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医学建筑设计
——以广州南沙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及核医学病房为例

2023-10-30 12:46郭浩骁
建材与装饰 2023年32期
关键词:防辐射核医学医学科

郭浩骁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医学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医学是通过使用放射性物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然而,这种方法涉及对放射性材料的安全处理和管理,因此需要特殊的建筑设计。

1 核医学设计注意事项

(1)安全性在核医学建筑设计中,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由于放射性物质存在辐射危险,必须采取措施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这包括使用防护屏障、防护装置和紧急撤离计划等措施来减少辐射暴露风险。

(2)设备布局核医学建筑的设备布局对工作效率和流程非常重要。建筑师需要确保设备之间的距离合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轻松移动,并将设备集中在一起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冷却和通风需求,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3)工作流程核医学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所有工作流程,包括患者的接待、检查和治疗过程。建筑师需要为不同工作区域提供合适的空间,并确保各个区域之间流畅衔接。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患者隐私和舒适度,以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

(4)环境友好性在核医学建筑设计中,环境友好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建筑师应该采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在材料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可回收或可降解的材料。

核医学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要求建筑师充分了解核医学的工作流程和安全要求。通过合理布局设备、考虑工作流程和环境友好性,建筑师可以为核医学提供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环境[1]。

2 南沙中心医院核医学设计

南沙中心医院核医学设计工程的建筑面积为1940m2。位于南沙中心医院医技楼首层局部房间与住院楼首层局部房间。

2.1 工作场所布局

拟建项目核医学科分为影像诊断区和甲癌治疗区两部分,分别设置在两个紧邻的建筑内,其中甲癌治疗区位于综合外科住院大楼最东侧,核医学科诊断区位于医技楼首层西南角[2]。

(1)甲癌治疗区平面布局。五间甲癌病房和相关用室位于综合外科住院大楼首层,无地下建筑,其二层布置为住院放射介入科病房。该区域通过走廊将活性区与清洁区分隔开来,通过缓冲区相连接,整体呈“”型布置,左侧一列及下方一行为工作人员办公的清洁区。其他区域为活性区及缓冲区,呈两行布置,北侧一行为五间甲癌病房,南侧一行自西向东依次为配餐间、缓冲间、更衣室、储源室和分装室。

(2)核医学诊断区平面布局。核医学诊断区包含PET-CT 室、SPECT-CT 室和相关用室,位于医技楼的首层,其二层主要布置有预留医疗用房、试剂室和耗材用房。该区域自西向东大体分为4 列布置。

第一列自北向南依次布置有缓冲区、注射室、储源室和分装测量室、污物间、污洗间和放免实验室;第二列自北向南依次布置有甲功室和诊室、给药后休息室、两间给药后休息室、一间VIP 给药后休息室和留观室;第三列自北向南依次布置有给护士站和药前等候区、SPECT-CT 机房和PET-CT 机房;第四列自北向南依次布置有阅片区、办公区、主任办公室、更衣室和卫生间。

该院核医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将影像诊断区和甲癌治疗区相对分开设置,均设置在大楼的首层,有独立的出口与入口,出口避开了人群聚集的稠密区域(如门诊大厅、交费处等),功能用房设置较齐全;平面布置基本做到将活性区和清洁区通过缓冲间分隔开[3]。

该院核医学科设置有人流、物流通道。在人流通道的设置上,能做到注射前与注射后的患者有相对独立的通道,工作人员与患者通道完全分离。

2.2 放射工作场所的分区

医院把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监督区。管理上严格按区管理,避免人员误闯入或误照,以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控制职业照射[4]。

(1)控制区。①对于开放性同位素的控制区包括储源室、分装室、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废物间、衰变室、甲癌病房等用房及它们之间的通道。②对于射线装置的控制区,主要包括SPECT-CT、PET-CT 机房。它以防护门和屏蔽墙为界。

对于控制区,医院拟采取一系列的放射卫生防护与安全措施,设置防护门的门机安全联锁装置,光电装置、实时摄像监视和通信系统和声光信号指示系统等设施,严格限制人员随意进出控制区,保障在正常诊疗的工作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得在该区内有滞留,同时拟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和适当位置处设立电离辐射警告标志,以进一步保障该区的辐射安全。

(2)监督区。防护门外部分,控制室,辅助机房和治疗室屏蔽墙外划定区域为监督区。对该区不采取专门的防护手段安全措施,但要定期检查其辐射剂量。

2.3 核医学科的屏蔽设计

2.3.1 核医学防护设计

(1)墙体和屋顶设计。在核医学建筑中,墙体和屋顶是最关键的防辐射措施之一。墙体应采用高密度材料,如混凝土或铅板,以有效吸收和阻挡辐射。厚度越大,对辐射的屏蔽效果越好。同时,还应使用无缝隙的防水材料确保密闭性,以减少辐射泄漏。

(2)地板设计。地板是另一个重要的防辐射措施。与墙体一样,地板也应使用高密度材料来吸收和屏蔽辐射。常见的选择包括铅衬垫或铅板,并与地板表面进行牢固连接以确保完整性。

(3)窗户和门设计。窗户和门是核医学建筑中最薄弱的部分,容易导致辐射泄漏。因此,在设计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来减少这种泄漏风险。例如,在窗户上使用铅玻璃材料或铅板进行覆盖,以吸收和屏蔽辐射。对于门,应选择具有辐射屏蔽功能的特殊材料,并确保门缝隙的完全密封。

(4)通风系统设计。核医学建筑中的通风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旨在控制空气流动和排除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粒子。应采用负压室设计,确保空气从高辐射区域流向低辐射区域,并通过过滤器和其他净化设备来减少放射性颗粒物的传播。

(5)紧急撤离计划。在防辐射土建设计中,紧急撤离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应合理布置紧急出口和安全通道,以便在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而安全地撤离人员。同时,还应提供清晰明确的标识和指示,以便人员迅速找到逃生路线。

防辐射土建设计是核医学建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增加厚度、保证密闭性、采用专业设备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泄漏风险。此外,紧急撤离计划也是确保人员安全的关键因素。在设计防辐射土建时,建筑师需要全面考虑辐射控制和紧急情况应对,以确保核医学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

2.3.2 医院提供的屏蔽设计方案

(1)机房组成。核医学主要用房如下。

综合外科住院大楼。1~5#甲癌病房,分装室、给药室,污物暂存间,贮源室。

医技楼。PET-CT 室,SPECT-CT 室,注射室,分装测量室,储源室,污洗间,污物间,ECT 休息室,休息室,VIP 休息室,留观室。

(2)屏蔽材料。四周墙体采用实心砖墙加防护涂料、顶棚和底板采用混凝土加防护涂料或铅板,防护门采用铅板;观察窗采用铅玻璃。混凝土密度不低于2.35g/cm3、实心砖密度为1.65g/cm3、铅板密度为11.35g/cm3、防护涂料密度不低于3.0g/cm3。

(3)屏蔽设计方案。核医学科各功能用房屏蔽设计方案如表1 所示。

表1 核医学科各功能用房屏蔽现状

2.3.3 放射工作场所防护及安全措施

(1)拟采取的联锁装置与警示系统。在各机房防护门旁的显著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放射防护注意事项;防护门上方设置醒目的工作状态指示灯及灯箱,灯箱上设置警示语句“射线有害,灯亮勿入”,且工作状态指示灯设置与防护门能有效联动;防护门设置闭门装置(电动门)等。

(2)拟采取的联锁装置与警示系统评价。根据医院提供的资料显示,医院拟为各放射诊断机房设置的安全联锁装置与警示系统与标准的对照情况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医院拟为各机房设置的安全联锁与警示系统均符合要求。

表2 放射诊断机房拟设置的安全联锁与警示系统核查

3 结语

防辐射的土建设计是为了保护人员免受辐射的危害,建筑设计主要从以下6 个方面进考虑。

(1)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防辐射土建设计中,需要选择能够有效屏蔽辐射的建筑材料,如铅、混凝土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吸收能力,可以有效地阻挡或吸收放射性物质释放出来的辐射。

(2)建筑结构设计。在防辐射土建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密闭性。结构稳定性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不会倒塌;而密闭性则可以避免外界辐射物质通过裂缝进入室内。

(3)防护层布置。在设计时,可以将防护层布置在建筑物的外墙、天花板、地板等位置。这些防护层通常采用厚实且密度高的材料,如铅板、铅砖等。同时,在设计时还需考虑将这些防护层与其他部分之间进行严密连接,以确保辐射无法通过缝隙泄漏。

(4)排气系统设计。在防辐射土建设计中,需要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排气系统。这样可以将内部可能存在的辐射物质及时排出,减少人员接触到辐射的机会。

(5)紧急逃生通道设置。在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紧急逃生通道。这些通道应与主要工作区域相连,并具备足够的宽度和强度,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可以快速、安全地撤离。

(6)辐射监测系统。防辐射土建设计中,还应考虑安装辐射监测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内部和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并及时发出警报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在防辐射土建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材料选择、结构设计、防护层布置、排气系统设计。

猜你喜欢
防辐射核医学医学科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复合防辐射织物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天天看手机,吃什么防辐射?
大型医用设备房防辐射工程估算指标分析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防辐射智能自动跟踪防护帘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