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构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思考

2024-01-02 12:40:29孟祥林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主城区现代化生活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城市具有更好的资源集聚能力,在城市容纳可变资本的物理空间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之前,资源向城市聚集能够通过聚集节省发现更多机会[1],通过发现更多优质资源和更好的合作伙伴谋求更大的边际收益。从城市发展的一般过程看,城市的发展也经历了自然生长到行政影响的过程,它遵循经济学规则。城市发展规律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之后,人们就可以前瞻性地思考城市的未来,使城市发展更具人文情怀。城市的发展遵循着历史的逻辑,人们通过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将意识中的城市实现为现实世界的城市。城市的发展质量与居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预期紧密相关,“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正在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不仅与城市的空间格局以及基础设施有关,还与人们基于生活便利程度的发展愿望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有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内涵,在测度指标方面涵盖医疗卫生、居民收入、交通状况、休闲娱乐、生存环境、公共安全、消费结构等,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上学、看病、住房、就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品质是多个变量以不同贡献率呈现的函数,这个函数值就是城市的品质即城市的品牌,城市因而具有超凡的魅力。品牌不仅是企业获利的无形资产也是城市竞争的战略资源,品牌就是城市的文化力、生产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基础。品牌让城市具有了发展核心,增强了城市凝聚力。保定近邻京津大都市,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区位优势。雄安新区的设立为保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不仅能够更好地承担京津疏解的职能,而且能够在京津冀腹地内承担起节点城市职能,为融入京津冀城市体系的第三极做好准备。保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服务京津到对接京津再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城市发展规模也从“一城三星”[2]到“一城五星”[3],城市发展构架也从“城市向北、工业西进、一城三星一淀”转化为“保定—雄安”联动发展,融入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多节点+多子团”[4]的发展格局。保定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过程中,需要在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将发展质量提升到战略层面[5]。但是目前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保定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建构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相对较多,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弱。城市品质与城市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保定—雄安”[6]联动发展背景下,前瞻性地思考保定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发展路径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定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内在要求

(一)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

城市的管理水平与居民的生活质量紧密相关,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做到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管理考核和管理举措精细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城市管理只有做到落细、落微、落小、落实,才能够使城市环境从细微处得到完善,将城市管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居民具有参与城市管理的愿望并在城市管理中获得成就感。城市管理要将“细”做到极致,即使是景观河道和街心公园这样的小片绿地也能体现出管理者的匠人精神。街面管理应做到无垃圾、无杂物、无积水、无污渍,做到行车有秩序、走路讲规矩、摆摊能自律,做到绿地净、街面净、拐角净、沟渠净,同时合理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红绿灯处斑马线直行与机动车拐行间的争路权的问题。通过高效的管理制度打造环境优美、道路通畅、空气清新的宜居空间。

(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即构建起政府主导下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积极性的城市治理格局,各治理主体都会重视对方的存在并形成各种合作模式,通过高效协调机制解决问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更能满足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治理主体在关联中做到守望相助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成为其他方的存在条件并通过监督其他方提升管理效率,每一方的存在都是为了其他方更好的存在而存在,各方在高效互动中实现帕累托改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全改变了政府单一治理模式下的单中心治理格局,各治理主体都能成为公共服务中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能将政府单一治理主体转型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共同营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良好生态空间。

(三)城市发展做好“精装修”

高品质生活是生活状态也是生活理念。根据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理论,高品质生活不仅体现为高收入和高消费,更体现为从内容拓展到质量提升的转化,在“品质=F(吃穿,精神,环境,……)”这个多元函数中,不仅有城市硬件的贡献也有城市软件的贡献。在保定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强调做“大”的方法,保定主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由“一城三区”拓展为“一城五区”,城市规模不但与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力有关系,也与行政指向有关系,在定州市被设立为省辖市和雄安新区设立后,保定主城区在“做加法”的同时行政腹地在“做减法”。因此,提升保定城市影响力的思路就需要在城市内涵上做文章,以主城区为核心将腹地内的县级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为城市发展做好“精装修”,即在城市环境与功能的做细和做微方面着手,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过程与结果、规模与内涵、效果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为城市扩容提质拓展空间。

(四)多维度拓展发展空间

高品质生活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测度,五个维度分别通过“法治环境+民主参与+组织保障”“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储蓄水平”“就业+医疗+交通+住房”“教育成效+文化投入+文化环境”“资源存量+资源增量+环保状态”等表现出来。保定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奠定了基础,但在五个维度上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政治生活方面,需要拓展与居民的对话通道,激发居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愿望,将居民的智慧转化为政府的治理智慧;在经济生活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就业通道、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水平,优化保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在社会生活层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医疗环境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交通网络通达程度,缩短居民的通勤时间;在文化生活方面,营造更浓的文化氛围,将教育与文化紧密融合,将京畿重地打造为文化高地;在生态环境方面,在与雄安新区接轨过程中进一步打造“能深呼吸”的承担康养功能的京津冀腹地的花园城市。

二、保定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重要出路

(一)保定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基本思路

1.突破旧格局和构建新格局

保定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厚实的产业基础,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保定在扩大主城区基础上拓展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职能的空间,也不断推出对接京津和对话雄安新区的发展方案。保定的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在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交通主干道在向腹地延伸,但是仍未突破“单中心”的传统发展格局。城市由“单中心”转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城市功能得以完善并推动全域城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过程。保定在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需要在扩展城市规模的同时提升城市内涵。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层面要以“一城五区”为核心在腹地内实现“多节点”的分散发展格局:主城区西南侧加强“顺平县+唐县+望都县”的整合程度,与雄安新区呼应,沿津保和保石主干交通线构建起以“一城五区”的保定主城区为中心的西南翼和东北翼,同时加强“易县+涞水县+高碑店市+涿州市”及“高阳县+蠡县+博野县+安国市”的整合程度,形成保定主城区的北翼和南翼,尽快在保定腹地内形成四个节点,为保定与京津、雄安新区、石家庄高质量对接并尽早融入石保廊城市链,突破旧格局构建起新格局,为构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搭建平台。

2.打好文化牌提升城市内涵

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与城市的文化涵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保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红色革命主题文化、历史主题文化、自然主题文化。居民的生活追求已经从量转化为质,保定在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过程中要为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做好充分准备,在城市硬件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尽快完善城市“软环境”。城市文化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分别与精神文化(即城市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制度文化(即与城市发展的制度规则相关的治理措施)和物质文化(即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的视觉呈现相对应,城市文化的三个层次分别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相联系。核心层从根本上决定了城市文化的质量进而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中间层和外围层是核心层的外显,外围层在三个层次中最为直接,城市景观、地标建筑、发展格局、文化遗迹等能够以视觉方式呈现的物质实体是触发认识主体感性认识的起点。中间层是在外围层基础上与城市管理制度相联系的层次,通过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展现出来,能够对城市居民在“讲政治有信念、讲规则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方面进行有效测度,只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够对城市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途径进行前瞻性思考。

3.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产业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发展样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状态紧密连接在一起,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需要以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和完善的产业结构为支撑,以实体经济撑起虚拟经济。保定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化工”为支柱产业、以“电子+轻工+建材”为主导产业、以“食品+医药”为新兴产业的工业体系,在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建材、汽车、食品、医药、旅游、房地产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以汽车为主的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在内的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为保定建设成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雄安新区的设立,为保定对接京津和保定与雄安联动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徐水区东端和清苑区东端成为了保定主城区与雄安新区连接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保定产业结构和城市品质提质升级奠定了基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城五区”的保定主城区与广大腹地的联动发展程度不够高,腹地各县级中心地[7]的主导产业虽已形成但亮点不够突出,产业发展也未形成较强的集聚优势,县级城市发展仍然缺乏较强的内生力。“三重四创五优化”对保定腹地内县级行政单元的划片分区进而培育城市发展新隆起的战略构想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县级行政单元间的协同发展程度不高、资源集聚优势不高,县级城市组团的远期发展规划不够充分。

4.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开放思维

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不仅要练好内功,更要将外生力转化为内生力,增加城市发展的动力,以开放思维海纳百川,一方面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握与京津以及雄安新区的联动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要将其他城市建设品质生活之城的经验融入保定发展。在与京津和雄安新区联动发展过程中,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起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在京津冀腹地内构建起“多节点”的城市体系,保定主城区、保定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组团以及以乡镇中心地为依托组建起来的次级城市团均可以承担或者逐渐承担起节点角色,成为区域中心各城市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城市空间布局需要为产业布局搭建平台,当前发展要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保定虽然因近邻京津与雄安新区及处于京津石三角形的核心腹地而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但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仍然不够高,在交通通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网点布局、城市次核开发、新城旧城对接等物理空间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基于开放思维借鉴其他城市构建品质生活之城的成功经验,可以尽量降低保定城市发展的探索成本,营造城市品牌和形成保定的城市名片,在世界范围内汲取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滋养,“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梦幻之都”斯德哥尔摩等发展主题明确的特色都市均可资借鉴。学界在思考保定城市定位过程中,大多从某一方面刻画保定印象,或强调红色文化、或强调体育运动、或强调汽车制造、或强调历史经典,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涵盖保定的全部,也不能成为提升保定品质的引擎。

网络文学到底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标志性的新文学,还是一种旧文学的延续?这是网络文学界和传统文学界一个很重要的分歧。特别是金庸先生的离世,引发了全社会的缅怀,而对网络作家来说,更是失去了精神上的父亲。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夏烈认为,以金庸为代表的港台通俗小说潮,实际上是当下网络类型文学之前的一个最近的大众文学原点,直接启迪和滋养了20年来的中国网络小说。他将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和现代百余年文学的小传统融合转化,创造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中华文脉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儿子,是传统和现代交合下的一个典范。

(二)保定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具体措施

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既需要政府搭台也需要群众唱戏。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涉及医疗、就业、住房、教育、交通、环境等能够以视觉进行度量和测评的居民预期的物理生存空间质量的改变,也需要在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服务部门的贴心程度、街坊邻里的关爱程度、陌生人间的可信水平等多方面得到改变。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需要通过相互支撑并从他人那里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才能够增加个体之间的亲近感。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不仅对城市发展硬件进行版本升级,更需要通过软件建设对人的内在素养养成助以春风化雨,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居民个体都成为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贡献者、监督者、维护者,每个人的存在都成为其他人得以更好存在的福利,自觉“争当良好市民、贡献优质服务”,并且成为终生习惯,每个人都能在这种氛围中获得温馨和感动,并成为为他人创造温馨和感动的动力,城市就会向美丽之城、魅力之城和品质之城出发。

1.增加市属医院数量破解看病难问题

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需要化解居民在基本生活层面的担忧,提升人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数量是提升保定居民生活品质不能省略的参数。人均寿命的提升与就医便利程度需要同步发展,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展,医院的空间布局仍然局限于城区布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看病难问题。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破解看病难问题,让居民身体健康有保障,做到“医疗质量提上去、看病费用降下来”和“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具有保障”,不断增加市属医院的投入,准确定位国有非营利性医院,进一步完善市属医院的空间布局,提升居民的就医便利程度,使城市空间布局与市属医院空间布局联动发展。在医院的硬件设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做文章,将医院建成集医疗和康养于一体的花园式健康综合体。保定城市规模在扩大,但市属公立医院的数量并未增加,市属医院的空间布局仍未突破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旧格局。解决看病难成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关键。

2.基于名校带动力营造舒心就学环境

在同等规模的城市中,保定的教育资源相对更加丰厚,发展更高水平的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与京津的对话通道拓宽,可以嫁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保定的教育内生力。保定也需要对既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使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同步发展。教育质量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城市规模在扩展,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需要同步跟进,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均教育资源不断下降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但教育规模扩展不能替代教育质量提高,通过实施名校带动工程,以“强弱联合+以强带弱+集团发展”的方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提升教育资源整体品质,让放心教育、贴心教育和优质教育成为构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营养元素,通过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城市凝聚优质人力资源的人气,使教育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3.实施公交优先政策提升城区通行效率

4.以轨道交通连接主城区与腹地

保定的主城区规模在扩大,对腹地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需要将核心城区与腹地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保定主城区拓展为五区后,易县、顺平县、望都县、博野县、蠡县、高阳县和定兴县等都成为郊区县,直接接受主城区的辐射影响,成为环绕主城区的以县级中心地为支撑的城市环。“高碑店市—涿州市—涞水县—涞源县—阜平县—唐县—曲阳县—安国市”成为环绕主城区的第二层城市环,目前已经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速交通网。在构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过程中,需要以主城区为核心构建起联系如上双层城市环的轨道交通网络,从而进一步降低腹地内的居民与中心城区联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轨道交通线上的任何一个出口都会成为将保定主城区与腹地连接在一起的节点。轨道交通可进一步完善分散布局模式下的城市体系发展平台,在腹地内尽快形成“一主+多次”的城市体系,为产业空间布局提供更多新选择,城市发展能够拥有更多的物理空间,多层次的城市体系的建构与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得以同步发展。

5.依托护城河发展文化景观走廊

水让城市增加灵性。保定在与雄安新区互动发展过程中,呈现西边有绿和东边有水的城市综合景观,为了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需要形成将西边的绿与东边的水连接起来的生态廊道。保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拓展建成区面积和打造陆地景观,河道改造也仅限于完善河岸景观。保定通过对护城河部分河段升级改造优化了市区环境。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过程中,高品质的文化景观应该集中连片形成景中有城和城中有景的发展格局,将护城河打造成为文化景观走廊需要纳入保定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发展战略,进行以护城河为廊道的城市水上景观建设,将陆地与水上、城内与城外串联在一起。将护城河打造成为景观走廊、文化长廊,以景观河道为纽带将水、景、人、文等融合在一起,为城市发展增添文化韵味。穿过保定市中心城区的护城河呈“几”字形将一亩泉河与清水河连接在一起,开发水上文化图景更能提升保定文化涵养,将水上长廊变为文化走廊,通过水上长廊串联保定文化资源,唱响文化兴市的主旋律。

6.搞好清洁卫生做美城市环境

城市品质的提升需要城市治理落微,将居民身边的环境做美,让居民在出行、休闲、生活等各方面感觉到安心、舒心、放心、贴心。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与城市品质生活密切相关。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需要以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依托,这需要与清洁城市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联系在一起。加快城中村改造,做到路平灯亮、雨污分流、卫生清洁,彻底解决乱摆摊点、乱停车辆、乱贴广告、乱丢垃圾等问题,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同时,升级农贸市场硬件设施。通过科学设计城市进出设施,做到让居民能够享受到“晴天不沾土、雨后不湿鞋”的生活。通过政府引领、居民参与,打好营造秀美生活环境的持久战。通过路长制、河长制、场长制调动居民参与环境管理的责任意识,做到心中有责和心中有戒,让自律成为终生保持的生活习惯,营造共建共享的秀美环境。

7.完善交通制度和杜绝非机动车逆行

交通制度落细落微,保定生活品质就能得到提升。合理的交通制度能让车辆守制度、行人守规矩,从而让道路更加通畅和提升交通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们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保定在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制度,并以此入手让市民形成“不需要他人提醒的自觉”:理顺斑马线上行人直行与机动车拐行间的关系,需要让红绿灯的“红”与“绿”在时间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非机动车在红灯等待时不能与垂直方向的非机动车车道存在路权冲突,让各方向都能道路通畅;通过设置警示标志等方法完善制度设计,解决非机动车逆行问题,让顺行者享有充分的路权;解决机动车侵占非机动车路权问题,让非机动车车道宽阔通畅;通过设置标志等方式解决丁字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设立社区胡同单行线或者分时双向行驶制度,解决社区胡同因私家车占位泊车导致交通通道狭窄而出现的拥堵问题。

结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保定建成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搭建起了平台,保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创造条件对接京津并与雄安新区联动,在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上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体系,同时要在城市发展的细节上做文章。城市的品质通过居民的生活品质体现出来,居民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生态环境等多维指标进行测度,城市治理模式需要实现从单中心治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治理的转化。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逐渐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大都市在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不会降低,但中小城市在城市群中的支撑作用开始增强,这为强化保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节点作用和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主+多次”的城市体系构架[8]创造着条件,进而为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主城区现代化生活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边疆治理现代化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西安主城区砂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主城区重要道路围挡施工交通组织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9:50
邯郸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