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艺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
“人物”在电影作品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它是电影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塑造的好与坏甚至决定着一部影片的成与败。观影者在观赏影视作品时,作品中的人物起到了传递信息、推动剧情发展、奠定作品风格的重要作用。
在电影作品中,每个人物的任务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任务,就是充当导演的“传声器”。首先,这里的“传声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导演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向观众传递信息,导演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状态、台词、形体,甚至是氛围感的塑造来向观众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观点、观念。其次,部分观众认为电影拍摄完成就意味着作品创作的结束。其实不然,作品拍摄结束反而是一种新的开始,它需要被观众检验,接受观众的欣赏与评价[1]。观众鉴赏电影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审美再创造需要观众和电影艺术家进行交流,而通过作品中人物这一媒介,就能够实现导演和观众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电影作品中的人物不仅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能够促进电影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
以电影《红高粱》为例,影片以一段独白开始,观影者通过这段独白能够了解到这部影片是关于独白讲述者的奶奶“九儿”的故事。独白的讲述者属于剧中特定的人物,导演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通过人物旁白简短的叙述,向观众传递了旁白者的身份和影片的主要人物。独白结束画面由明到暗,镜头给到了剧中的主要人物“九儿”。这是呈现她出嫁之前的一场戏,导演通过人物身上的小细节与观众进行了情感上的交流,在化妆师给九儿化妆的时候,观众可以明显地看到九儿皱了一下眉头,人物面部的微表情能够使观影者产生两种感受:一种是化妆师手法粗糙,弄疼剧中的主人公;另一种是观众的延伸想法,即化妆的人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感受,进而联想到主人公在家中的地位可能较低,从而注入怜悯之情。而这种观众延伸的想法和注入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影视艺术家和观众的双向情感交流。所以说,作品中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媒介这一角色,通过这一媒介能够促成电影艺术家和观众的交流。
从电影的内容上来看,作品一般讲述的是一段故事或者一个事件,但无论是故事还是事件都离不开人,都需要通过特定的人物去表现故事情节。首先,电影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是立体的视觉艺术形象,而这种立体的视觉形象是通过剧中立体的人物形象所呈现出来的。立体的人物形象去演绎故事情节,剧中的故事情节也自然是生动立体的。其次,故事的发展过程也需要剧中的人物去推进,大部分影片都是通过人物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或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些矛盾冲突其实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由人物特定的性格、人物的成长环境、人物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电影《红高粱》中有一场非常经典的片段——颠轿,这场戏主要是展示闹轿的民间习俗,轿夫伴随着民俗音乐扛着新娘乘坐的花轿跳舞。这个片段中的主要人物除了新娘“九儿”还有颠轿的轿夫。花轿外面是载歌载舞充满调侃意味的轿夫,里面是心情复杂的九儿[2]20。内与外不同人物形象与状态的对比使“颠轿”这场民俗戏不仅展示了民俗文化,还表现出轿夫余占鳌虽然喜欢调侃但还有怜香惜玉的情感意识,九儿即使被颠得很难受但内心依然倔强不服输的人物性格特点,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在这场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场戏不难发现,人物能够使整个剧情更加立体地呈现给观众,有着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颠轿结束后送亲队伍在送亲的途中遭到劫匪劫轿,劫匪手持凶器威胁轿夫的同时,肩抗九儿走向高粱地。就在这个过程中九儿回头与轿夫余占鳌对视了一眼,两个人物通过眼神上的交流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余占鳌勇敢地站出来和劫匪对抗救下了九儿。这场戏中,余占鳌这个人物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经过短暂的内心挣扎,做出了救下九儿的这个外部行动,他的这一举动表面上推动了九儿继续上轿、完婚的情节发展,内在也为两人的感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其实,这两段戏中都有冲突对立的成分,这种冲突和对立追其根本是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使然。因此,可以说电影艺术中的人物创造了矛盾冲突,矛盾冲突又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和走向。
每部电影作品都有着自己的主题,电影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主要目的是透过故事表明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的表达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达形式,影视作品中主题思想的表达往往要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上文中笔者提到人物能够使剧情呈现更加立体化,在表达作品主题风格上人物也起到相同的作用。电影作品中的人物通过自身的行动不仅能够奠定作品的主题风格,还能使主题更加鲜明、立体地呈现给观众。这里人物自身的行动包括外部行动和内部行动。内部行动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驱使他产生的内心活动;外部行动指的是人物的外部肢体包括一些微表情做出的某些形态或者动作。一般情况下人物的内部行动控制着外部行动。单纯的某一个行动往往无法奠定作品的主题风格,这就需要作品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行动线都要符合人物设定、逻辑连贯、内外一致,在这个基础上人物才能够起到奠定作品主题风格的重要作用。
电影《红高粱》整部影片在神秘色彩下歌颂了人性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赞美生命。此处所说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赞美生命”指的不仅仅是活着或者活下去,而是面对命运的不公、生活的苦难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充满敬畏[3]。影片中九儿被父亲卖给了患有麻风病的酒坊主儿子单扁郎,她没有忤逆父亲,却在嫁到单家后对麻风病的丈夫做了一系列的反抗,包括在新婚之夜手持剪刀不准单扁郎靠近,怕染上麻风病不顾别人的眼光一个人拿着被褥到院子外睡觉,等等。人物的这些行动都在立体地奠定着作品的主题思想。随着剧情的发展,单扁郎去世后九儿不顾世俗的眼光,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独自扛起了经营酒坊的重担。九儿在酒坊窗户上贴了一个“福”字窗花,虽然贴窗花时人物没有语言表达,但是从贴窗花这一行为与人物眼中散发出的期寄无一不在彰显九儿对接下来的生活甚至是人生充满了热情和期望,这也充分地隐喻了作品的主题。从作品中单一人物的行动线来看,几乎人物的每一次行动都紧扣作品的主题,如果更深入地分析人物不难发现,外在行动紧扣主题是受人物内在行动(内心活动)的驱使。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无论是单一人物行动还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行动都起到了奠定作品主题风格甚至是立体化传递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
影视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是较为丰满立体且个性鲜明的,如果只从某个单一的角度对剧中人物进行分析往往会比较片面、认知不够清晰,从而导致观影者无法理解人物的言谈举止,对影视作品的鉴赏不够深入[4]。因此,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或鉴赏时,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用全面的眼光去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这样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鉴赏才能算得上深入、具体。
大部分电影作品在拍摄前,都会通过固定的剧本制订拍摄方案。根据剧本中文字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选定演员,并且主要演员在正式拍摄前,会聚集在一起围读剧本,这可以让演员之间彼此熟悉并且能够快速地了解剧情。同时,也是一种使演员快速了解人物,进入角色的一种方式。以上所提到的剧本是通过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文本内容。演员在拍摄前尚且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研读,站在影视作品鉴赏者的这个角度来看,对一部作品进行鉴赏时更需要去分析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有关于人物的内容,文字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是没有经过演员演绎,最贴近人物真实面貌的。同时,在人物文本鉴赏的过程中鉴赏者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文字内容在脑海中形成虚拟的人物形象,这会对后续银幕人物鉴赏提供一定的依托。
在对人物文本内容进行鉴赏时,主要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着手。文本作品中首先会描写人物的外在形象,这能够使读者快速在脑海中形成虚构的人物形象。在小说《红高粱》中,作者莫言是这样描写九儿的外表的:“奶奶那年身高一米六零,体重六十公斤,上穿碎花洋布褂子,下穿绿色缎裤,脚脖子上扎着深红色的绸带子……十六岁那年,奶奶已经出落得丰满秀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扭动,好似风中招飐的杨柳。”[2]38这段文本内容交代了人物的外貌与着装,鉴赏过程中鉴赏者的脑海中会塑造出九儿这个人物的基本外在形象,并且能够感受到九儿是一个外貌出众、身材窈窕的女子。文本内容交代清楚人物外在形象后,一般会运用两种方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内在形象。一是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来侧面表达人物的情绪,二是以人物内心独白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前者表达较为含蓄,赋予了鉴赏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后者则较为直白,直接交代出人物内在行动,对于鉴赏者来说更加通俗易懂。九儿出嫁坐在花轿中的情节,文本作品是这样描写的:“奶奶看着镯子上的蛇形花纹,心里纷乱如麻……奶奶浑身流汗,心跳如鼓,听着轿夫们均匀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喘息声,脑海里交替着出现卵石般的光滑寒冷和辣椒般的粗糙灼热。”[2]49通过这段文本内容能够感受到九儿对于这桩婚事不满意,并且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姑娘。作者结合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和性格,这种文本表现手法不仅更有说服力,而且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鉴赏者通过文本鉴赏能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成最基本的认知标准,在基本认知下,借助对文字的理解和想象的延伸也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为后续的银幕人物形象的呈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文本鉴赏的方式还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感受。
电影艺术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一部作品可能会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文本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查阅资料等手段对作品涉及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作品的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视听语言鉴赏则会事半功倍。因此,从鉴赏步骤来说,一般对影视作品鉴赏的顺序是文本鉴赏后再对大银幕所呈现出的视听语言进行鉴赏。
人物文本鉴赏一般从文字入手,属于对静态内容的鉴赏。人物视听语言鉴赏与之恰恰相反,它更多是对银幕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动态、人物语言进行鉴赏。首先,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属于视觉范畴。人物形象一般是由特定的演员所扮演,演员在演绎人物角色的过程中要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增强角色代入感,相信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只有这样演绎出的人物才能够更加真实。在鉴赏者的视域下,人物形象是最先映入眼帘的,会先入为主地映射在鉴赏者的脑海中,同时鉴赏者会将其与文本人物形象进行无意识的对比,更会与自己脑海中虚拟设定的人物形象对比。如果三者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则更容易进入角色,更容易达到与人物同悲同喜的境界。其次,人物动态一般指的是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动态人物形象,这包括人物肢体语言、人物面部表情、人物行动线,等等。作品中人物的外部动态呈现是由内心折射出来的,并且人物的每一次行动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或者是映射某些问题的。如电影《红高粱》中九儿接管酒坊,余占鳌来到酒坊后开始给酒坊出甑,烧酒坊最苦最累的活就是出甄。余占鳌给酒厂出甑这一行动是为了表明对九儿的决心。其实不仅仅是上述例子中人物行动能够侧面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和目的,其他电影作品亦是如此。在鉴赏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动态时要分别从人物内心和行动目的这两点考虑。最后,人物语言是电影鉴赏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最直白地向鉴赏者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属于视听语言中的听觉[5]。从演员的角度来看,人物语言也可以称之为台词。台词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物与鉴赏者交流的工具。不同人物使用语言工具的方式也不同,如影视剧作中的人物有时候需要使用特定的方言,有时候则需要为语言赋予不同的语气和情感。因此,在视听语言鉴赏的过程中要根据人物的语言来接收信息,判断人物情感。
在对电影人物鉴赏的过程中,视听鉴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呈现离不开银幕也离不开声音的传递。因此,鉴赏作品时要将人物在视觉上传递的内容和听觉上传递的内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物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更深层次的了解。
无论从哪种角度进行分析,电影的表现都离不开人物,人物在电影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人物的理解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受众对整部影片的观感。对人物的鉴赏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应细致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同时,鉴赏人物要讲求方式方法,在不同视域下全方位地对人物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了解人物、看懂人物,增强与人物的共鸣,从而对电影作品产生不同的观感与独特的见解,完成从观影者到鉴赏者身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