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2023-10-29 01:59刘咏梅张红宇安庆贤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8期
关键词:管理科学中南大学双一流

刘咏梅,张红宇,安庆贤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研究背景

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1],标志着我国“双一流”首轮5年建设周期已完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瞄准国际一流水平,追求卓越,这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主要考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均与研究生教育高度相关,充分体现出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人才培养尤其是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主力军的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双一流”建设已进入第二个周期,一方面,国家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1]。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引发了全球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创新都提出了新的挑战[2],也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对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水平、培养一流人才、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征、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依托高水平研究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及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2],也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自产生以来就以解决中国管理实践问题为重要使命,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特征[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罗庚、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结合我国国情与独特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的普及、推广、研究与应用工作,形成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运筹学与系统工程为载体的独特价值,并对学科整体发展路线形成了某种规定性和示范性[2-4]。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成为管理学科与工程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展则推动了管理科学和工程学科研究与国际上管理科学研究的接轨,形成了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企业与社会中的管理问题的局面[5]。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文件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定为一级学科;随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及新型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均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重要的管理现象与管理问题亟待解决。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坚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企业深化改革的目标。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秉承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宗旨,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系统性思维及严谨的实证研究范式[3]。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企业、产业和社会组织正向数智化快速转型,进入以智能为核心的数智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多分布在交叉学科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一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交叉学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旨在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系统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和工程等方面管理问题的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2,6]。

作为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均是在一级学科下结合所在单位学科优势和特色,设立多个特色培养方向。从第四次学科评估参评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培养方向来看,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如供应链、物流与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等依然是各大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方向,而一些高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结合自身特色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设立了如数据科学、健康管理、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交通运输管理、商务智能、神经管理学等新型培养方向[7]。这些学科方向的设置体现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注重社会经济与管理工程应用领域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坚持国际视野,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8-10]。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以传统培养模式居多。组织机构上,多采用“校—院—系”的形式,一些跨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形式上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实质上是附属性质的研究机构;课程设置上,由于现行高校跨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课程设置较少且前沿性和综合性不足;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导师指导模式上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采用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方式的较少,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依赖于导师个人的水平和学科交叉背景;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意识薄弱,优秀的教学理念、科研资源及经验难以得到传承和延续,不利于师资团队的长远建设与发展;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尚存在不足。上述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能迎接数智经济时代挑战的创新型研究人才。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重大管理决策、企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研发领域。在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适应新时代所面临的新要求。为此,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坚持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响应国家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自1981年设立以来,秉承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参与组建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构建出两型社会等一系列绿色工程标准。学科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定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研究探索,引领研究生关注国家和民族需要,关注人民福祉,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支部建在学科上”,通过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创新党建模式,提升育人实效;通过突出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支部党员;通过建设“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激发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模式,打造研究、交流、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完善谈心谈话制度,深化朋辈互助作用;通过组织民主党派和群众教师座谈、研讨学习等,凝聚发展力量,团结党内外人士共谋学科发展。

特别是本学科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提升课程育人实效。通过切实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做好课堂主渠道,扎实推进学科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从理念层面、行动层面、应用层面等全方位规划教学体系;通过开发典型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案例,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加强学术研讨与学术讲座、推动研究生参加实习实践及交流合作,使教学、实践、科研等育人活动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促使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依托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推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改革

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自设立以来,始终以服务于国家、区域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研究方向。先后获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立项资助,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立项资助。基础科学中心搭建了跨校和跨院的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3人等一批跨学科高端人才。中心项目定位于打造“学术高地、人才高地、智库高地”,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构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与应用方法体系,实现资源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基础科学中心为依托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按照研究领域设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并建立起以研究中心负责制的研究生招生、培养、论文选题、预审和答辩评审的全过程研究生管理制度。每位研究生导师选择参与1~2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各研究中心均可跨院校聘请中心研究员。每位研究生隶属于一个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并定期参加各研究中心及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习交流和科研环境。

(三)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形成长效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升研究生国际化水平

国际一流学科往往拥有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措并举,以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首先,学院长期招聘国际知名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并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与海外知名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中南大学在读研究生赴国(境)外学习资助项目以及“高层次领军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计划项目派遣本土师生作为访问学者赴海外交流学习;再次,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引进海外师资,打造国际师资队伍,为本学科研究生开设国际师资班,制订专门的国际师资班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建立由海外师资与本土师资共同组成的特色教学科研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和培养研究生;最后,与海外及境外知名高校开展博士生、硕士生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通过多种举措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助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以提升。一方面,研究生参与到多个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当中;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得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并被国家、省部政府或企业所采用,成为国家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

(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拓宽研究生视野,促进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

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提升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切实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营造学术氛围。一是引导研究生申报校级和省级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其创新意识,启发其学术思想;二是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名师名家学术论坛、经管大讲堂邀请名师名家、国内外学者为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交流学术观点,并通过经管学术论坛以及学科的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创新前沿论坛、数字赋能的企业智慧运营系列讲座、研究中心论坛等,为本学科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三是积极举办经济与管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提高商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兴趣,分享学术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四是举办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服务学术活动的机会。2021年,本学科成功举办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年会(CNAIS 2021),以及CNAIS 2021博士生与青年学者论坛暨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为近千名与会者提供交流平台,有力推进了我国信息系统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更有力拓宽了本学科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浸润其科研涵养。

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并重的综合性高素质精英人才为导向,坚持开展开放式、探究式的学术素养提升活动,长期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意识,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结语

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形成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阐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在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数字经济时代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介绍了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实践经验,包括依托高水平研究平台,制定研究中心负责制的全过程研究生管理制度;多措并举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借鉴。

近年来,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培养创新型国际人才仍然需要不懈努力,研究生培养模式需逐步完善,为实现成为“国际一流学科”的愿景而不断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中南大学双一流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