,高中学业准备能够正向预测大学学业表现,即高中学业准备越好,大学学业表现越好。
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对学业准备的重视和执行情况较好。具体而言,高中生在规范意识方面的准备非常高(M=4.5),大部分高中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规范等方面投入较多,学生也潜移默化地认可这样的外在要求。而自主提升得分较低(M=3.07),表明我国学生高中阶段的自主提升准备不足,高中规范管理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
此外,高中学业准备各维度都受到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女生的规范意识、学习投入和学业求助均高于男生,体现了明显的学业优势;独生子女的规范意识、学习投入比非独生子女低,但自主提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家庭氛围、资源等密切相关。
综上,我国高中生的学业准备整体水平较高,说明我国高度重视对普通高中的支持与投入。对比而言,国外高中阶段学校的考核目标、家庭和个人的升学追求等,与国内并不一致。因此,国内外有关高中学业准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色。
本研究从学生发展视角出发,参考国内外的《大学生SERU 调查问卷》《大学生NESSE 调查问卷》等的相关题项及维度,结合前期的预访谈分析,编制了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初始量表。通过前测分析以及部分学生、教师、专家的访谈编码,形成了正式的大学生学业表现量表。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工具。
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学业表现水平中等偏上,整体较为均衡;大学生对能力提升的认可度最高(M=4.13),这与大学阶段多方面综合能力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对专业学识增长认可度最低(M=3.6),反映出高校专业学识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也表明我国大学生学业发展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比高中阶段提升不少(M=3.8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前期研究假设。
1.高中学业准备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的学业表现
研究发现,高中学业准备与大学学业表现各维度显著正相关。其中,自主提升对大学学业表现影响最大,规范意识对大学学业表现的影响并不如预设中那么强烈。这与高中阶段的一些所谓的“常识”是有差异的:多数高中管理者对学生的规范意识养成的投入度高,但推动学业发展效果不显著;而自主提升类资源投入方面的校际差异明显,但学生的认可度高,作用也更加明显。
2.高中毕业学校的类型显著影响大学学业表现
研究发现,学业准备的倾向性存在明显的校际类型差异。普通高中、县中、市重点高中学生群体在规范意识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省级重点高中学生,而在自主提升上省重点高中学生群体的数值明显比其他类型学校的要高。在后期调研中发现,县级重点学校学生的自我规范意识要求最高,自觉主动的高学业投入使得这些学生有较高的学业准备水平,即使到大学阶段,良好的高中学业习惯仍能发挥重大作用;省级重点学校学生早期的自主提升意识强,这对大学阶段的自我规划发展有非常大的优势,使得他们远比同龄人更早规划和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业发展。
3.高中阶段学业对大学生学业表现有影响的其他因素
多元的大学录取方式改革可以发现更多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在大学“专业学识”方面。但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考入大学的学生,在自我规划和能力提升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证实了众多国内高中学校在学生学业准备的“自主提升”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而高中理科生得益于竞赛等自主学习项目方面的投入,在这方面显著高于文科生。此外,有研究发现,专业兴趣和选择对大学学业表现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研究建议学生“选择与其个性类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建议“学术环境应奖励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模式”[14]。而我国学生在高一升高二的阶段进行分科选择时,对大学专业了解较少,更谈不上兴趣所在。这一本土特色的高中学业准备,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业表现都有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高中学业准备对大学学业表现的影响,既有国内外研究的共识之处,又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背景、学校环境、教师教学水平等。而到了大学,学生需要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存在着知识和能力的断层,需要进行有效的衔接和培养。在本研究上述结果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学习观是关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一般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型到关注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比怎样培养人才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好评价方式的衔接,把好质量关。而近年来,有关“综合高中”发展困境[15]、部分普高学生无“学籍”被清退或被分流到职高、大学生新生适应问题[16]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发展理念有关。
如何教会高中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和自我管理意识或方法,则比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重要得多。有研究发现,高中时受过教师指导的学生,培养了一种安全感和支持感,拥有在需要帮助时与教师联系的信心[17]。因此,激发学生高中学业的内在成就动机导向,是高中教育以及高考新政的关键之一。
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普通高中教育……应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建设书香校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本研究中,以综合评价方式被高校录取者共80人,其中,省级重点高中人数有52人,占比65%,远超其他各类型高中。省级重点高中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等各方面均有较强优势,能够保障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而多数的农村等薄弱学校学生的高中学习经历较为贫乏,除裸分高考及少数农村专项计划外,基本上再没有其他高考录取途径。如今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多元高考录取,这些学子想跨阶层流动较为困难,寒门难出“贵子”[18]。
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高中尝试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探索、环境认知探索,强化学生的生涯决策与规划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业准备程度。研究结果发现,开展生涯教育的高中,学生的生涯成熟度、学业准备程度有明显的提升,学生有更加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19]。
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承上启下,将高中学习经历视为对大学学业表现和发展的准备,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家长和教师等的主动选择。因此,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以及与高校有效衔接,离不开高校与普通高中的全面合作。
我国部分高校已在不少高中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试点,并每年为这些高中进行师资队伍培训,但囿于目前国内高考招生政策及未完善的学分兑换制度等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本研究也发现,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在学科竞赛、艺体等方面有兴趣和专长,他们在高中学业准备的规范意识、学业求助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但并未影响到其高考录取结果和长期学业发展。因此,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下,高校和高中“超越高考”,共同创新培养和选拔机制,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好融合教育,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合作路径。
总而言之,本研究从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到大学学业发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学生在高中到大学的学业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和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人才培养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