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

2023-10-28 01:17张强胡计虎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张强 胡计虎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渐从注重规模效益转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安徽实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布局与产业战略定位不匹配、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绩效追求与内涵建设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此,建议明确方向,让专业布局符合新战略;做好对接,让专业培养面向新需求;注重内涵,让专业建设满足新要求,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共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0-0067-06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  財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2020年9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提质培优计划”)将《方案》细化为具体行动;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双高计划”到“提质培优计划”,再到《意见》出台,专业建设始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以专业建设引领和推动院校发展,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如何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未来职业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内在关系

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还包括专业质量、办学质量等,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专业建设质量的影响。因此,厘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内在关系十分重要。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专业质量

《意见》共有七大部分,无论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都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意见》内容有不少与专业建设有关,如第(二)条“工作要求”明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第(五)条“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提出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把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高层次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建设进行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和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充分衔接,从而培养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同时,从“双高计划”的遴选办法、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等可以看出,“双高计划”建设重点在于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发展进行建构与完善。2021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重点强调了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工程。通过这些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职业本科,都需要不断提升其专业建设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业建设这一基础。

(二)专业建设要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

专业建设要有目标,《意见》第(七)条“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和技术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加快建设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待优化的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同时,鼓励高职院校开设更多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和重大民生急需的专业,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有机衔接的专业培养体系。通过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学科专业、产业、创新创业、就业“四业”精准对接,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就是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高质量需求,顺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专业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布局与产业战略定位不匹配

2021年10月,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专业建设重点发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十大新兴产业是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的十大产业,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虽然安徽省在宏观规划层面已经为省内高职院校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政策支持,但在具体数据层面,与十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专业的专业点布局、课程内容、课时量、招生人数等指标与服务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一是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总体布局不均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比较严重,部分专业仍未得到重视。对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相关专业占比过高。二是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覆盖面不足。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 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指出,到2025年,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建成5所“双高计划”学校,推动若干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进入“双高计划”行列。要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点比例达到70%以上。受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等客观因素影响,新材料、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产业相关的硅材料制备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技术、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仍存在空白。三是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大类布点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大类专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电子与信息大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占比过高,汽车智能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区域急需专业和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的布点规模较小。

(二)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适应

《意见》第(二)条明确强调要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安徽各高职院校也有意向培养现代岗位类人才,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了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并根据调研情况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纳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但对比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水平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通过分析,发现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不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程度较低,部分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具体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岗位即可。二是产教融合的落地细则和管理办法缺乏。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先后组织遴选了四批安徽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单位,从遴选的批次和培育的企业数量上看,位居全国前列,但在后续工作中没有出台具体的落地细则和管理办法,缺乏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导致校企双主体育人无法真正落实,育人责任最终还是落在了地方高职院校身上。三是当前专业划分模式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行业领域中职业跨界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市场和行业的变动也无形中增大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划分的难度。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专业划分依据滞后、缺乏研究型教师深入调研引导科学划分专业、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脱离等问题。以上问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舆论评价、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等因素,进而影响高职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的推进。

(三)绩效追求与内涵建设不统一

近年来,随着“方案”“意见”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提质培优计划”和“双高计划”等项目驱动,“职教本科”专业和院校设置文件的出台,职业教育已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从政策支持方面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具体落实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如小部分职业院校对政策文件理解不到位、不全面,只將注意力关注在文件中涉及办学质量评价的绩效考评部分,完全忽视了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课程改革、优化学生管理等关乎办学内涵建设的内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重点关注国家级重点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全国就业创业典型、教师国家级荣誉、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9项标志性成果获得情况,包括近期“双高计划”中期检查也更多关注高绩效指标获得情况,因为这些标志性成果和高绩效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所以,小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各种竞赛排名,追求高绩效指标,忽略了学校的立校之本“内涵建设”。这种对绩效评价指标单向度的过度追求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与专业建设水平,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日常的教学生活和教学秩序,进而降低学校自身的育人质量。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路径

(一)明确方向,专业布局符合新战略

1.强化专业规划引领策略。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皖政〔2022〕66号),制定我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中长期规划,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各高职院校要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对各个学科进行系统梳理,对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专业结构调整具体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每年度制定重点任务清单、高职高专学校专业调整清单。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支持,推动与十大新兴产业相关的新设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

2.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更好地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以需求为导向增减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布局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专业,分类引导高职院校优先设置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补空白点的专业,与领军企业、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等合作联办一批新型专业,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专业要予以退出。

3.优化专业内部结构。安徽高职院校需紧扣安徽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增设服务支撑十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专业,加快设置经济社会急需,且能够填补省内空白的专业;主动停招、撤销已淘汰或已预警的专业,减少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全省就业率且不满足新战略需求的专业招生规模。对于积极布局相关专业对接十大新兴产业,但人才培养方案过于陈旧或师资力量不足的专业,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专业改造、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同时,要进一步扩充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创意等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新战略需求。

(二)做好对接,专业培养面向新需求

1.激发企业主体意识与双元育人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深度促进产教融合发展,让职业教育管理者注意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转变。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变化也促进了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变革,以往学校单主体的办学模式已跟不上职业性变化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必须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意识,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多措并举实现双元育人。具体来说,一要找到校企双方价值观结合点。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应首先在价值观层面要达成共识。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变化,职业教育与合作企业也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共同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专业(群)与对应产业(链)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使得双方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从而树立共同的价值观。二要找到校企双元育人突破点。按照中国特色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制订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联合招生方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推动校企双元双主体同向同行,逐步形成校企共同体。三要找到校企双方利益契合点。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激发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意识,就要尽量满足双方利益诉求,这是校企合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人才培养要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既关注教育性,也关注职业性,不仅要为学校带来人才培养效益,也要为企业创造人才红利。

2.出台产教融合细则与国家政策对接。为促进产教融合落地,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从政策上引导产教融合,从专业上匹配产教融合,从氛围上倡导产教融合,逐步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省级层面要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产教融合政策落地。具体而言,一要出台激励细则。相关的激励政策要与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和教师岗位实践等工作相挂钩。二要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结合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在项目审批、金融支持、用地优惠等方面优化管理流程,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并实行定期跟踪、跟进服务、确保落地。三要有制度保障。产教融合要平稳有序,需要制度保障。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有明确具体的职责分工,这样才能让双元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如制定安徽省校企合作条例,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各类示范企业认定的重要参考。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培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投入,可按一定的投资比例,抵免应缴纳的教育费税等;同时把校企合作成效列入学校年终综合考核和校领导班子考核等。

3.实施专业群培养与岗位群需求对接。安徽省高职院校要聚焦区域岗位群发展需求,适应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与优化专业群结构,促进专业群人才培养与岗位群需求实时联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从双线合作授课到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的校企“双导师”,从共同招生到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将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标准作为培养的重要考量标准。一要共定教学标准。校企双方明确培养目标,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岗位群需求和各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二要共建课程体系。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按照岗位群能力需求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三要共培师资队伍。校企通过在学校设立职工培训机构,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等方式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指导。四要共享优质资源。企业可以共享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和专业教师实践提供条件;学校可以提供师资、课程和培训场所,为员工进修提供保障。五要共做考核评价。校企共同制定质量保证与监督措施、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双导师”采用过程观察、过程讲评、过程记录等动态跟踪方式,全面考察學生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内涵,专业建设满足新要求

1.全面落实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载体,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线,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特点,创新“双元制”、课证共生共长、项目驱动等教学模式。例如,推进安徽高职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全面开展订单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合肥市、宁国市、天长市等地试点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实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选择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试点院校,借鉴和移植推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专业群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依据专业群建设方案,加强前期专业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从安徽本地的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入手,综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主要服务面向,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2.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企双主体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学校教师通过寒暑假实践进修、教师工作站脱产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和实践水平;实施“兼职企业导师进课堂”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引进课堂,通过校企双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实践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培育高水平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升教学科研和协同创新能力。为有效解决安徽省职业院校教师编制紧缺和“双师型”数量不足的问题,财政部门可对公办高职院校在核定编制总额外自主聘用的企业行业兼职教师按照不超过编制总额20%的比例,予以人员经费保障。为调动学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可通过修订《安徽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和《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来引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3.深度强化课程建设。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各专业群要通过对相应的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员工的岗位晋升路径,结合各岗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步骤制定人才培养路径;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情况制订转化计划,融入职业标准,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例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内容与大赛技能点、岗位要求相衔接,形成“课程教学—技能竞赛—行业认证—企业上岗”的人才培养闭环。二是统筹资源建设。依据企业对在职员工的要求,融入岗位的核心技术,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在新形态教材开发以及课程视频、动画、案例等配套资源建设等项目开发过程中,引入优质企业和行业的专家,从而保证教学资源建设质量,为专业群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奠定基础。

培养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发展需要和数字技术变革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专业建设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各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为目标,紧紧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基础,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专业机构调整、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促进专业群培养与岗位群需求紧密对接,从而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姜刚,胡锐.安徽给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划定路线图[EB/OL].(2021-08-29)[2022-07-10]. http://www.news.cn/mrdx/2021-08/29/c_1310155156.htm.

[2]陈恩伦,马健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3):19-29.

[3]胡计虎.“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0(13):51-56.

[4]李忠,陶绍兴,胡计虎.“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3):51-55.

[5]黎凤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5):74-75+78.

[6]王作鹏.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22):91-96.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