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瑶,陈 俊,黄露芬,郑海音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上承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学科,下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医学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状态下组织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2]。“病理学”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及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 一种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探究问题组织学习内容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注重跨学科的内容整合[3]。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随后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和罗斯基勒大学等高校兴起,主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来组织学习内容[4]。由于PBL 强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引入真实病例,还要考虑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人文元素,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将PBL教学法应用到“病理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契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达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对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5]。
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从爱国教育、职业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病理学”课程内容研究为出发点,适当融入相关案例,遵循“案例设计与问题提出—分组分工查阅与整理资料—课堂汇报与讨论—总结反馈”的程序,让学生以案例为抓手,以小组为单位,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分析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医学问题,此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一章节的PBL 课程思政设计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形态特点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类型与表现,选取《上海马拉松现场突发心脏骤停,是这样救活的》这一案例,围绕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健康中国、科技兴国等思政元素,提出4个问题:(1)该马拉松选手突然倒地的可能原因?(2)该原因与哪种病理改变有关?涉及何种组织、何种器官?(3)遇到此种突发情况,我们应如何处理?(4)如何预防与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
教师提前一周将案例及问题发放给学生,每组8~10人组建成一个PBL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查阅文献、分析讨论、制作PPT、汇报演习等活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线上通过腾讯会议组织一次中期检查,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就这一阶段的实施过程形成讨论记录。
课堂上,各小组选派一名组员进行案例及讨论过程汇报,逐一陈述对4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对组内及组间产生的分歧进一步探讨,分析案例中蕴含的专业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本次案例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有:(1)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岗位胜任力,对医生而言,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等。在马拉松现场针对有运动员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时,现场的急救医生可以利用配备的球囊呼吸面罩、气管插管、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及时通过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体外电除颤等抢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争分夺秒地挽救患者生命。施救者需进行规范的培训,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有效开展急救,对患者倒地原因的快速判断、准确的急救处理,无一不考验医务人员的临床基本功,让学生体会到扎实的基本功是将来悬壶济世的立身之本。(2)科学精神。创新求真、批判思维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精神。在对马拉松突然倒地选手的急救措施中包括了心肺复苏,可以介绍心肺复苏指南中每分钟心脏按压次数不断修改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指南的制定虽然要参照专家意见,但最高等级的证据是客观的随机大规模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结果。对专家意见不要盲目相信,专家意见正确与否,需要后续的临床试验不断检验,而且必定有一些专家的建议会被证伪。(3)科技兴国。支架植入是严重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支架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支架已不断国产化,国产支架市场占有率超过70%,促使进口支架降低了价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高速发展的科技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老百姓都能用得起支架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让学生体会到国家的科技进步是人民生命健康得到保证的坚强后盾。(4)健康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几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因此,结合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代谢综合征等,向学生宣传:作为医务工作者,有义务通过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鼓励群众开展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做好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强调“治未病”。同时,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即从以医院为基地转向以社区、家庭为基地,做好健康宣教,鼓励群众进行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参加超越身体负荷的高强度运动,如马拉松,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后,由教师对案例的内容及讨论情况等进行点评,进而强调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注意点评学生在完成整个PBL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在一个社会化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本次课程内容在2018级临床专业的不同班级分别进行了传统教学和PBL教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听课认真程度、参与度与活跃度等,可以发现PBL教学法应用在“病理学”课堂上相较于传统教学课堂,可以明显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一章节教学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血管、分级标准,冠心病的原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性猝死的病理变化与并发症等。在知识目标基础上,融合马拉松选手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后的抢救实例,从职业素养、科学精神、科技兴国、健康中国等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本章节是按部就班地介绍冠心病的成因、类型、病理变化、并发症等,引入马拉松选手心脏骤停的案例则将冠心病的预防、治疗等“周边产品”一并融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体验更加充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填鸭式”教学的状态,主动思考少。PBL案例教学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PBL教学来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在实践教学中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具备适当的PBL案例是开展PBL课程思政的基础。传统教材编写以学科为基本逻辑,而PBL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特征要求打破学科逻辑,用问题式逻辑重构医学知识体系,同时需要有意识地把思政元素融入案例设计中。这对缺乏PBL案例编写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
现有的教师队伍都是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培训,对学生群体特征的理解并不十分到位,对医学教育中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和方法论也欠缺足够把握。许多专业课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医德、医风、医貌的培养。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进行PBL教学设计时,对如何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并不熟悉。同时,PBL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化为教学促进者,这对习惯于掌控教学秩序的专业教师来说也并非易事。
目前课程的考核评价依然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价值引领方面的考核相对较少,教师对如何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也比较茫然,导致师生双方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投入热情受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对策。
挖掘“病理学”课程思政素材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病理学”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思政素材可以源于医学人物、历史故事、时政新闻或病例介绍等。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1)讲好中国故事。结合病理学的历史发展,讲授中国传统医学对现代病理学的启蒙和影响,展示祖国医学历史的灿烂文明。结合我国病理学学科近些年的创新发展,突出中国病理人对世界病理学发展的贡献,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2)融入名师故事。在人生理想教育层面,通过讲述病理名师名家在平凡坚定中孕育成功的经历,让学生感悟名师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在国家需求教育层面,通过讲述病理学家在突发应急事件前义无反顾地行动,使学生感悟名师心系祖国的使命与担当。(3)挖掘时政元素。课程思政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更新,通过在导课中引入时政元素,增加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分析病理尸检在指导疾病诊疗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病理学学科的认识和对相应章节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分析热点医疗事件,增强学生的“爱伤”观念、行业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4)结合亲身经历。医学生思维活跃,对未来从医经历充满期待但又困惑和焦虑。结合教师的成长经历或所见所闻,在理论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思考,现身说法、循循善诱,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PBL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不仅涉及医学基础知识,还涉及临床实际处理,同时还要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思政元素。因此,积极推动医学基础教师、临床一线医生及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协作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和集体备课,打造PBL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动PBL课程思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能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以育德育人为本,评价方式应多元化[6]。我们探索了综合考核及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形成性评价三个部分。理论考核主要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随堂测验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考题中,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重视;实验考核除常规实验考试成绩、绘图作业成绩外,还应结合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落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加以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结合学生的出勤率及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根据病理学学科的特点,积极寻求本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交汇点,以PBL教学模式为载体,引入思政元素,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德与术并行发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目标与思想政治目标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