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
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任务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事情,任务意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也是任务执行能力发展的基础。大班幼儿虽然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意识,但意识水平还比较弱,不足以支撑整个阶段的知识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幼小衔接视野背景之下,顺应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提高幼儿理解、接受、执行任务的能力,让幼儿独立完成任务,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对于幼儿进入小学后实现双向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界定和特征
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是指幼儿对完成任务的认识和能力,即能听懂任务,理解任务的内容,独立完成任务。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耐心、执行力等方面。《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关于任务意识的具体表现是: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能向家长清晰地转述并主动去做;能自觉、独立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即一方面强化任务意识培养,另一方面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大班幼儿通常是5~6岁的儿童,他们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求知欲望强。大班幼儿对周边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仅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怎样来的?”“什么做的?”开始对天然景象的起源和机械活动的道理等产生好奇,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2.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思维仍是具体的,但明显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决策和表达意见。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
4.大班幼儿在经验和技能方面已经有所积累,开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学会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5.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这一阶段的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6.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幼儿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二、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现状分析
笔者分别从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金翔幼儿园家长和教师两方面对幼儿的任务意识进行了现状调查,向大班120名幼儿家庭发放了12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大班组9名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现状分析如下:
(一)任务意識培养的认知情况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任务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占比为100%,家长占比也为100%,其中93.55%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91.94%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有利于孩子入小学后做事有坚持性。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都充分认识到了任务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二)任务的布置情况分析
在对幼儿进行任务布置情况调查时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是偶尔给孩子布置任务,此项占比达到63%;老师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时往往是有目的地选择幼儿,占比为54.55%;或者是选择能力较强的幼儿,占比为36.36%。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任务多为自我服务类,如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占比达到91.13%。由此可见在任务布置上家长和老师都是没有计划的,没做到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及执行任务的能力。
(三)幼儿完成任务情况分析
1.在园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在对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81.82%的幼儿对任务内容的理解是大概知道自己如何完成任务,只有18.18%的幼儿明确自己承担怎样的任务,54.55%的幼儿在成人的提醒下才能清晰明确任务的概念和内容,60.18%的幼儿需要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完成任务,27.64%的幼儿可以主动完成任务,12.18%的幼儿是没有完成任务的。由此可见,幼儿还不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有较强的依赖性,幼儿任务意识及执行任务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
2.在家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对家长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73.39%的孩子回家后会偶尔向家长口述老师交代的任务;50%的孩子只能提及任务,但是具体说不清楚,只有3.23%的孩子能清楚完整地表达任务的内容和要求;有49.1%的孩子能告诉父母老师布置的任务,愿意和父母一起完成任务,有8%的孩子回家后什么都没说,因此没有完成任务;66.94%的孩子在成人帮助提醒下,才能进行初步的计划;70.97%的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偶尔会有拖拖拉拉的现象,8.87%的孩子在完成任务时,会拖拖拉拉,毫无时间概念。77.42%的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都是向家长求助,只有22%的孩子会自己想办法;46.77%的孩子偶尔会主动要求承担任务;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更集中在自我服务类(如穿脱衣物、整理玩具等),占比达91.13%;60.48%的孩子在家人的提醒下,能自己整理物品并物归原处;孩子的玩具或用品通常由家长整理占比达17.74%,孩子整理占比为15.32%,家长和孩子一起整理占比为66.94%;当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阻碍时,70%的家长偶尔会包办代替,14.3%的家长经常会包办代替。由此可见,孩子的主动性比较弱,任务意识不强,规则意识不足,没有时间规划,需要加强任务意识培养,强化时间规划,杜绝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
(四)任务意识培养方式情况分析
在任务意识培养方面,72.73%的老师为幼儿提供的活动都是值日生,18.18%的老师会布置口头小任务,9.09%的老师布置整理材料类的任务。在开展任务完成情况调查时发现,60.18%的幼儿要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完成任务,在游戏结束后,班级幼儿整理材料的情况是60.12%的幼儿听到指令还沉浸在游戏中动作缓慢,18.64%的幼儿敷衍了事,10.82%的幼儿不整理。而在家,家长任务意识培养主要集中于让孩子自己穿脱衣物、整理玩具等自我服务类任务,占比为91.13%。由以上可知,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意识培养形式都比较单一,活动较少,缺乏计划性与时间规划。
三、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基于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大班幼儿的主动性比较弱,任务意识不强,规则意识不足,没有时间规划。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意识培养形式都比较单一,活动较少,缺乏计划性与规划性。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年龄尚小,自制力较弱,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包办代替太多,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具体分析如下:
1.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幼儿对工作任务的兴趣和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了任务的完成。
2.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在完成任务时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3.缺乏任务完成的规划和执行能力:大班幼儿普遍缺乏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规划和分析能力,容易产生过度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情况。
4.态度不稳定:一些大班幼儿对于任务的态度不稳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出现消极情绪和情绪波动,影响任务的完成。
5.缺乏锻炼的机会:一些家长或部分教师往往会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孩子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机会,孩子的能力就没办法提高,自然也就完成不了任务。
四、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策略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在大班时期,教师和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让幼儿通过完成不同的小任务去增强身心发展水平,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全面、全方位的准备。
(一)制定计划,触发幼儿任务意识,增强幼儿主动性
在身心准备方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身心锻炼计划表,既可以选择一些幼儿喜欢的体育活动,又可以搭配一些促进身体不同部位发展的运动项目,将其设置为幼儿每日身心健康锻炼计划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按照身心健康锻炼计划表引导和督促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确保幼儿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神状态。同时,开通心灵之旅活动任务,通过“我要上小学了”“如果我是小学生”两大主题活动让幼儿初步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通过画一画,讲一讲自己最开心、最自豪的事情,帮助幼儿营造积极愉悦的心理环境。同时也可以画一画,讲一讲最近最担心的事情,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倾听、做好疏导。
大班幼儿通过一项项落实身心锻炼计划表的任務,不仅能够增强体质,塑造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而且在此过程中,也能发展幼儿的任务意识,让幼儿知道自己要一项项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好习惯以及积极主动去完成任务的意识。
(二)制定生活任务项目,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增强幼儿计划性
在生活准备方面,幼儿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以及必备的生活自理能力。参与劳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初步的责任感。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承担适当的劳动任务,进一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劳动计划,鼓励幼儿自主确定任务分工并有计划地完成。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周五大扫除”“小小值日生”等活动,从每一次的“大扫除”与“值日生”活动中强化完成任务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家中,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制定家务劳动计划,有计划地完成家务劳动。如摆放碗筷、餐后整理餐桌、洗碗、扫地、扔垃圾等,家长要以身作则,分工做好家务劳动并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方法。
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完成任务的时候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引导幼儿尊重身边的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帮助幼儿了解父母及老师、食堂厨师、幼儿园保安等工作的特点,讨论他们付出的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服务和便利,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深化幼儿任务意识,增强幼儿合作能力
在社会准备方面,应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可通过同伴影响,进一步深化幼儿的任务意识,让幼儿逐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为幼儿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环境,融入新的朋友圈子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大班幼儿设置任务内容,鼓励幼儿使用多种交往技能完成既定任务,提升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和不同年龄的伙伴(可以是小班、中班或者其他大班)、成人交往,主动去认识新伙伴,并学会分享与合作。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组织跨班级、跨年龄的游戏活动,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丰富幼儿交往经验。
教师作为幼儿环境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应积极为幼儿提供材料、创设条件,引导和支持幼儿合作开展活动,体验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和建议,当意见不一致时说明理由,学会协商解决问题,达成一致。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遇到冲突时,指导幼儿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不争抢、欺负同伴,构建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时,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各项活动的规则,在规则中完成任务,也有利于幼儿入学后积极遵守小学的班规、校规,赢得同伴、老师的接纳和认可,更加快速地融入新集体。
(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幼儿任务意识,巩固幼儿坚持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入学初期幼儿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学习准备方面,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做到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有助于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首先,要引导幼儿专注做事,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一定的专注力和坚持性锻炼的任务,通过趣味性、挑战性、合作性的活动或任务,锻炼和培养幼儿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事的韧性。可在大班下学期,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与入学准备相关的任务,如准备明天要带的玩具材料和学习用品、自己整理小书包等,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其次,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习制订计划并坚持完成。可鼓励幼儿用图画、符号、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订计划表或任务清单,家长指导和督促幼儿按时完成,如开展“阅读打卡”与“周末计划”活动,在“阅读打卡”活动中做到每晚坚持阅读,在“周末计划”活动中通过自己制定作息计划与周末安排,巩固任务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通过持续性的任务安排,鼓励、支持幼儿独立完成任务。让幼儿在完成任务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生活独立性将逐渐提高,良好的学习品质也会逐渐养成。
(五)家园协同共育,落实任务意识,强化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在幼小衔接视野之下交流沟通,积极引导教育幼儿完成各项任务计划,共同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形成教育合力。近年来,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年轻人工作繁忙,许多孩子都是交由家里的老人管理照顾,由此衍生出许多家庭教育问题。如过分溺爱导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者过分放任幼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需要家长主动与教师增进联系,积极沟通,树立好一致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通过给幼儿设置任务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任务意识,培养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促使幼儿积极融入新的环境。教师也要在此过程中逐步将任务布置给幼儿,让家长及时关注,从旁协助,帮助大班幼儿逐步发展独立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升幼儿的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的能力,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总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向义务教育过渡的必经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协调配合和关注。在衔接过程中,要聚焦任务意识培养幼儿的动因探究、动力激发、动手实践、动态守望,强化幼儿的主动性、计划性、独立性、坚持性,促进幼儿任务意识的发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的能力,才能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