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化路径研究——以X大学研究生读书会为例

2023-10-29 00:44孙新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组织化读书会社会科学

孙新华

研究生培养

社会科学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化路径研究——以X大学研究生读书会为例

孙新华

经典阅读是制约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基于典型案例发现,个体化阅读不利于社会科学研究生系统而又深入地阅读经典原著,而组织化阅读在阅读动力的持续性、阅读内容的系统性和阅读过程的立体性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组织化阅读的良性运转依赖于阅读制度的组织化供给、阅读行动的组织化实践、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为了更好地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积极推动研究生的组织化阅读,具体可从组织方式、组织机制和外部保障三方面着手。

研究生培养;经典阅读;读书会;个体化阅读;组织化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经典阅读对于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经典原著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1]。每一个学科发展至今都积累了大量经典原著,它们在学科发展中具有奠基性、转折性和指引性的作用,既是对既有研究的创造性总结,又是后来者进一步创新的基础。因此,系统阅读经典原著是研究生增强知识储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手段[2-3]。相对于自然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更加依赖于系统的经典阅读[4]。但是,近年来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生对于经典阅读都不够重视,少数研究生即使阅读经典作品也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5],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生的经典阅读是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研究议题。关于如何促进研究生经典阅读,学术界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主要研究路径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经典阅读的技术路径,这类研究主要是从经典阅读的技术和策略层面探讨研究生经典阅读的促进方式[6-8]。

第二类是经典阅读的制度路径,这类研究主要从研究生培养的规则和制度层面探讨研究生经典阅读的保障机制[9-10]。

第三类是经典阅读的组织路径,这类研究主要从研究生的组织层面探讨研究生经典阅读的实现方式。整体来讲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只是散见于一些研究中[11-13]。

上述研究为社会科学研究生经典阅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着进一步拓展的空间。①既有研究大都是笼统地探讨研究生经典阅读的技术和制度,没有区分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方式及其效果。实际上,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生之所以无法深入进行经典阅读,并非是缺乏阅读技术和制度约束,而是个体化阅读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化模式及其实现机制。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也明确强调:“加快变革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②现有关于研究生经典阅读组织方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课程和师门两种方式,对于更具持续性和专门性的组织化方式及其实现机制还缺乏探讨。

鉴于此,本文以开放式研究生读书会为例探讨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化路径及其实现机制。下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证:①基于案例呈现组织化阅读的探索;②分析组织化阅读的组织优势;③探究组织化阅读的运行机制;④提出研究生经典阅读的优化建议。本文的经验材料来自于笔者主持研究生读书会过程中收集的一手资料。2018年以来,笔者在主持研究生读书会时一直在思考研究生经典阅读的组织化问题,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包括运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收集到的观察心得、访谈资料以及研究生撰写的读书报告、读书感想等资料。

二、组织化阅读的实践探索

2018年,笔者入职X大学并成为社会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导师。笔者与同事们讨论时发现,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经典原著,但是,系统而深入地阅读经典著作的研究生却很少,主要原因是研究生基本都是采取个体化方式进行经典阅读,即是否阅读、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过程等都由个人决定。这种阅读方式在赋予研究生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使其难以坚持下来。因为阅读经典过程中有很多困难,特别是在阅读初期困难更多,如果无法有效克服困难,研究生就很难进行深入而又系统的经典阅读。

为了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克服个体化阅读的问题,笔者与十位同事共同组建了跨师门的研究生读书会——“四为读书会”,名称取自张载的“横渠四句”。四为读书会每年面向全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招募,他们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不限专业,但要征得导师同意并按读书会要求阅读经典著作。除了2018级有12位成员外,2019—2022级每一级基本都有30位左右的成员。四为读书会主张社会科学研究生应该通过“饱和阅读”经典著作来完善知识结构和训练思维能力。“饱和阅读”是由贺雪峰教授提出的一种经典阅读方法,即研究生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体系化阅读大量经典著作,从而获得专业知识和一般能力;读书的关键不在于穷究具体知识,而要在掌握关键知识的基础上沉浸式阅读和思考作者提出的核心问题与分析逻辑。按照这种阅读办法,一个研究生每月可以阅读4—6本一般厚度的经典著作,两年可以阅读100本左右的经典著作[14]。为了让读书会成员真正做到饱和阅读,一方面,四为读书会要求所有成员除了上课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经典阅读之中,包括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如果读书会成员没有课程安排,一天的阅读时间有8—10小时;另一方面,四为读书会要求读书会成员主要选择一个学科进行系统化阅读,因为学科内部高度相关性,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都会不断提升。四为读书会的成员一般在入会初期每月可以阅读4—5本经典著作,之后可以达到5—8本经典著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组和研究生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四为读书会搭建了双层组织架构:第一层是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以下简称“导师组”),共有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读书会的基本原则、方针、制度都由导师组通过民主集中制讨论决定。为了便于管理,导师组推选笔者负责读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二层是年级读书会,因为研三年级研究生毕业任务较重,不参加读书会的活动,所以只有研一和研二两个年级的读书会。由于每个年级读书会成员较多,又分为四个读书小组,平时的阅读活动主要以读书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

在组织研究生经典阅读中,四为读书会的组织化程度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8—2019年的低度组织化阶段。这两年虽然成立了读书会,而且笔者与导师组的部分教师每个月都会与每个年级的读书会同学进行一次面对面地交流,但是读书会成员在平时基本都是在不同地方分散进行阅读,因此,相互之间并不了解,也缺乏交流,更无法相互督促。读书会成员的阅读数量和阅读效果虽然比个体化阅读有所改进,但是也不够理想。第二阶段是2019年以来的高度组织化阶段。读书会导师组发现低度组织化阅读的弊端后开始加强读书会的组织化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集中读书。每个读书小组的成员在课余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读书,地点由各读书小组自行商议(基本都选择学校图书馆的某个阅览室),如有成员无法到达,应该向小组请假。②读书论坛。除了每个月的师生见面交流外,每个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读书论坛,自行决定主讲人和评议人。③团建活动。每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集体运动、集体聚餐、集体出游等团建活动,导师组共同出资给各个小组提供一定团建经费。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读书会的组织化程度,也提升了阅读经典的效果。

通过以上组织化建设和探索,四为读书会使100多名研究生从个体化阅读走上了组织化阅读之路。几年来,每一级约有1/3同学可以完成一年的经典阅读,阅读经典原著40—60本;约有2/3同学可以完成两年经典阅读,阅读经典原著90—130本。

三、组织化阅读的组织优势

社会科学研究生的经典阅读本质上是研究生与经典原著碰撞的过程,只有研究生在阅读、思考、写作过程中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内在能力。但是,如果研究生的个体阅读无法获得有力的组织保障,很可能半途而废。不同于研究生在个体化阅读中的放任自流,组织化阅读强调在尊重研究生主体性的同时,为研究生经典阅读提供方向、方法、动力和外在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经典阅读的内在积极性。基于四为读书会的实践,笔者发现,较之于个体化阅读,组织化阅读在阅读动力、阅读内容、阅读过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组织优势。

1.阅读动力的持续性

在经典阅读上,不少社会科学研究生本身缺乏内在动力,即使有些研究生有较强的阅读动力,也会因为阅读中的各种困难和外在环境的干扰而难以持续。因此,个体化阅读中大部分研究生都只能浅尝辄止,只有少量研究生可以坚持下来。

组织化阅读更能保障研究生阅读经典的持续性。首先是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大家因为平时在一起读书,不仅可以相互监督和激励,而且有利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读书会成员内在的阅读积极性。而在读书论坛、团建活动甚至日常的交流中,同学们之间可以更及时地交流读书感想和阅读困惑,从而产生相互砥砺的效果。其次是年级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低年级同学在经典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年级研究生基本都遇到过而且比较好地解决了,而读书会等各种跨年级读书和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不同年级研究生进行私下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地发挥高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四为读书会自2020年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了高年级对低年级的结对帮扶机制。最后是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加油鼓劲。一方面,四为读书会每个月都会按年级进行一次师生见面交流会,首先由每位同学汇报自己的经典阅读情况和困惑,然后由导师组的教师进行点评和答疑解惑。师生见面会既是对同学们阅读情况的检查,也是对阅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的解决。它既能检查与动员,又能解惑与加油,发挥了双重作用。另一方面,笔者作为读书会的指导教师,每一年至少与读书会的每一位同学进行单独面谈,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每位同学化解经典阅读中的方向问题、方法问题和动力问题。正因如此,四为读书会的大部分同学都能保持强劲的阅读动力,并进行1—2年的经典阅读。

2.阅读内容的系统性

在个体化阅读中,社会科学研究生的阅读内容一般具有两个特点:①阅读著作不够经典。在各个学科发展中会形成大量经典著作,但是这些经典著作也有不同层次,研究生应该首选最基础、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进行阅读[15],而很多研究生为了能够轻松阅读,往往避开这些著作,选择比较简单的著作,阅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②阅读内容过于分散。因为缺乏指导,大部分研究生在书目选择上往往过于随意,导致阅读著作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碎片化的阅读会导致“知识碎片化、思维浅表化”[16],从而不利于更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

组织化阅读可以很好地避免以上问题。①读书会可以为成员系统化的经典阅读提供参考和建议。针对读书会成员在阅读内容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019年开始四为读书会制定了经典著作推荐书目。这个书目由导师组和高年级同学共同商议,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学科。每个学科的推荐著作有50—150部不等,都是该学科最经典、最基础或最关键、最前沿的作品。同时,导师组建议读书会成员在制定个人阅读计划时要尽量做到体系化。体系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在学科选择上,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比如一年甚至两年)应该以阅读一个学科的著作为主;第二,在学科内部,应该按照学科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学派、主题等方式进行系统化阅读。由于读书会成员大部分来自社会学专业,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著作都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只有少数同学阅读经济学和哲学著作。这也为同学们在阅读之后进行深入交流奠定了基础。当然,每个人的基础和兴趣都不尽相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规划,而且可以不断调整。②导师组在师生见面会和私下谈话中对阅读内容进行纠偏。虽然每个研究生都制定了阅读规划,但也不能保证在阅读实践中完全落实,所以在每月一次的师生见面会和私下的面谈中,笔者和导师组的教师都有针对性地考察每位同学的阅读内容,并对有所偏离的同学进行纠偏。一般经过至多半年时间,读书会成员就可以形成系统化阅读经典的自觉和习惯。

3.阅读过程的立体性

经典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过程,而是包括阅读、思考、写作、交流在内的复杂过程。实际上,只有坚持阅读、思考、写作和交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经典阅读,才可以真正读好经典。但是,在个体化阅读中,大部分社会科学研究生只能做到浅尝辄止的阅读和思考,很少有同学在阅读过程中坚持写作,而在周边缺乏经典阅读氛围的情况下更难找到交流的对象。因为缺乏充分交流,少数坚持阅读经典的研究生也容易陷入封闭的思考之中,不仅无法深入理解经典著作,而且往往难以跳出经典看经典。

组织化阅读是一群人共同开展阅读,自然会激发交流和写作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人的阅读和思考。在四为读书会成立之初,只是规定每个月开一次师生见面会,为了检查读书会成员的阅读情况,每位同学除了汇报自己的阅读书目,还要花5—10分钟汇报自己的读书思考。因为要在导师和同学们面前进行汇报,每位同学在开会前都会对自己一个月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因此推动了读书会成员的写作,从而会进一步促进平时的阅读和思考。因为每一年级的人数较多,在师生见面会上很难展开充分讨论,于是同学们开始自发地进行小范围的讨论。后来大家发现交流的必要和益处后,自2020年开始所有年级便开展了线下的四为读书论坛,至今已举办了46次。基本做法是,以读书小组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论坛,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一般每次1位主持人、1位主讲人、2位评议人,其他成员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与讨论。因为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沿着社会学的发展脉络阅读社会学经典著作,虽然同学之间阅读进度有差异,但是阅读著作高度重合。而且在论坛之前主讲人会将待讨论的著作和主要内容发给大家,评议人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前准备。这样同组的同学既可以围绕某一著作进行深入讨论,又可跳出著作展开交锋。加之,大家属于同一个读书小组,相互熟悉,地位平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又大体相当,相互之间就可以充分地讨论甚至争论。“大家围绕着文本中的问题和观点相互切磋、相互激发、相互辩难、共同成长[17]。”通过激烈的讨论不仅可以相互启发形成正向反馈,而且可以促进平时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当然,除了以上相对正式的交流,同年级研究生内部和跨年级研究生之间在私下也会有各种形式灵活的交流。因此,研究生的组织化阅读比个体化阅读更有利于实践立体化的经典阅读。

四、组织化阅读的运作机制

社会科学研究生从个体化阅读走向组织化阅读的关键在于,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将研究生组织起来。研究生读书会作为组织主体需要组织化地解决阅读制度的供给、阅读行动的监督和阅读效果的反馈。正如前文所说,研究生读书会存在两个层次的组织架构:导师组和年级读书会。在两个层次内部,成员之间都是平等的同事或同学关系,相互之间需要基于协商达成共识。在两个层次之间,导师、导师组与研究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前者具有一定的权威,这是推动研究生进行经典阅读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没有基于双方协商形成的共识以及相应的组织化策略,仅仅依赖导师和导师组权威也无法推动研究生长期进行经典阅读。因此,研究生组织化阅读需要导师组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阅读制度的组织化供给、阅读行动的组织化实践、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

1.阅读制度的组织化供给

“无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读书会需要提供组织化阅读的制度。为了推动研究生的组织化阅读,四为读书会一直在更新和完善阅读制度,从而形成了读书会师生共同认可的多方面制度,具体包括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数量、报告写作、读书论坛、师生见面会、跨年级交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比如在阅读内容方面规定,读书会成员必须体系化阅读社会科学某一学科的经典著作,并推荐了相关书籍。这些阅读制度为研究生组织化阅读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在阅读制度供给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形成读书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制度,这就需要导师组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四为读书会的上述阅读制度并非单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师生通过集思广益和组织化地协商探索出来的。因此,这种制度供给可称之为组织化供给。师生间的组织化协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导师组内部的协商。在四为读书会成立之初,导师组进行了多次深入沟通,围绕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师生见面会等制度达成了初步共识,从而为四为读书会的阅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雏形。②学生内部的协商。因为学生是自由加入四为读书会的,因此加入的研究生基本都认同导师组通过协商构建的阅读制度,并照此进行阅读。但是在阅读和交流过程中,他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和探索,既有对已有阅读制度的偏离,又有对已有阅读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比如探索了报告写作、读书论坛等新的实践形式。③师生间的协商。针对读书会成员在实践中对阅读制度的创新和偏离,导师组和研究生再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根据实践效果进一步完善阅读制度,比如完善了报告写作、读书论坛、阅读地点、跨年级交流等方面的制度。

当然,这里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把三种协商分开论述,实际上,在四为读书会阅读制度的供给中,很多时候三种组织化协商都是同时进行的。正是通过师生共同协商,组织化阅读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也更符合实际并得到了研究生的认可。

2.阅读行动的组织化实践

仅有阅读制度的供给还无法保障集体行动的真正实现,将阅读制度变为成员的阅读行动,还需要形成对“违规者”的监督机制,否则就会消解组织化效果。在个体化阅读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既不了解,又无法监督。四为读书会在第一年的实践中便遭遇了这种问题,虽然研究生加入了读书会,但是各自分散在各处读书,因此无法做到相互之间的有效监督,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阅读效果。2019年之后,四为读书会的组织化阅读开始好转,因为阅读行动的组织化实践解决了阅读行为的监督问题。

读书会成员阅读经典的全过程基本都是按照组织化方式进行的,读书会成员既要在一起读书,又要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组织化阅读的实践使读书会内部的监督更加容易。一方面,坚持集中阅读和举办读书论坛,读书会成员既要以小组为单位在一个地方集中阅读经典著作,又要撰写读书报告并参加小组的读书论坛,有利于读书小组内部的相互监督。这为小组内部的相互监督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坚持读书汇报和集体参照,每位同学在师生见面会上展示成果有利于导师组检查经典阅读效果,而年级之间和小组之间的“比学赶帮超”也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互进行监督。换言之,四为读书会的组织化阅读在实践中编织了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从而使读书会每位成员的经典阅读实践基本都是可视化的。

有效的监督只是能够帮助研究生读书会识别“违规者”,只有配套适当的制裁办法才能减少和杜绝“违规者”。四为读书会在实践中探索了三类组织化的制裁办法:第一类是私下说服,主要是小组长和指导教师发现“违规者”后主动找其谈话,通过私下说服,大部分“违规者”都会有所转变。第二类是公开批评,这主要是针对私下说服无效的“违规者”,指导教师在师生见面会等公开场合对其进行批评,更加有利于每位成员按照读书会的制度进行经典阅读。第三类是开除机制,这主要是针对多次说服和批评仍无改进的“违规者”。如果长期不遵守读书会制度的成员不受到相应的制裁,那么读书会的制度就会失去效力,还会滋生更多的“违规者”。

3.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

组织化阅读的制度、监督和制裁只能从外部约束研究生的经典阅读行为,而研究生更加持久的阅读动力来自于自身内在的动力。研究生阅读的最大动力无疑来自于通过组织化阅读后的巨大收获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期。因此,组织化阅读让研究生明确地感受到阅读经典带来的变化及其意义。

四为读书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化反馈让读书会成员都能感受到组织化阅读的良好效果,从而激发了成员的内在动力。四为读书会探索的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读书论坛上的反馈。在每个月一次的以读书小组为单位的读书论坛上,不管是主讲人还是评议人和参与者都要参与讨论,一方面研究生本人能够感受到一个月以来阅读和思考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会收到来自同学的肯定,这些都是积极的正向反馈,从而增加他们的内在动力。②师生见面会上的反馈。在每个月一次的以年级为单位的师生见面会上,每位同学都要向导师和同学汇报一个月的读书情况和思考,并获得导师组教师的点评。其实,每位同学汇报后,导师组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和批评,大家也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励自己。③跨年级交流会上的反馈。四为读书会在开学、期末、毕业等关键节点都会举办跨年级的交流。一方面,开学和期末的跨年级交流可以更好地展示经典阅读时长带来的差异,这种对比既可以增强高年级成员的信心,又可以更有效地激励低年级成员。另一方面,毕业季的跨年级交流可以更好地呈现经典阅读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从而为低年级成员提供参考系。在四为读书会的2018—2020级成员中,经过两年经典阅读后,每届都有一半以上同学继续读博深造,其他同学也都能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这两方面都远远优于学院的非读书会成员。这种显而易见的差距大大提高了读书会成员的预期收益,也增强了阅读经典的内在动力。

当然,每个人在阅读经典过程中都能感受到阅读效果,但是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不仅可以更好地将每个人的阅读效果公共化,从而可以实现相互激励,而且可以更好地展现每个成员和每个年级整体性的成长历程,从而激发研究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五、研究生经典阅读的优化建议

经典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笔者基于典型案例着重研究了社会科学研究生经典阅读组织化路径的优势和运转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个体化阅读,组织化阅读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具体表现在阅读动力的持续性、阅读内容的系统性和阅读过程的立体性。而要实现组织化阅读关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阅读制度的组织化供给、阅读行动的组织化实践、阅读效果的组织化反馈。因此,为了更好地优化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积极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生的组织化阅读,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组织方式上,鼓励形式多样的组织化阅读

组织化阅读的关键是将研究生组织起来进行经典阅读,至于由何种主体采取何种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除了常规的课程和师门两种组织方式外,应该鼓励各种形式的跨师门甚至跨学科的研究生读书会,组织主体可以是研究生,可以是高校教师,也可以是高校院系、图书馆等组织。无论采用何种组织方式,都需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生的组织化程度和经典阅读的过程管理,在组织化中解决经典阅读的方向问题、方法问题和动力问题。

2.在组织机制上,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化机制

在各种形式的组织化阅读中,“制度—行动—反馈”三位一体机制可有效解决制度供给、监督、预期收益等关键问题。具体而言,在阅读制度供给中,应该通过组织内部各个层次的积极协商,既要达成基本共识,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在阅读实践中,读书会成员应该在阅读和交流中相互监督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制裁措施。在反馈阅读效果时,应该将读书会成员的阅读效果在公共平台进行展示并有效反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阅读的动力和营造公共阅读氛围。

3.在外部保障上,建设有利于组织化阅读的体制机制

社会科学研究生的经典阅读也受到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的深刻影响。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改革中,应该大力支持研究生组织化阅读。一方面,应该引导社会科学研究生进行组织化阅读,甚至应该将组织化阅读纳入培养环节;另一方面,应该将组织化阅读作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抓手,为各种形式的组织化阅读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 王余光. 阅读与经典同行[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3: 17.

[2] 何玲华, 王哲平. 经典原著阅读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2): 38-40.

[3] 王春玺, 常书铭. 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1): 56-57.

[4] 吴晓. 经典阅读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高教论坛, 2020(7): 62-63,87.

[5] 陈斯琪. 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的功利尺度——基于学生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 12-16.

[6] 王有亮. 浅议文科研究生的经典阅读——以文艺学研究生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1): 27-29.

[7] 孙锦明, 曾佳怡. 导师视角下社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阅读的思考——以教育管理专业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1): 42-46,54.

[8] 孙秋云, 黄健. 文科研究生专业阅读的七个问题[J]. 高校教育管理, 2014(3): 119-124.

[9] 闫引堂, 王丽君. 精读原典: 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学术原创能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2): 18-21.

[10] 陈斯琪. 谈人文社科研究生学术阅读的功利尺度——基于学生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 12-16.

[11] 贺雪峰. 关于社会学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12-18.

[12] 贺雪峰. 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两个不等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 1-7.

[13] 胡疆锋. 高校读书会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 在“从游”中学会创造[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3): 137-143.

[14] 贺雪峰. 在野之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153-241.

[15] 赵晓峰. 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三个贯通”[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6): 58-62,76.

[16] 邓倩. 微时代研究生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 出版科学, 2017(3): 76-79.

[17] 李长伟. 教育问题与经典阅读[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1): 53-56.

10.16750/j.adge.2023.09.004

孙新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合肥 230601。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编号:2021020030)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组织化读书会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