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的“物性知觉”与漆艺表现研究

2023-10-29 17:22孙洪焱鲁迅美术学院
天工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大漆漆艺本体

孙洪焱 鲁迅美术学院

由于历史原因和“漆”的特殊性,髹漆工艺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且模式化的大漆表现与制作规则,限制了一部分人对“漆”的认知,也阻挡了漆艺发展的步伐。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探索漆艺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路径,已经成为漆艺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将多种材料应用到漆艺创作中,也成为当代漆艺创作的必然要求。将大漆作为“物”的概念引入创作中,重拾“漆”作为“物”的知觉,从“物”的本质出发,回归本源,去挖掘漆艺的可能性。

一、“物”的知觉

漆艺创作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需要结合对材料的敏感度,发现材料的特质,选择适合的材料,恰当地利用材料的特质是漆艺创作的关键。创作者在具体创作时对材料“物”性的把握,取决于对材料独特“物”性的创造能力,只有将“物”、工艺与艺术家的构思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漆艺作品。

与材料相比,“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更能展现其完整的状态与本质。“物”的知觉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对“物”的本体性或者物质性的感知,是指对物质材料的特质性的感知,包括我们对材料的形状、肌理、色彩等的感知;另一层是“物”的语义性,也就是对“物”所呈现出的生命感与知觉状态的感知,包括材料表现出的象征性、时代性意义以及人们对某种材料所产生的情感体悟。研究“物”的本体性与语义性,并将这种感知、体悟融入创作中,顺“物”而为,顺“势”而做,对现代漆艺创作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漆”的知觉

据考证,大漆被发现和应用至今已有8 000 多年。“漆”是漆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漆的物质性决定了漆艺制作的工艺规则和形态,决定了其物质性展现出的品格,也决定了它的人文意义。从天然大漆的漆性被发现、应用再到漆观念的表达,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对“漆”的“知”与“觉”。

(二)“漆”本体性的表现

“生漆净如油,宝光照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入木三分厚,光泽永长留”“滴漆入土,千年不坏”,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天然大漆具备经磨、耐热、隔水、抗腐、防酸、富有光泽等特性。“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这句话说明大漆既可涂之成器,又可绘之作饰。漆液具有很强的黏合性,可以用作器物的黏合剂。漆膜坚固,涂抹在木器或者陶器表面,就形成了一个致密防水、坚硬耐磨的保护层,从而延长了器物的使用寿命。从现今杭州市萧山区湘湖跨湖桥遗址的一处墓葬中挖掘出的漆弓距今已8 000多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而其黏着性又孕育出其他髹饰工艺,如填嵌,嵌螺钿、嵌牙、嵌骨、嵌金银丝、嵌玉、百宝嵌和斑洒金等。可入漆的颜料丰富多样,使大漆制品色彩斑斓,体现了大漆可塑又包容的特性。大漆髹饰一直是以华丽缤纷、雍容精致的面貌存在的,这些都是古人对大漆物体性使用的感知与体现。

(三)“漆”语义性的表达

“漆”的物体性只是漆艺表现、创作的基础,漆艺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仅始于其物质的特殊性,也来源于人们对漆的感知。温润、大气、高贵、庄重、色泽醇厚、光滑如丝、温润如玉、华丽缤纷、雍容精致都是人们对大漆制品的形容。天然大漆经过干燥、研磨、推光,表面会散发出特有的含蓄柔和的光泽,触之有细腻温润感,给人留下了一种仿佛静止的动态美感。

大漆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黄成在《髹饰录》中阐释到“髹之春暖夏热,其色红亮,秋凉,其色殷红,冬寒,乃不可”,描述了同一种朱漆在季节变换间,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色彩性格。大漆的独特生命力正是人们对生命的体会,也是东方独有的特质。

在漆艺创作过程中,要用大漆自身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观念,以此传递出漆艺家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内在情感,同时也拓展了漆语言的表达空间。通过对“漆”的探讨性创作,无论是从对“漆”物质性的直觉维度的实践,还是对“漆”语义性的理性维度的思考,都是回归“漆”的本物特性。启发创作者打破“已知”漆艺的表现形式、髹漆工艺的限制以及对大漆平、光、亮效果的刻板印象,引导创作者摒弃对漆的死板应用,基于传统漆艺,回归“漆”的本源,重新发现“漆”的更多可能性。通过对“漆”的实验性创作,抑或对漆的本体特性的思考,重新思考“漆”的概念,拓展自己的认知,并对新材料应用的意义和必然性做出自己的回答。

二、探究漆艺材料的无限可能性

(一)对材料本体性的挖掘

漆器、漆艺伴随着不同材料、工艺的发明与应用而发生演变。麻布的应用促进了“夹纻胎”的诞生;金属的制造与锻造工艺丰富了髹漆工艺,出现了金银平脱、填嵌、戗金等髹饰工艺;而桐油的产生使雕漆、斑洒金成为可能;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使大漆制作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效果。髹漆工艺是伴随着古代材料与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发展进步的。可以说,中国材料与工艺的发展史也是髹漆工艺的发展史。大漆艺术是真正的材料艺术。

在先辈的不断革新与探索下,使得漆艺材料与制作工艺更具多样性。大漆的包容性使不同材质的特性和美感得以展现。从材料本体性即材料作为“物”的语言表现着手,材料的融入为漆艺提供了丰富的表现语言。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材料的多“物”态性使漆艺的表现形态和制作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是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信息,使漆艺表达具有丰富性。将不同材料的本体语言引入漆艺创作中,为创作者提供了灵感,也增加了漆艺的可能性。

不同物质属性使材料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性。如材料有坚硬或柔韧、平直或曲隆、平静或跳动、影射或吸光、艳丽或素淡、大或小、长或短等不同的质感、肌理、色彩和状态。对于材料的表现语言,一般需要我们发现、实验、了解材料后,才能掌握其内在规律。材料运用得当,材料的用量、受力,质感的表达、加工和制作工艺,以及适应性等都是将材料、工艺与大漆相结合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不同材料本质“物”性的差异影响着漆艺作品的造型效果。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创作者将多种材料引入制作中,有助于创作者从材料的本体性入手,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实验,重新认识和了解材料,发现材料中有意义和有趣味的形式,如肌理、色彩、体态等,尝试将材料潜在的视觉表现力、艺术感染力和工艺的多样性表现与大漆相结合,进行创新性实验创作。分析材料“本体”艺术的呈现规律、表现方法,体会顺“物”而为的动态性创作思维;挖掘材料媒介与大漆材料的本性,探索不同材料与髹漆工艺相融合的可能性,增强漆艺表现的多样化和艺术表现力。而如何将材料的“本体”性价值体现出来,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二)对材料语义性的探究

材料的本体性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包含了人类对社会、文化、历史、情感等共识性的信息,它代表了人类的历史记忆、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等。这种信息所引发的想象共鸣,是人类通过知觉赋予材料一种特殊寓意的“符号”,我们可以称之为材料的“语义性”。

在漆艺创作中将材料的这种“符号”表现出来的语义和精神内涵艺术形象化,把它变成作品的观念内核,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把意识、思想观念替换成可感知的东西,这是人类精神层的“由内而外”的一种活动。

在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探索和挖掘材料内藏的语义,引发创作者对材料中隐含的语义的共鸣。通过感知、回味与思考体会材料中的语言要素,并将语言要素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观念相融合。利用材料语言增加漆艺创作的构思,通过思维的融入和材料视觉的呈现,传递出远超其原有的性质,通过“语意”化的阐释增强漆艺观念表现的深度,使其意义得以升华。

(三)“本体”——“载体”,顺“物”而为,顺“势”而做

创作者在创作状态下追寻着自己的漆艺作品表现材料,如何表达大漆的表现效果,如何对原有的大漆材料进行重新解构,如何对新材料兼容并蓄,成为材料在漆艺表现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人们对材料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创作要做到“知材”,首先了解材料的外在形态,然后深入了解材料的内在特质,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尊重创作材料,即尊重材料的本体“物”性,探索材料的应用方法,顺应材料特性并加以灵活运用。然后,从材料与大漆的结合出发,找到适合的表达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在创作中“知物”,在制作中“顺物”,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材料。选择材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材料的应用,通过发现、挖掘材料的不同性质及其潜在的表现力,顺其而为。在制作中探索不同材料的本体“物”性,并从中发掘大漆的多种可能性,拓展习惯性认知,突破对“已知”大漆材料的限制。

材料对艺术表现的内容和主题都至关重要。材料不只是物质的,更具有精神价值。从材料“物”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材料本体特质的深入了解和潜力的挖掘,可以激发我们对材料“物”性的理解,找到其中富有启示的观念,并将内心情感、思想观念与之相融合,把被掩盖在物质躯壳里的灵魂释放出来。这种源自材料自身并“由内而外”散发的美感与意义引起了观者的心理感受,使材料在由“物”到“意”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由材料“本体”到思想表达“载体”的转变。漆艺与“物”结缘,使“物”的原始属性、衍生含义及经创作者之手演化出的新意象更具有内在联系。

三、自由与法度

(一)“漆”的主体性

对于漆艺作品的创作,必须明确把握、掌控漆材料与髹漆工艺在作品中的比重,不能使漆失去主体性,还要明确材料的选择使用与主题观念表达的关系,明确选择使用材料的理由,避免出现“漆非所漆”的愚昧和“漆非所用”的问题,这些都是创作者在制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大漆不是髹饰层,不是造型的点缀,大漆与材料共同构成了漆艺作品,二者缺一不可。材质的独特性给艺术创作注入了永不疲倦的兴奋剂,也造就了漆艺独特的生命语言。源自大漆材料本身的特性是漆艺作品存在与发展的根源。

(二)漆艺创作的自由法度

将多种材料引入漆艺创作中,创作者容易被传统的大漆思想束缚,在制作方式上容易受到传统髹漆工艺的限制,或者选择避开大漆的制作工艺。在创作中,绝不能抛开传统漆艺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脉络,而是要重新思考漆艺的定义,从而对“以漆造型”的含义与形式给出自己的解答。只有基于“漆”本体进行思考,才能创作出不悖于“漆”本质的漆艺作品。漆艺的创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开放绝不能“迷失漆的自我”。

四、漆艺创作观念的变化

漆艺的融合必然会成为漆艺发展的主要方向,材料和工艺应用的多元化使创作者对传统漆艺创作体系产生新的思考,提出了时代性要求。新的社会需求和审美意识的转变需要对漆艺美学作出新的探讨与理解,这就要求漆艺创作者在各个环节都能适应各个领域的新生事物,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体系。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不同形式的实验性创作会不断出现。通过实验性创作对新材料、新工艺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体会不同材料的性质,利用材料的特质来表达思想,拓宽创作思路。用实验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创作者突破思维局限,改变固有的创作思维模式,从创作的本源出发,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获得创作灵感。通过实验培养和提升创作者的独立创作能力、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视觉可能性,给漆艺作品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能锻炼创作者发现、分析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作者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紧跟时代的变化,了解材料与工艺的更新与变化,拓展漆艺创作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本体”与“语义”的结合应回归到“物”的知觉上,从物质性的结构、形态表现到情感心灵上的表达,重要的是回到“物”的整体性上,回到“漆”的意义上。不是质感、不是形态、不是感受、不是观念,而是“漆”作为一个完整的“物”的存在价值与未来的意义,这才是漆艺多元化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大漆漆艺本体
重庆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蒲美合作品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奇妙的漆艺之旅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青年漆艺师夫妻的幸福生活:悠闲着坚持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大漆大人大品格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