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晴,王璐璐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然而,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因此,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的研究和优化,对于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
环境监测是对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分布状态、变化趋势进行长期系统观察和测定的过程。在当今我国面临多重环境压力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为我国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对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
(2)环境监测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快速发现环境问题,进行早期警告。例如,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可以预测和预警大气污染事件,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时间窗口。
(3)环境监测还可以为环境责任追究提供证据。当环境问题发生时,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数据确定污染源,对污染行为进行定责,进一步强化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
(4)环境监测可以促进公众的环保参与。通过公开透明的环境监测数据,可以让公众了解到环境问题的真实状况,引发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各方对环保工作的参与和监督。
我国环境监测主要采用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用于测定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浓度。这些技术在精度和稳定性上具有较好的表现,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我国也正在逐步引入远程传感、生物监测和在线监测等新技术,以提高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空间覆盖度。同时,环境监测还依赖于各种监测工具、设备,如自动采样器、分析仪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等。其中,自动采样器可以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分析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污染物浓度;数据处理软件则可有效地管理和分析监测数据。
尽管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和工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1)现有技术在精度和效率上的限制:以水质监测为例,传统的水质分析通常需要经过样品采集、运输、预处理、分析等多个环节,而这些环节所需要的天数较长。而在面临如突发水质污染事件时,这种延时会导致对污染事件的反应不够及时。另外,一些微量或痕量污染物,如某些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其存在浓度可能非常低,传统的分析方法可能难以准确测量,影响最终的监测结果。
(2)设备的成本和维护问题:例如,气象雷达是一种常用的大气监测设备,其可实时监测大气中的雨滴分布,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种设备通常需要高额的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这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可能无法承受。
(3)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挑战:在大气颗粒物监测中,除了监测颗粒物的浓度外,还需要分析颗粒物的成分、大小分布等属性。但这也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但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而更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如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这对环境监测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
2.3.1 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标准和规定
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标准和规定已经相对完善。目前我国环保部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覆盖了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同时,我国还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制度,要求所有的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建立并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2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状况和效果评价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上,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定期的仪器校准和维护、以及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然而,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水平差异,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一些小型或地方性的环境监测机构来说,由于技术和人员资源的限制,可能难以有效地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另外,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评价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评价方法,如质量控制样品分析、互认测试等,但是这些评价方法的覆盖范围和频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3.3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较为重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含前期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数据报告等环节的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关键步骤都配备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查点,以确保数据准确性的最大限度提高。
然而,由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多元性、大规模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使得数据质量的管理和控制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多元性即需要处理和分析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源非常多样化,而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对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因此,针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特性,还需不断完善和更新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以便定期评估和改进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图见图1。
图1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图
3.1.1 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当前,大规模、高维度的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一大难题。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引入更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如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将复杂的环境数据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这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也可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同时,应当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1.2 加强设备维护与升级
设备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此,应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以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同时,应该积极引进和开发新的监测设备和方法,以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例如,引入更高精度的分析仪器,或者采用新的分析方法,如微流控芯片、传感器网络等。
3.1.3 稳定和优化采样程序
首先,制定全面且详细的采样程序,并确保其得到严格执行。该程序包含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时间、采样方法、采样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样品的处理和运输等详细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规定和质量标准。其次,对采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采样技能和质量意识。这包括对采样程序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对采样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及对采样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再次,对采样过程进行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可以通过引入自动采样设备,使用标准化的采样容器和设备,使用电子数据记录和传输等方法来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采样效率,也可以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数据的可重复性。最后,引入新的采样设备和方法,以提高采样的精度和效率。例如,使用高效率的空气采样器来收集空气样品,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微量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或使用遥感和无人机进行大范围和高空的环境采样。
3.2.1 鼓励研发环境监测新技术
对于环境监测新技术的研发,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推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包括制定有利于技术研发的政策,提供资金和设施支持,以及建立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平台。例如,当地可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前沿的科研工作,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3.2.2 支持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新的环境监测工具,如微流控芯片、传感器网络、遥感设备等,可显著提升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并且其也属于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应当积极支持这些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包括提供资金支持,进行新工具的验证和推广,以及培训相关人员进行新工具的使用和维护。
3.2.3 创新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过大数据技术,可对大规模的环境数据进行快速的处理和深度的分析,将环境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建立广泛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实时的环境数据收集和传输。同时,也需积极探索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例如,开发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系统,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环境数据的预测和决策支持等。
3.3.1 加强监测质量的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保障监测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对此,当地环境管理部门应制定全面、细致的内部审核制度,并确保其得以严格执行。内部审核可以定期进行,也可随时根据需要进行。审核内容应涵盖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和报告等所有环节,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整改。此外,还应设立内部审核员的岗位,由专门人员负责审核工作,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
3.3.2 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培训
质量管理培训是提高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制定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并确保其得以有效实施。培训内容应包括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操作规程、案例分析等,并根据员工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定制。此外,还应采取考核、竞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1]。
3.3.3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质量评估
定期的质量评估不仅是检验质量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监测技术准确性和优化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制度时,应当考虑到各个环节的特性和需求,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同时,专门的评估团队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评估内容除了涵盖监测工作的质量、效率、安全等基本要素,还应包括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情况,以及各部门、各岗位的协同配合程度等多方面内容,以更全面地把握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趋势。
最后,还可将评估结果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待遇挂钩,其属于激励员工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但这需要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透明公开评估结果和奖惩标准,以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和激励效果。
3.4.1 完善环境监测法规和标准
环境监测法规和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其设定了实施监测工作的最低要求和规范。在现阶段,需要适应环境变化和科技进步,对现有的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更新。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对新型污染物、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将相关要求纳入法规和标准体系中。此外,针对一些复杂或难以抽样的环境介质(如土壤、深海等),需要研发适应其特性的监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并将其纳入标准体系。同时,也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环境监测法规和标准的理解和接受度,通过专业培训、公众教育等方式,提高监测实施者和监测受众的法规意识和技术能力。
3.4.2 优化环境监测流程管理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了从设计、采样、分析到数据处理和报告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的质量管理均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流程管理的优化是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首先,可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工具,如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等,对每个环节的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改进,以提高效率并降低错误。其次,需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如ERP系统、云计算等,实现环境监测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人为错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2]。
3.4.3 强化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协作和交流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部门和行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需打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壁垒,建立有效的协作和交流机制。比如,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可以整合各部门和行业的资源和信息,共同讨论和解决环境监测的重大问题。通过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可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透明,增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3]。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的来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提升不仅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持,也需要管理的创新。通过深入了解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并积极寻求改进和创新的方法,有望在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同时,提高其效率和范围。此外,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也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可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