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人力资本回流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2023-10-29 13:09□袁
山西农经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发展

□袁 静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建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力资源困境,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新时代推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出要“将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强调“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1],“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明确指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人才工作目标[2]。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二元化结构差异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居民长期扎根乡村的信心和热情。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至城镇,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导致乡村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乡村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人力资本向乡村流动和配置,弥补乡村振兴的巨大人力缺口。

1 乡村振兴视域下人力资本回流的运行机理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工程,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 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力资本作为特殊的资源禀赋,在产业振兴、生态优化、乡村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回流服务乡村振兴,能破解影响乡村发展的人才供需瓶颈,弥合农村人力资本缺口,盘活各类人才资源,打破传统乡村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开创现代化农村建设新局面。

1.1 人才回流激发产业振兴新动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处于城乡高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明显,劳动力市场俨然发生变化,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乡村需要更多的人才建设和服务。大力倡导人力资本反哺乡村,是以人才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探索。人才作为最活跃的因素,能将先进的理念注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赋予传统乡村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扩宽乡村产业功能边界,发展乡村建设的新业态。返乡人才可以挖掘乡村资源,实现再创业,利用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能和服务收益,利用农业科技的动力发展主导产业,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辐射带动农村地区的多维度发展,延伸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产业全链条,实现乡村经济质的飞跃。

1.2 人才回流加快宜居乡村新建设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的迫切需要。人才回流乡村会整合原村民和“新村民”两大主力的资源优势,用新思维和新策略引导和加强乡村环境建设,重塑传统乡村环境治理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使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逐渐向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创造出人人宜居、人人热爱的和美乡村。

人力资本回流乡村会补充乡村生态建设科技人才库,壮大生态环保人才队伍,用专业化的设备和知识指导乡村农业和环境治理,宣传科学的人居环境治理知识,推动乡村居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养成文明行为,加快促进乡村整体风貌改善。

1.3 人才回流创新乡村治理新路径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加快对乡村治理人才的培育,为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3]。

我国乡村治理人才培育渠道单一、培训对象有限,是制约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障碍。为此,乡村建设必须打破人才回流的掣肘,多元化吸引各界优秀人才返乡,壮大乡村建设的主力军队伍,用新时代青年人的思维替代老旧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精力旺盛、创造力强的人才在重要的岗位上挑起责任大梁,塑造新时代乡村治理新风貌。

1.4 人才回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2020 年4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将城乡融合发展放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去,重塑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方向[4],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乡村振兴需要城市要素和资源流通,缩小差距。城乡融合需要乡村振兴支持,通过乡村全面振兴,搭建城市和乡村间的平台。

我国一直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农村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就业局势艰难,大量人才外流,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基于此,促使乡村人力资本回流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人才拥有知识技能、资金人脉等优势,可以帮助乡村“输血”“造血”,优化乡村资源分配。例如,荆竹村求贤纳士,广开商路,以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光吸引各类人群回流,发挥青年群体的“头雁效应”,释放“群雁活力”,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以优质的人力资本为乡村注入活力。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人力资本回流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乡村建设。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人力资本回流必须以服务乡村发展为根本。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本回流现状与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的要求严重不匹配,人力资本助推乡村振兴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育不足等方面,极大地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2.1 人才引不进

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石,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手段。没有符合需求的乡村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只能是空谈。现阶段,我国乡村人才引不进的原因众多。一方面,是乡村人才长时间背井离乡,对家乡的情感日渐淡薄,对农村落后的发展状况丧失信心和热情,对乡村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政府人才政策和资金补贴仍有待完善。各单位、各部门对于人才振兴乡村的重视度较低,财政资金不够充分,既缺少引进外来人才的具体措施和福利待遇,又缺乏对本土人才的优惠政策,甚至在实践层面无法深层次开展相关工作。

2.2 人才留不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可靠的就业前景是乡村留住人才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仍不均衡,相较于城市而言,在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资源、薪酬待遇等方面依然具有较大差距。尽管城市对于人才的推力明显,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资收入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无法激发人才回流的驱动力。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传统观念与现代经济发展发生激烈碰撞,大多数乡村青年无法改变固有的“扎根城市才算成功”的思想,主观认为在乡村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在复杂的情绪交织中选择继续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加大了人才回流的难度。

2.3 人才用不好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依靠一代代的人才接续和发扬这项事业。为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缺血”困境,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全方位向乡村加快人才输入,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专业科技人员等人才队伍源源不断,为弥补乡村人才短缺作出了贡献。但人才的引进并没有发挥其实际效力,基层老套的观念和陈腐的用人机制严重抑制了人才发挥的空间,重抢才和轻用才的矛盾日益凸显,使人才在乡村建设中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和施展,人才引进过程出现严重“断层”,背离了乡村振兴原有的初衷。这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忽视和浪费,也是乡村建设发展难以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原因。

2.4 人才育不足

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人才引进补充再生力量,也需要本土培育激活内在潜能,协同发展,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目前,我国乡村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问题较多。一方面,乡村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乡村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设专门的人才信息储备库,无法充分了解本土人才的性别、年龄、学历和技能,降低了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挖掘仍有欠缺。人才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善于挖掘乡村中极具实力和潜力的人才,提高乡村人才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真正的实干人才,同时要与职业院校加强合作,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人才培育之路,化被动输入为主动创造,强化乡村振兴的人力支撑。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人力资本回流的优化路径

3.1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人才回流

人才是乡村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明确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5]。

创新人才吸引机制是现阶段乡村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回流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乡村吸纳人才的方式日益多样化。荆竹村以“内育外引”的思路统筹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吸引世界各地技术人员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突破了物理层面的地域限制,构建数字村民新样板,培育乡村振兴潜在有生力量。各地政府和乡村应根据自身实际,灵活运用现有的资源破除人才引进壁垒,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积聚力,让人力资本有意愿、有途径地投身到乡村建设中。

3.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留人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广聚天下英才,还要将人才留住,转化为坚实的发展力量。人才留得住与政府的激励保障措施和乡村自身的发展前景紧密相关。基层政府不仅要做好制度制定工作,也要夯实资金基础,让回流乡村的人才安心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制度方面,要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城乡融会贯通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人事关系、住房安居和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资金方面,要设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奖励专项资金,用于激励人才和吸引人才返回乡村,解决他们在物质方面的忧虑[6]。除此之外,乡村要抓住各项机遇优化和重塑发展环境,挖掘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吸引力,让人才在乡村中感受到与城市发展相媲美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构筑留住人才的隐形寄托[7]。

3.3 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发挥人才潜能

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是实现乡村持续、长远发展的基础。人才作为稀缺资源,用好、用活是关键。挖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用好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将其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8-9]。用好用活人才,要完善用人机制,以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化贯穿其中,提高各岗位与人才的适配度,合理进行人员分配,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与岗位效能最大化。用好用活人才,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克服论资排辈、封闭循环、能上不能下等陈旧落后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用人风气,敢于给予人才试错和磨炼的机会,让人才在实践中扩宽发展空间、锤炼自身本领,激活人才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推动基层人才全面发展[10]。

3.4 盘活本土人才资源,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支持,仅依靠外来人力资本无法满足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要利用好乡村现有的人力资本,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培养,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提高乡村建设过程中各类主体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善于从产业发展、乡村发展等前沿阵地、田间地头挖掘可靠人才,发掘乡村中的能人巧匠和致富能手,构建优秀人才库,利用乡村本土人才的固有优势支持乡村建设。要在“育”上下工夫,加大与本地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定时选派有潜力的乡村人才学习系统知识,将理论融入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培养新时代知行合一的优秀乡村振兴人才[11]。

4 结束语

新发展阶段,各地区为促进乡村发展积极引进人才,促进人力资本回流,但是落实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呈现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育不足等发展困境,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想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破解乡村地区人才回流困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协调发展补齐短板,利用科技优势创新人才回流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和福利保障,夯实人才回流基础,畅通人才发展渠道,打破隐形壁垒,盘活本土人才资源,增强内生动力,让人才活水在乡村建设中充分涌流,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