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红艳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贵州省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在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2016 年贵州省被中央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1-3]。
2021 年,脱贫攻坚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必须为农业农村农民谋划一条条新道路。H 县是作为贵州省内的一个小县城,风景秀丽、气候宜居、森林覆盖率高,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为H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此外,H 县除了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以外,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夜郎文化同样为H 县旅游业的发展和提供了保障。因此,将生态旅游和H 县整体发展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加快H 县的乡村振兴进度。
生态旅游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该旅游方式主要有以下3 个特征。一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为主,人文特色为辅。即以自然资源为旅游中的重点对象,辅之一定的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实现旅游资源利用最大化,主要是欣赏自然风光、体验自然之美。二是该旅游方式要求较明确,不论是政府、企业、居民还是游客,其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利益相关者,还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在享有自然环境带来价值的同时还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三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存[4-6]。生态旅游文化是一种绿色旅游文化,其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健康产业,无论是对经济还是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为创造的环境似乎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无论是旅游还是居住,人们更愿意追求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因此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活逐渐变得热门。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指出,环境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关系[7-9]。
H 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地区,是该地区试验区的发祥地之一。H 县总面积约3 250 km2,辖区内有5 个街道、25 个乡镇、481 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为89.23 万人。辖区内有21 个少数民族,以苗族、彝族、白族为主,县内最高海拔为2 900.6 m,最低海拔为1 230 m。因被多座大山分割,境内地形复杂、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赫章古属夜郎腹地,因“夜郎与汉孰大”而赫赫有名,享有“神秘夜郎故里、大美贵州之巅”的美誉。
H 县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0.24%,绿树成荫、植被绵延。H 县属于暖温带温凉春干夏湿气候区,年均温10~13.6 ℃,最高气温33.6 ℃,气候适宜,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一个适合旅游、康养、休闲的好地方。主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溶洞、石林、天坑、温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很多人文民族特色,其中有彝族的铃铛舞、敬酒舞,苗族的芦笙舞和大迁徙舞等民族舞蹈。县内有小韭菜坪、大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和平山、水塘夜郎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贵州屋脊”韭菜坪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2001 年可乐遗址被中国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西里西韭菜坪成功创建为全国4A 级旅游景区,韭菜坪景点与天上石林景点均授牌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赫章被纳入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县,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称号,水塘林场被列为贵州省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24%,居全市第3 位,同时享有“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半夏之乡”“中国多星韭之乡”等美誉。
H 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全县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多样,主要有森林、草原、溶洞、石林、天坑、温泉等自然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极大的优势。但由于地区偏远及条件落后,县内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相关设施建设不健全,主要体现在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目前H 县的交通以高速公路为主,铁路、航空等更便捷和快速的运输方式都没有,严重阻碍了H 县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景区大多离县城较远,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除了选择乘坐大巴或者自驾到达景区以外,没有其他更为便捷和迅速的方式,景区内多为自然风光,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山高路长,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该地区生态旅游发展。
H 县作为贫困县之一,村民大多数受教育年限不长、缺乏专业技能、思想意识落后,当地的大多数农民观念根深蒂固,一直维持现状,不愿意接触新的产业和政府的一些新政策,部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未将现代机械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大多数年轻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为在外务工,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家中主要留下老年人和儿童,产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需要年轻人带头经营,老年人和儿童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有些年龄偏小的老年人会在景区做一些收入微薄的卫生工作。
另外,有些旅游村也有少许年轻人选择在家守着老人和小孩,并在景区周边做一些小生意盈利,以补贴家用,但是由于淡季时间较长,收入难以补贴家用,最后还会选择外出务工,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同时带来了许多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10-13]。
一是大众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未能认真分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保护缺失的问题。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随地扔垃圾、踩踏植物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当地居民为获取更大的利益,秉持经济效益高于生态效益的观念,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早年甚至存在乱砍滥伐、肆意开荒等情况。二是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整,执行力度不够。少许护林员未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疏忽看管,导致乱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不良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只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进行处罚,面对较小的环境破坏问题忽视或不作处理,就破坏环境的问题进行罚款处理,虽有一定的威慑,但却没有落到实处,实施以后缺乏监督,达不到预期效果。
每年旅游旺季大多在夏季的7—9 月,但大多数地区处于高温季节,而贵州省H 县由于海拔和植被丰富的原因,该季节天气都比较凉爽,且境内有着天然的温泉,可供人们休闲解乏,是夏天人们旅游地的更好选择。但在此之外的季节,在节假日或者周末还有来自附近城乡的游客,平常这些地方少有人去,不仅使得旅游资源被闲置,对周边居民的收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H 县内的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往往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给游客提供的大多是物质服务,完全不关注体验感,导致大多数顾客仅仅就是到此一游,没有复游的想法。而现在游客对旅游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视角享受上,他们更加注重有情绪价值的内容,因此生态旅游的一个重点就是为游客提供丰富情感体验的生态旅游文化,正如有些农家乐现在所倡导的游客亲自参与到劳动过程。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中、东部地区,经济落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直接、最深层次的原因。经济因素在任何方面、任何领域都是最根本的因素,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应用不成熟,导致县内经济无法支撑H 县公共资源经费的供给,物质资源缺乏难以为旅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
贵州省相较于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整体经济水平体现了整个地区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资金不足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对该地区宣传力度也不够,知名度的欠缺使游客难以了解到关于该地区的特色。
贵州省人才不足,人才外流严重且思想教育观念落后。贵州省一直是一个人口流出省份,大学生、农民工等都在向外发展,留在本地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外一个因素是受过教育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较低,而贫困人口较多,因此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大多数人认为读书不能改变命运,在他们看来读书在不仅浪费钱还浪费时间,与其读书,不如尽早出门打工赚钱补贴家用。H 县内许多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年轻人除了逢年过节会回来,大多数时间村里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可能会有少许的留守妇女,他们在家的原因也只是孩子较小或家中老人无人照看,这些留守妇女在家一般没有经济收入,一家人的收入仅仅依靠外出务工的丈夫。
H 县地处于云贵高原,县内多山地和喀斯特地形,山高地陡,开发难度较大,不利于铁路和机场的修建,交通发展缓慢,县内主要的交通方式为公路,公路相较于铁路、飞机等交通方式,其缺点非常明显,表现为行车距离远、时间长,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交通与地形的原因对于外来人才的吸引大打折扣。虽然现在实现了村村通,但铁路设施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国家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政策,在政策、交通等各个方面侧重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而言处于西部的贵州省作为第3 批发展的省份,发展较为缓慢。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H 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贵州屋脊韭菜坪、水塘国家森林公园、古达天坑、可乐遗址等,但这些地方大多距离县城较远,甚至乘车路程有的需要1~2 h,这让许多外地游客望而却步,因此各乡镇景区的游客多为周边地区的居民,但许多本地居民因长期生活在周边,对本地区的文化和其他具有体验价值的产品有一定了解,他们自身并不会花费多余的钱去体验景区服务和购买产品,因此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由于地区边远,通信未得到改善,有些地区的网络状况停留在3G 网络,对于游客出门在外办公上网有一定影响。所以要想吸引外来游客,改善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刻不容缓。
对于从事农业生产及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政府应当适当安排一些农业知识丰富的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改变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让当地农民利用现代机械化生产提升产量,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虽然第一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但其经济效益远不足以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媲美,且由于气候原因,贵州省内的农作物多为1 年1 产,仅依靠农业发展经济,带动乡村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周边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农民来说,借助旅游带来收益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所以要改变当地人的观念,积极发展旅游等相关的新兴产业[14]。
生态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和根本。提升旅游开发者和大众的环保意识,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绿色与发展并重才是长久的发展之路。
另外,加大对环境保护的保护力度,有效监督检查违规经营、违法开发等不良行为,对行为严重者依法进行处罚,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处理。完善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明确对资源利用、违规处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对部分开发者“钻漏洞”的现象严惩不贷。限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石漠化以缓解因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对经济的持续性推动作用。
旅游业要以满足顾客的精神追求为关键,视角上的欣赏能为顾客带来基础的满足,而体验式的满足才能深度吸引游客甚至会引来回头客,单单仅是欣赏,游客很少会再来,因此旅游业应做好完善的市场调查,根据游客的需求因地制宜地丰富乡村生态旅游的活动内容、丰富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服务作为吸引顾客的一种方式,其作用一直没有改变,“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做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要想留住更多的游客,提高服务质量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因为季节原因,自然资源的存在时间有限,要想延长旅游旺季,就必须发展其他特色产业,以此确保在其他时间内旅游景点有充足的客流量。H县内有丰富的水果产业和自然风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季旅游资源,争取每个季节都有吸引顾客的特色产品和景点。农村生态旅游从业者应设身处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提高自身服务理念,坚持“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满足客户的物质精神需要,以此为基础依托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积极回应游客需求,才能在众多生态旅游地中招揽更多的游客。
H 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要想通过生态旅游发展改变自身现状,必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大力宣传和打造民族特色以吸引外来游客,扩展生态旅游体验项目,增加客户的体验感,增加游客的回头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秉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生态战略行动,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农民富起来、强起来,打造建设美丽的乡村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