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庆华
摘要: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文化交流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亮点。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应运而生,并已举办十七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对深化新形势下双方文化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发展环境不平衡、高层次人才不足、创新方式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强化双方文化交流顶层设计,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合作平台专业化水平,做强文化推广传播品牌,加强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112;D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3)04-062-08
A Study on the Basis,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Since the China-ASEAN Cultural Forum
Cao Qinghu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los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and the more frequent personnel exchange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become a new highlight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Amid the surging tide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ASEAN Cultural Forum has emerged in Guangxi. Over the past 17 years, the Foru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At the same time, China-ASEA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still face such problems a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sufficient high-level talents and need to strengthen innovative approaches. Therefor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cultural cooperation platforms,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of cultural promo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cultural exchange talents.
Key words: China; ASEAN; cultural forum; countermeasures
中國与东盟各国交往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已开展官方贸易活动,广西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从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的举办,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实施,再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加快建设,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文化交流合作业已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新亮点。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应运而生。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是在中国和东盟地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省部级专业论坛,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的国际性文化交流会议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十大品牌论坛之一。
一、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概况
(一)发展历程
论坛是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是联系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2年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回望总结和系统梳理十七届的举办历程,总体而言呈现出如下态势。
1.规格层级不断提升
2006年,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经文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联合举办,论坛举办规格为司局级。2011年,第六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升格为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省部级论坛,并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子论坛纳入框架体系。2012年,经文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更名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2.内涵不断拓展出新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原先单一的文化产业诸如演艺业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讨,拓展到包括社会文化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文化服务、民族艺术传承发展、博物馆文物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探讨。2021年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为主题,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与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长谢金英提出:“中国愿意同东盟国家分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愿意同东盟国家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演出及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生产、数字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品牌建设,将其列为‘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重要工程。”12022年6月2日,在广西北海市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博物馆文物‘活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文博事业发展新潮流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从而使论坛内涵不断延伸,逐步推动文化交流合作研讨朝着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多角度、宽侧面、大纵深的方向拓展。
3.主旨紧扣时代脉搏
进入21世纪后,全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其以“文化产业”的主题,也正恰逢其时。2008—2010年正处于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这三年每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主题大都围绕文化产业如何携手应对金融风暴笼罩下转“危”为“机”对策措施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譬如“金融危机给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意时代下,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作用”“文化产业的国际潮流和创新前沿”“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等方面论题进行多方位的研讨和战略互动对话。2011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正值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一周年,面对新的区域合作形势和发展潮流,论坛以“博物馆运营管理与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开发”为主题,围绕“经济全球化,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博物馆运营管理”“促进国际博物馆合作交流”等内容展开深入的交流与研讨。2013—2015年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主要以“新常态、新合作——东盟共同体建成后的‘10+1文化合作”等为主题,就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进行深度的交流探索。2019年是机构改革后文化与旅游行政部门合并的第一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搭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对话平台,助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2020年的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之间关系及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4.嘉宾云集研讨活跃
每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出席嘉宾除了主办方的省部级领导和东盟各国相关部门的官员,双方文化部门的司厅级主要负责人,还有双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新闻媒体记者,以及卓越的民间艺术大师,共同参与形式多样的论坛活动,讨论方式包括发表演讲、经验介绍、对策建议、交流互动等,参会的中外嘉宾代表多则300多人,少则100多人。在2006年的首届论坛结束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成课题组对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进行评估,形成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评估报告》,并随后在北京举办研讨会。时任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充分肯定论坛成效的基础上,对论坛的发展提出要办出特色、办成品牌的要求。2016年的第十一届论坛,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艺术教育界代表,围绕艺术职业教育与艺术传承发展、艺术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等开展专题研究和讨论。2020年的第十五届论壇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进行,线下嘉宾以国内人士为主,并邀中国—东盟中心及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出席现场的活动;线上嘉宾以国外人士为主,柬埔寨文化与艺术部大臣彭萨格娜、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部长吴昂哥、泰国文化部部长易提蓬·坤本发表视频致辞。在2022年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在论坛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泰国副总理威萨努·科安,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部长穆哈吉尔·艾芬迪,柬埔寨文化艺术部部长彭萨格娜,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部长拿督斯里南茜·苏克里,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分别作视频致辞。该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约有250名国内外嘉宾应邀出席。
5.论坛内容形式多样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以来,形式灵活多样,融入了研讨、展示、考察、观演等多种交流互动方式。就研讨而言,有省部级领导的主旨报告,有权威专家的专题演讲,有多国专业领域学者的战略互动对话,有双方与会代表的专题发言,有双边业务对口单位的经验交流,有成功文化企业经营的案例分析,还有民间艺人传统项目的讲叙、介绍等多种形式。论坛期间,举办了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型民族歌舞《美丽壮锦》、专题文艺晚会《刘三姐故乡的歌》、桂剧戏坊秀《锦衣绣口》、交响音乐会《金秋和韵》以及《大地飞歌·2014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唱会》《戏海丝路·2015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大联欢》等精彩演出,还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艺术教育成果展演、音乐周、青少年艺术盛典、动漫游戏展、国际微映像节,以及“缅甸文化展”“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成果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等一批主题展会。2020年的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还同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内容包括开闭幕式演出、戏剧展演、音乐舞蹈会演、电影展映、艺术教育、文化精品展演等,近100场的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盛宴。2022年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还同期举办了第十四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启动仪式与广西文旅区块链上线暨程阳八寨数字藏品发行仪式,以及举行“科技创新与博物馆文物的‘活化”“文创产品的传统特色与现代审美”为主题的两场专题活动,探讨与交流文物“活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潮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论坛活动,不断增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形象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了论坛的知名度。
(二)主要特征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更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了解、深化交流、携手合作的过程。论坛的举办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学术性专业性较强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主题属性是“文化”,这奠定了其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从出席和参会的嘉宾来看,在中国方面,既有文化行政部门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代表,也有文化艺术界和文化产业界的高级别专家学者。在东盟方面,既有东盟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东盟国家驻华使馆和驻南宁总领事馆、东盟秘书处、中国—东盟中心、东盟基金会等部门及机构的嘉宾代表,也有东盟国家文化行业代表和专家学者。譬如,出席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京文,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柬埔寨文化艺术部文化技术司副司长本·索瓦塔,越南文化通讯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阮文仁等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部门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出席第六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有东盟各国的国家博物馆馆长、东盟秘书处的文化官员,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博物馆馆长等文物专家,就中国—东盟博物馆的运营管理等论题开展探讨,尤其是国家文物局局长、著名文博专家单霁翔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博物馆运营管理》的主旨报告。由此可见,论坛会议紧密围绕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业务领域,包括在全球化背景下双方文化建设发展前沿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讨。通过论坛的舉办,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艺术专家学者的智慧与经验,以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着眼于各项学术成果的具体落实,特别是在整合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资源,以及深入交流主题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有效发挥论坛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效应。
2.区域国际性突出
自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以来,共吸引3000多名东盟国家和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部门政府官员、学者及民间有识之士出席参与,形成了区域间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譬如,2013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来自东盟国家、中国—东盟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和机构的代表等约150人出席。该届论坛举办期间,国内外主流媒体均进行了报道;广西新闻网对该届论坛进行直播,点击率达到3.3万多人次。由此可见,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已成为区域乃至全球性文化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论坛研讨的话题,如“金融危机给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创意经济,推动合作共享”等,紧跟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引发广泛共鸣。
3.主题特色鲜明
每届论坛的举办都围绕着不同时期、不同的研讨主题,设置多项特色鲜明的活动内容。从开幕式的设立、主旨演讲的重点、圆桌会议的发言,到协议签订、展演互动等配套活动,都无不突出中国与东盟各国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等活动,通过展示独具文化魅力与鲜明特色的内容,使人们对论坛主题的内涵理解更为深刻,对传统艺术的感悟更为强烈。在论坛举办期间,有互动的研讨与交流,有东盟各国文化演艺活动的开展,有艺术大赛中名角的表演,各类特色活动丰富多彩。参会的外国嘉宾既可以感受本国文化艺术在异国他乡的亲切魅力,还可以领略其他国家文化艺术的风采。又如,2016年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除了全体大会,还举办了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议,开展了戏剧研讨会、戏曲演唱、微电影展播、论文征集、美术作品展览、联欢活动、教学观摩等活动,并将“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戏剧周、戏曲演唱会等特色活动列为文化论坛的配套活动,以烘托论坛主题。
4.务实指导性较强
除了立足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成果领域的理论探索,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还深入开展实践经验、融合模式案例、合作机制成果等多项具体事项的交流,从切实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借鉴,彰显其务实性和指导性的特征。同时,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注重开展参与性、体验式、带动性强的示范性活动。例如,从2015年开始,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增加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展演活动,让论坛内容更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性。2015年的第十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根据中国与东盟均以水稻为主粮的实际,基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将“那”文化的研究与保护等内容作为分议题,举办了一场国际的文化交流对话。2016年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紧紧围绕“交流与共享——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艺术教育合作与发展”主题进行研讨,着力寻求中国与东盟各国艺术教育的务实合作,并首次同步举行中国—东盟各国艺术院校的校长圆桌会议。该届论坛紧扣“艺术职业教育与艺术传承发展”“艺术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等内容,就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各国高等院校之间在学分及学籍互认、成果共享、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开展了理论研讨与现场教学展示相结合的务实交流。2017年的第十二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圆桌会议,除了邀请了东盟各国艺术院校代表,还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40所中国艺术院校或重点院校的艺术院系专家学者参会,进行示范性的课堂展示,在互动交流中求同存异、共促发展。
二、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举办的现实意义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构建了中国与东盟对话交流的合作渠道与空间,搭建了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开创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形成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共识,为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密切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文友好往来、推进中国与东盟在经贸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实践证明,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有利于深化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开展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民心相通,推动区域内各国文化互惠共赢;有利于助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旅游、教育、科技及经济各领域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加快相互间的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推动共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引领新时代双方文化交流合作发展新方向
进入21世纪,全球文化产业兴起,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引领双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进、时代的变革,以及顺应新形势的变化,每届论坛主题都能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设定新的论题、设想和对策,使得论坛成为引领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前进指南。譬如,2018年是中国—东盟创新年,第十三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则以“传承创新、发展共赢——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为主题,围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发展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创新型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路径等多个分议题展开对话,对指导双方文化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二)催生新时代双方文化交流合作新成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心相交在于文相通。通过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平台,区域内各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彼此互信逐步增强、情谊日益深厚。因此,论坛不仅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也成为双方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1。17年来,论坛文化创意产业成果不断涌现,成功催生了双方合作的品牌成果。2010年,中国与柬埔寨合作开发的《吴哥的微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在柬埔寨暹粒市驻场演出,成为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东盟的一次成功尝试。基于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中越双方的文化企业签署了在越南的岘港、下龙湾、河内、会安和富国岛5地开展实景演出合作的协议。2018年3月,《越南往事》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越南会安上演,这也是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第一部向海外输出的实景演出作品。《海上新丝路》《江边的孩子》《光阴的故事》《再见,再也不见》等多部由中国广西和东盟各国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先后上演和播出。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三)夯实新时代双方战略合作互信新基础
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为平台,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领域的行政官员、专家学者、艺术家和企业家共同分享经验措施、展示发展成果和探讨合作模式。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代表在文化艺术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换看法,并逐步达成艺术合作发展的共识。例如,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缔结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艺术高校间的来往,交流形式更加多元化,来广西求学的东盟各国艺术类学生逐年增多。论坛举办以来,双方先后签署了《南宁宣言》《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諒解备忘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东亚图书馆南宁倡议》等文件,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双方出版了《中国—东盟传统艺术精粹》《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中国—东盟主要国际性艺术节名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十年回顾纪念画册》《创意点亮生活——中国—东盟文化创意产品集锦》《“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优秀论文集(2020)》等,凸显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从心灵契合到共识达成、从合作规划签署到项目落成、从行动实施到成果涌现的过程,夯实了双方战略合作互信的坚实民意基础。
三、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发展环境不平衡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区域内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开展交流合作的重点和领域有所不同,文化交流意愿也存在差异2。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国家通常对经济交流合作更为迫切,通常将优先发展双边经济合作放在首位;而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在加强经济合作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此外,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仍较多地停留在交流互访、高等教育、教育培训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方式有待加强
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传播的实践中,仍存在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创新性利用不够,双方文化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后劲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这些因素制约着双方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此外,由于缺乏“一国一策”的精准对接规划,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交流合作中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不够,双向文化交流产品和活动品牌的科技含量不高,现代新兴文化业态、新媒体交流合作所占的比例不高,难以满足中国民众对东盟国家多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
(三)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外文化交流,急需既精通东盟各国语言,又谙熟法律、文化专业知识等多领域的复合型、高层次文化交流人才队伍。随着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现有文化传播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人员数量难以适应双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应在着力培养对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高端人才、提高对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建立一支强大的文化交流合作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
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是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文化交流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广西应发挥面向东盟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多边和双边机制,科学谋划,推进项目,强化合作。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交流为突破口,发挥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广西方案,作出广西贡献。认真研究真正能促进民心相通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夯实中国与东盟各国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1。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为立足点,突出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努力培育并形成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集群。探索建立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协调机制,统筹加强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战略研究,制定对东盟国家的文化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对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信息库,设立对东盟国家文化交流重大项目专业咨询委员会,加强对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队伍和文化交流合作阵地建设等。
(二)加快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文化交流合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更是文化互联互通建设的优先领域。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文化基础设施,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国际通信大通道。以中国—东盟信息港“网络媒体落地和拓展东盟业务”建设为契机,以媒体为载体实现信息共享与文化融合,为跨地区、跨语言、跨文化的海内外用户提供国际化资讯和营销服务。把“文化+”“+文化”模式导入中国—东盟文化产品交易建设平台,开拓区域内文化传播相关的产业合作,进一步探索中国与东盟经济与文化更好衔接的“蓝海”2。
(三)提升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现有平台的专业化水平
平台载体是实现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利用和有效整合区域内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交流合作现有平台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功能作用,把广西建设成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文化交流信息中心和文化创意设计中心,着力推进与东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进一步整合广西现有数字出版资源,探索与东盟国家知名数字出版企业的强强联合。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带动沿线文化产业的集聚。推动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广西驻海外文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等人文合作项目建设。通过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设文化馆和国际旅游节庆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双方文化往来。以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为契机,挖掘区域内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资源禀赋,共同开发建设中国(广西)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国际旅游合作圈,搭建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的载体平台1。
(四)做强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推广传播品牌
品牌项目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企业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面向东盟的文化传播交流合作,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推进本土文化传播品牌发展,拓展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和领域。例如,充分利用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机遇,全力创造岩画文化品牌;持续开展“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设立中国—东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译制传播中心,把中国优秀的广播影视节目、音像资料、图书报刊等译制成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销售或提供给东南亚国家媒体机构及有关组织使用。同时,译制并引进东南亚国家优秀的广播、电影、电視作品及出版物等,促进双向良性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共同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国—东盟戏剧周、中国—东盟书法美术展等品牌活动,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组织的重大文化活动,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交往的丰硕果实,诠释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共汇大美”的和谐理念。
(五)加大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注重构建面向东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以外向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传播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翻译人才、国际法律人才的培训为重点,加大培养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为引领,推动更多学生到东盟国家交流,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语言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人才的联合培养,推动中国与东盟校际教育资源共享,为区域内国家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举办人才培训研讨班和专业院校对口交流合作互派学生等措施,积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六)深化与东盟各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优化升级与创新发展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新形势下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深化双方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加强双方文化产业领域政策法规的交流。推动双方进一步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借鉴成功经验,促进区域内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体育教育、民族民间艺术、创意设计、游戏动漫、数字出版、乡村文化、影视传媒等产业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其次,搭建文化产业技术和文化服务交流对接平台。通过设立相关产业应用服务平台,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企业在项目研发、融资、营销等方面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文化交流合作。最后,加强区域内文化品牌推广活动。在促进政府间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深入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拓展双方文化交流合作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空间。积极支持双方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民间团体、各界人士联合举办有影响的大型文化创意活动、文化产业活动和文化社会活动,吸引更多民众和企业参与,促进双方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宾阳,郭凯倩. 携手走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N].中国文化报,2021-08-11(4).
1罗圣荣.构建中国—东盟政治互信:历史经验与提升路径[J].当代世界,2022(4):15-20.
2庄严.“一带一路”倡议与广西面向东盟开展全方位人文交流的路径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0(2):21-25.
1陆军谋,庄严.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传播,2018(3):32-38.
2陆军谋,庄严.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传播,2018(3):32-38.
1陆军谋,庄严.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传播,2018(3):32-38.
2邢会,贾胤婕,陈园园.开放式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了吗——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24):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