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党组织的建设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3-10-30 04:30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阜平阜平县县委

刘 璇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鲜明导向与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抗战时期是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考察这一时期党组织的建设意义重大。

目前,学界对包括晋察冀边区在内的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在晋察冀边区党组织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特征与内容出发,围绕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思想建设等方面展开,进而探赜经验启示①参见罗平汉《抗战前期华北地区中共组织的发展与整顿》,《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4期;齐文进《论晋察冀边区党建工作的分期及特点——以〈战线〉杂志为中心》,《兰州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闫振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以晋察冀边区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余曙光等《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执政能力建设及现代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朱江、李玉玲《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政组织建设特点及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等。。“阜平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1],如此看来,阜平也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利用回忆录、档案、报纸等文献资料,从抗战时期阜平县党组织建设的背景入手,以历史脉络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活动,探究基层组织运行的成效,从党史中追寻成功经验,为新时代党组织建设提供现实性的镜鉴。

一、“革命火种”:抗战时期阜平县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背景

历史地看问题要求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历史连续性生成的内在关联、内在机理与前后逻辑。抗战时期阜平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辩证地去考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阜平县党组织的建设,才能够更透彻地看到抗战时期阜平县党组织建设的来路,也才能真正明白人民群众给予支持在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星星之火”:阜平早期党组织的活动

阜平县是华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外读书的阜平进步青年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乡宣传革命思想,并于1925年秋成立中共阜平县党小组开展革命动员活动。1925年以后,“阜平各地党组织如星星之火燎原,有了十几个党小组,300来名党员,建起了城厢、城南庄、柳峪三个支部”[2]。

1927年,中共阜平特别支部建立。1932年秋,“中国国民党阜平县党员登记处”进行选举,潜入国民党县党部的中共党员王宗良当选为常务委员,李心仁、张珠山等4名党员先后成功打入国民党县党部。特别支部党员经过同反动势力的激烈斗争,夺取了国民党县党部的全部领导权,并以此为掩护一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边秘密发展党员,有效提升了党在阜平的影响力,使党的政策主张落地生根。

(二)“工农政权”:阜平苏维埃政权的尝试

1931年7月,中共党员谷雄一领导地下党员成功发动“平定起义”,后对起义部队予以整编,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基于现实情形,选择了战略地位重要、群众基础较好的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阜平县作为立足之地。部队在阜平一安置下来,就立即开仓放粮、设坛宣讲、分划田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1931年7月26日,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宣告成立,扛起了华北第一面工农武装割据的大旗,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成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成立后,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红二十四军和阜平苏维埃政府受到劳苦群众的拥护,十几天内就有五六百人要求参军”[3]161。

正当阜平革命事业蓬勃发展之时,由于主要领导同志缺乏对当时地区局势的正确认识,加之斗争经验和防变准备不足,建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被扼杀了。阜平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党的活动步入低潮。但革命的火种已在阜平县深深地播下,在阜平人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阜平苏维埃政权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有益尝试,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抗战模范”:抗战时期阜平县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其中阜平则享有“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县”之称。抗战期间,阜平县委及各级基层党组织坚定地、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贯彻执行党中央与边区、分区的政策指示,并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在斗争、生产等各方面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一)恢复重建与发展壮大(1937年7月—1938年底)

“抗战爆发了,兴奋了全国的人民,也兴奋了边区的人民,但在抗战爆发前后的数月内,我党在边区的基础与工作是异常薄弱的”[4]。抗战初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发展党的队伍、建立党组织的任务显得格外紧迫。

扩大与深入共产党八路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宣传……地方党组织及八路军各级政治部要以自己公开的主张动员群众,扩大民族统一战线①参见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1辑》,1980年,第39页。。1937年9月,一一五师罗荣桓率师政治部等组成的工作队来到阜平等地动员群众,组织抗日队伍,创建抗日根据地,并着手恢复当地的党组织。经过审查登记,阜平县大多数地下党员都恢复了组织关系,并吸收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加入,阜平的党组织重建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意见,1937年10月,中共晋察冀省委在阜平县正式组建。晋察冀省委举办了多期冀西干部训练班,培训了大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有力推动了冀西各县特别是阜平县党组织的建设。到1937年底,“全县党员发展到1 480人,部分乡村恢复和建立党支部,并在县城设特别支部,在城厢、城南庄等六个区建立六个区党委”[3]208。

1937年10月初,由各方代表参与的阜平县动委会①动委会是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简称,有的也简称为战动总会,它带有战时政权组织的性质,是抗日战争初期活跃于山西、绥远、察哈尔地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半政权性质的组织。成立。“‘动委会’号召抗日的布告一贴出去,群众竞相传诵。特别是那些年轻人从四乡涌向县城,要求参加‘动委会’”[5]168。动委会成立后,宣布取消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几天功夫,阜平县六个区全成立了‘动委会’,并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自卫团、儿童团”[5]170。阜平的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周边县纷纷派出代表前来“取经”。

1937年10月12日,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作为华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宣告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动下,各群众抗日团体陆续建立,为壮大阜平党员队伍、提升党的政治影响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出于对阜平地理位置优越、群众基础良好、民众革命意识较高的考量,晋察冀军区机关决定进驻阜平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对敌斗争,聂荣臻等领导晋察冀军区以阜平为起点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10日—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县政府组织大纲》《晋察冀边区政治主任公署组织法》等文件,随即各分区相继建立了地委和专署。至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结束了根据地开创初期县与县各自为政的状态。边区政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下开展工作,为阜平县委的成立提供了指导。

1938年2月,中共阜平县委正式组建,下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并立即召开了中共阜平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组织抗日武装在内的多项工作。首先,阜平县在六个区组建了新区委,在每个村庄建立起了党支部。到1938年底,“除已恢复320多名同志党的关系外,共发展党员4 790名,203个行政村都建立起党的支部”[6]5。其次,组建人民武装自卫总队部,发展壮大了武装力量。最后,继续建立和完善抗日群众团体,妇救会、青救会相继成立。可以说,阜平人民从此在抗日斗争中有了“主心骨”,阜平地方党的建设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

(二)整理与巩固(1939年4月—1941年初)

“我党各级领导机关和全体同志,应该提高对当前时局的警觉性,用全力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我们的党,巩固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政权”[7]617。经过抗战初期党组织的迅猛发展,推进党组织整理与巩固并走向成熟,成为根据地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自晋察冀边区开辟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实现了快速发展。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把巩固党、严密党作为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次大会以后,边区党的组织建设由大量发展步入巩固提质的阶段,从而也基本杜绝了“拉夫”②拉夫,指为了大量发展党员,而不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发展新党员,使不合格人员加入了党组织。现象。

根据《关于北方局及分局委员的通知》,1939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宣告成立,对晋察冀边区的党政军民实行统一领导[8]132。随即,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会议指出边区党组织的任务是巩固根据地、巩固边区党的组织。要求各级党组织进行整顿,提高党员干部的组织观念,健全党支部,普遍地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选拔优秀的党员干部[8]136。根据这一精神,中共阜平县委在1939年4月底召开了各区委书记会议,就学习内容与学习计划作了安排部署。到8月份,“全县办流动训练班就达150班,参加训练的党员2 000余人,普遍地建立起党内的学习组织,创建了在春耕、普选、优抗、武装动员等各项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模范支部62个”[6]11-13。

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半年后,阜平县委除了在思想上对党员进行教育外,还对党员的发展程序进行了严格规范,有效地保证了党员思想的纯洁,防止了阶级异己分子的混入。在巩固组织工作中,一方面,在提拔与培养干部时,阜平县委有计划地严格按组织原则提拔干部,提拔的对象是“模范党支部中工作积极、不怕吃苦、有工作能力、对党忠实、政治坚定、有抗日胜利的信心、群众信任的先进分子”;另一方面,在建立与健全支部上,自党支部改选后实现了党内民主,并建立了模范支部。在模范支部内部建立了流动训练班、学习小组、读报小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阜平党组织在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健全了党组织的领导制度。

“以巩固党作为中心工作,全面进行整理,是在接到1939年8月中央关于党的指示后,在十月的青山会议上,我们决定当时党在组织方面的总方针是:党的发展一般的停止,集中力量从事党的组织的整理与巩固工作”[9]157。自青山会议后,边区走上了对党组织专项整理的道路。巩固党的工作在步骤上先从组织上的巩固入手,然后转为政治上、思想上的巩固工作。在组织整理工作中,主要抓住审查干部、整顿党支部和健全领导制度三个重要环节[9]159。政治、思想上的巩固整理工作主要从党内教育抓起,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

依照上级指示,1940年2月,中共阜平县委召开了扩大会议,提出了整理支部、巩固组织的任务,决定分期开展支部整理工作,并有计划地发展组织,注意发展青年、妇女和坚决革命的知识分子。

首先,中共阜平县委在发展新党员时慎重审查,更加注重党员的素质,以更严格的标准来发展党员。其次,中共阜平县委通过审查干部、整顿党支部和健全领导制度三个重要环节对党组织进行整理。

其一,审查干部。在基层党组织的审查方式上,经区委会讨论决定,分别深入各支部进行审查,召集支委会成员作全面的了解,再到小组长联席会自上而下了解,采取谈话的方式,深入小组和党员中调查,个别问题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考察。阜平县委坚持从实际出发,对有不良倾向的党员加强思想教育,坚决肃清党内的挂名、投机和异己分子,严肃开除一切不合格的干部,从而提拔一批忠实可靠、坚守党的立场、关心群众利益的干部担任支委。对于违反党的政策,侵犯群众权益,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严重的党员,予以撤职、洗刷。“半年来洗刷区级党内外干部44人,提拔县区级干部55人,撤职支委189人,提拔154人”[6]64-66,在干部审查的过程中,阜平县特别注意到了阶级成分、社会关系和政治坚定性,对工农群体中的优秀党员予以优先提拔,如表1所示。

表1 支委会成分 /人

其二,整顿党支部。由于存在旧观念与领导工作不深入的问题,造成部分支部出现了不团结的现象。部分支部生活会中会议内容不充实,开会只讨论事务问题,没有明确的议程。在此轮整顿前,全县支委有二分之一能参加小组会,但存在个别支委代替小组长和支委书记包办一切的现象。阜平县委重新部署安排支部工作,要求部分支部进行改选。在方式方法上比过去也更彻底,但改选并不意味着完成整顿,而是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整顿。

其三,健全领导制度。在支部整顿的过程中,支部的领导制度更加完善。相应地,支部的会议制度更加健全。“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生产单位上,并且要求每个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参加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定期参加组织生活”[10]。支委会七天一次,小组会三天一次,大多数支部建立了小组联席会。阜平县委与区委、支委之间建立了严格的汇报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的检查工作进行得更加深入,以实际问题作为活的教材来教育党员,及时纠正下级组织的错误。

最后,从政治、思想上加强党内思想教育,针对党员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大量开办流动训练班,号召每个党员应训尽训,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和统一战线教育。经过对党员的一系列教育,党员的政治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三)全面巩固(1941年7月—1943年底)

1.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对敌斗争

1941年至1943年冬,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展开了惨绝人寰的“扫荡”,其毁灭性是空前严重的,阜平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在艰苦环境下,阜平县各级党组织紧密团结群众,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阜平人民群众的安全与财产。例如,阜平上庄支部党员“在反‘扫荡’中,他们领导群众战斗,保卫群众转移”[11],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反“扫荡”斗争中,阜平县党组织是坚强可靠的。

阜平县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反“扫荡”斗争之中,各方力量通力合作,阜平人民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八年全面抗战,当时总人口不足9万的阜平县,却有2万人参军参战,5 000名阜平儿女捐躯沙场,被称赞为“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的地方”,新华社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发出“坚持抗日需要向阜平看齐”[12]的号召。

2.深化支部建设,坚持统一领导

1941年7月,中共北岳区党委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印发了《党的建设进入全面巩固的新时期》《支部建设的几个问题》等文件,预示着北岳区党的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新时期的任务是:继续全面地从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党和克服发展中的不平衡状态。7月底,中共阜平县委召开了干部扩大会议,县委书记李一之就如何从思想上、政治上巩固党的组织提出意见,其要点是:要充分认识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从思想上真正克服重组织轻宣传的错误观点,支部要配备组织观念强、政治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当宣传委员;提高支部教员的质量,当好宣传委员的助手,定期培训,真正发挥其作用;支部教育一定要形成制度,党员必须参加学习;开展自我批评和思想斗争,加强对党员的民族气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6]2。会后,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反复围绕四个要点进行党内批评与对照检查,开展支部教育,党的作风建设显著加强。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指出“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1979年,第134页。。1942年秋,晋察冀边区斗争形势严峻,如何有效统一党政军民的步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依照中央及北方分局的要求,1942年11月2日,北岳区党委作出了《关于党的领导一元化的决定》,对群众团体进行了统一改组,各地县委依照本地情况开展改组[8]343。在深入发动群众、加强人民武装和人民政权、开展生产的同时,阜平县取消了公安局的党团,后和政府武装部组建成立了新的党团。县长、武装部长、抗联主任和公安科长都吸收进了县委常委或执委。同时,各区、村的主要干部也作出相应调整,大都吸收成了区委委员。从此,阜平县、区和村各部门统一了步调,调整了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党对群众团体的统一领导。

3.开展整风运动,改进工作作风

1942年初至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整风运动。晋察冀边区号召各群众团体召开整风动员大会,投入整风学习的热潮之中。随后,中共阜平县委成立整风学习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担任主任,宣传部长任副主任,政府和各群众团体主要负责人为委员。首先,从学习文件入手,各级委员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整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各级学习委员会领会文件精神,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区委、支委还建立起学习日、检查日等制度。其次,在学习走向深入的进程中,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联系实际,对照检查个人在工作中的主观主义等不正之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反省检查中加深对文件的领会。由于整风运动是在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进行的,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时间有限,第一阶段的整风大都停留在学习文件上。

1943年5月,全区进入了第二期的整风学习,阜平县机关领导干部从“民主政权”“党的建设”等层面苦下功夫,并派出干部参加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中共阜平县委以广大党员干部为主体,激励党员干部的学习自觉,将学习的理论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干部的职责,坚决同党内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彻底改变了阜平基层党组织的面貌。

(四)整顿与成熟(1944年初—1945年9月)

1.开展坦白运动,整风运动走向深入

整风是逐渐发展与不断深入的。1944年1月,中共北方分局作出了《关于加强整风领导的决定》,将整风运动引向深入作为新年度的重要任务。中共阜平县委针对部分党组织在1943年反“扫荡”斗争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在平阳展开坦白运动的试点工作。针对该区存在的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问题,县委工作组主持召开了坦白运动大会,并由区委主要领导作坦白反省的示范。区内各支部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对标个人反省检讨标准①“第一,对无产阶级的事业,党的事业,抱有无限忠心;第二,要与群众有极密切的联系;第三,要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决定方向;第四,要有遵守纪律的精神”。(《晋察冀日报》1944年5月5日第1版)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1944年秋,根据试点的经验,各区在思想动员的前提下均有重点地开展了坦白运动。这次党的整顿涉及面广,持续时间较长。全县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支部干部,选拔了一批骨干充实了支部,使得党组织更加巩固,为迎接胜利提供了条件。

2.确定重点工作,培养提拔输送干部

进入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共阜平县委从加强领导、改变作风、培养干部等方面确定年度党建工作重点。县委将党的建设与战斗、生产及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前线的抗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和输送是阜平县委1945年重点工作之一。据阜平县委统计,“1943年至1944年3月,阜平向外输送干部仅2人,加上抗联、武装、合作社干部,总计7人”[13]。自战略反攻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干部的胜利信心随之增强,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工作。但对于外调,部分干部有抵触心理,不愿离开原本工作地。阜平县委深入分析背后原因并采取积极措施。首先,扩充干部数量。打破原有的党员发展逻辑,减少对阶级成分的限制,注重从各团体中发展党员。其次,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通过训练班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能够克服个人困难,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最后,对外调干部进行备案,解决党员干部的家庭困难[14]。为此,阜平县委特发出加强优待抗属和干属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积极支援前线,必须加强党员群众思想教育,将优抗工作提升为党的各级领导的经常工作[15]。

“从1944年10月至1945年5月,八个月来共提拔干部85名,输出干部93名”[6]285。阜平县有计划地培养了一大批新干部,干部的输送有效补充了边区干部的不足,为边区的进一步巩固扩大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阜平模式”:经验启示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6]。阜平县委及各级基层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团结人民群众,做好战争动员,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巩固与整顿,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了阜平人民群众的认可,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组织号召力动员力

抗战时期,中共阜平县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组织上不断巩固,思想上、政治上不断成熟,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方面,阜平县委领导建立民主政府,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经济方面,阜平县委及其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反“扫荡”中保卫人民的财产,保证资源的有效供应;在文化教育方面,阜平县委加强对群众的战时思想教育,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激发起群众的抗战热情。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百年来党建命题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升华,更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重视基层的建设理念,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只有建设好基层党组织,才能更好地将党的最新政策贯彻落实于基层。在如今的县域治理实践中,要发挥好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以激活基层的创造力、活力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

(二)关键要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厚植群众基础

党的历史表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毛泽东指出:“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性的运动。”[7]481阜平县委及各级基层党组织深入群众,组成战地服务团、民运工作团等,发展人民武装。在反“扫荡”中,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安排群众转移,尽最大努力保卫人民财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共同组成临时小组,在对敌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并肩战斗。此外,阜平县党组织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借助冬学运动、民校教育等方式对民众进行政治文化教育,“阜平一个行政村一座冬学的计划已经完成”[17],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抗战信心,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到达阜平县城南庄后,在同聂荣臻谈话时,毛泽东说到了晋察冀边区,“一过龙泉关,觉得群众很热情,就好像当年在江西到了兴国一样,群众都是笑逐颜开”[18]。由此可见,阜平人民的政治觉悟在抗战的洗礼中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形、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9]66。其中,“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19]46。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要在人民群众之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基础工程:锻造党员干部过硬工作作风,打造纯洁干部队伍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员队伍建设则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抗战时期,阜平县委及各级基层组织不仅能对党建工作进行反思总结,还能对支部存在的优缺点予以客观评价,进而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同时,阜平县委通过开设党员训练班对党员进行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业务教育。在支部整顿与巩固的过程中,阜平县党组织严格开展党员审查工作,确保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在整风运动中,要求党员干部反思个人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锻炼出一批忠诚老实、敢于斗争、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阜平县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关乎党的良好形象的塑造,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关乎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成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从党员作风建设抓起,对标党员标准不间断地提升党员素质,全方位地学习党的历史、理论与政策。此外,要立足于基层党建需要,吸收人才,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四)重要靶向:强化党组织凝聚力执行力,着力推进基层治理

抗战时期,在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下沉到整个社会的最基层,把乡村社会的资源予以整合,汇聚挽救民族危亡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秉持以建立基层党组织为先导,以乡村选举为重要形式,建成了以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为指向的乡村治理模式,真正地让人民群众走上参政议政的舞台,让民众有了表达个人诉求的渠道。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首次在党内提出了“三三制”原则。1938—1941年,阜平县普遍实行民主选举制,妇女、青年参政热情高涨。此外,阜平县社会团体广泛开展生产合作社运动,在劳动互助中创新生产新模式、新手段。广大群众在抗战中获得了民主的权利,积极踊跃参加抗战、生产、教育,其中冬学运动将党的政策主张传递到了基层,以政治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的冬学运动适应了抗日救亡的需要,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结合村政权的实体平台有效地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9]67这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基层党建的目标是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和代表性,维系党和群众的政治关联”[20]。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党建要做到“党(组织)-党员-群众”三者间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基层党建的实践中,各主体要明晰主体责任,其中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地提升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体力量之一,发挥着联系群众、体察民意的关键作用。党员既要参与党内活动,又要反馈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切身参与到基层治理之中;人民群众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层党组织的最大课题。在基层治理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基层组织着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意愿、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以服务群众为导向,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根基,以构建基层治理新局面为目标,努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

2012年12月29日和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讲道:“阜平和阜平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抗战时期,中共阜平县委及各级基层党组织以问题为导向,正视不足,在组织、政治、思想建设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打造了一支贴近群众、意志坚强的党员革命队伍,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扩大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阜平模式”。如今,阜平县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中共阜平县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在迈向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阜平县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可造福人民的乡村振兴“阜平样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生动实践表明,党的战斗力的形成、党的组织的发展壮大、党的工作的顺利推进、党群关系的亲密融洽,都与党的基层组织息息相关”[21]。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内生动力,探寻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步履矫健地走好新时代党建之路。

猜你喜欢
阜平阜平县县委
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 打造多元解纷新格局——阜平县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纪实
我家的小猫 咪咪
中共平乡县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袜子也疯狂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学校袜子娃娃社团活动
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成效及经验浅析
阜平辉绿岩饰面石材矿废石利用简析
访河北阜平农家
为黑恶势力站台撑腰的县委常委
“不务正业”的县委副书记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