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机制+两体系”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2023-10-29 01:59马晓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硕士

马晓辉,裴 毅

(安徽科技学院 a.研究生处;b.人事处,安徽 凤阳 233100)

引言

安徽科技学院自2011年10月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建设单位以来,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紧密对接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联动机制,在立德树人、导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相关举措,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构建形成了“两机制、两体系”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并被教育部宣传推广。

一、培养目标

(一)缓解高层次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紧缺的现状

加强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地方农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农科优势,集中优质资源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对接并满足安徽农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农业企业全程参与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产业化优势,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实践研究、质量监控和学位授予等方面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构建企业全程参与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三)创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立足现代农业需求,创新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协同创新,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强化实践研究,构建“实践—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加强学科、创新平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培养过程具体举措

(一)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优惠政策,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研究生招生咨询会等,拓展二级学院、导师和研究生现场宣传等多渠道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报考,取得了明显成效,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立足现代农业需求,确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培养主线,在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探索性,强化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农业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我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入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支部专题学习研讨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思想教育。

(三)深化改革,切实做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1.企业参与制订并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农业企业调研,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邀请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制(修)订和优化。新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兼顾了农业硕士专业的共性和领域特点:注重对研究生职业需求、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研究,注重案例教学,明确考核目标;学位论文要求选题源于实践、用于生产、真题真做;学位授予与实践研究成果、职业资格衔接。

2.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较完善的导师遴选和管理机制。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完善导师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同时,注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作用,逐步形成双导师负责的“导师组”指导制度;鼓励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导师的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此机制下,我院两位导师被全国农业硕士教指委评选为农业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3.加强多方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我校制定了《安徽科技学院关于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若干意见》,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模式,强化学生实践、科研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共同打造创新型、复合型、职业化的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示范平台,实现“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以期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

4.强化内涵,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案例库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行“互换角色”“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和“现场研讨”等教学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要求专业公共课和领域主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我院先后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和安徽省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与教学案例推广中心,立项建设多门案例课程。

5.强化专业实践,注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专业实践鼓励采用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岗位锻炼、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由高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组织实施。校内外导师为研究生制订详细的实践研究计划,指导其开展专业实践,实践结束后需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考核合格方可取得相应学分。成立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规划,加快推进新时代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由全国农业教指委联合我校共同牵头、中国农业大学等21所涉农高校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联盟秘书处挂靠安徽科技学院,为我校研究生参与专业实践、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创新了农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农科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农科研究生在乡村振兴中做出更大贡献。注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优秀校友刘立明教授合作,依托江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质科研资源,近三年坚持举办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班,每期提升班连续举办10场学术报告,为期两个多月,将科研育人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6.多方联动,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我校对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考核与评价方式、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等均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将研究生课堂与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督导管理系统。对专业实践内容和目标做出明确要求,与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强化学位论文过程管理,量化考核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形式、内容、质量、成果考核与答辩等均做了具体规定。注重学位授予与实践研究成果的衔接,量化实践研究的成果要求,要求至少发表一篇三类以上的实践研究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一项,或获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中三分之一专家来自行业内,全程参与并指导我校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工作。

(四)加大投入,强化支撑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设立研究生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日常管理、学位授予和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实施研究生教育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二级学院设立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和专职秘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安徽科技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系列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研究生教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重视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图书资源和智慧校园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三、构建形成“两机制、两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安徽科技学院构建形成了“两机制、两体系”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有机结合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教育部宣传报道。

(一)注重“三个突出”,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发展机制

(1)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邀请行业内的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2)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3)突出实践应用、科技研发与推广、学术交流和职业发展能力,着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素养高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共建“四类基地”,构建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培养机制

(1)与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商讨招生就业。(2)与地方政府共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室,促进研究生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3)与地方行政村共建新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站,为其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作物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4)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科技小院,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三农”。

(三)设置“四大模块”,构建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的课程建设体系

(1)设置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专业性课程,并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进行授课内容的充实和调整。(2)设置以日常教学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设置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4)设置内容新、前瞻性强的创新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推行“五项举措”,构建以质量评价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1)以制度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质量监控,制定研究生学术规范管理规定等文件。(2)遴选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校外实践导师,并对校内专任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3)推行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学位论文全部安排外校同行和行业专家进行双盲评审,评审合格方可参加答辩。(4)实施导师管理和学位论文追溯问责制,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出现论文质量问题、学术道德失范的教师,视情况减少招生名额甚至取消招生资格。(5)引入校内第三方监督,将研究生课堂与实践教学监控全程纳入学校督导管理体系。

结语

安徽科技学院虽然在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构建形成了“两机制、两体系”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产教融合过程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践育人能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下一步,学校将与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积极探讨,采取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2]、进一步选优建强“双导师”队伍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完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措施,提高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