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斌
摘要:随着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体育变得更加社会化与全民化。在国家大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日渐成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教育,既深化了体育教学改革,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文章立足体育强国建设背景,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影响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探索了高校体育俱乐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校体育;体育俱乐部;终身体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审计职业学院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专项(提质培优)项目“基础部文学艺术俱乐部建设”(编号:2021wyjlb005)的研究成果。
高校体育改革作为整体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立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作出贡献。大学生作为高层次、高素质的社会群体,其身心健康是成才的重要基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高校引进了体育俱乐部这一教学模式。该模式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校形成热爱体育的热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助力体育强国的发展建设。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与优势
1.1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体育俱乐部的成员主要以体育运动员和爱好者为主,这类群体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体育俱乐部多依附高校的运动场馆和器械建立,结合体育教学、课外运动等,对俱乐部成员进行相关教学。高校体育俱乐部这一模式起源于欧美,从只涉及单个锻炼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到容纳多个体育项目的俱乐部,随着人们的需求进行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学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机制、课程设置及与社会体育的融合程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就体育俱乐部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由于改革经验匮乏,体系不成熟,虽各具特点,小有成就,但过程艰难,导致一些学校在探索中放弃改革。但是,无论改革的成果如何,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完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
1.2体育俱乐部的优势
1.2.1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
部分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包括足球、篮球、棒球等项目的“运动部”,这些“运动部”实质上就是体育俱乐部。“运动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通过课堂教导和课外竞赛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高校在校园文化体育中的教育作用。此外,不同的高校还有各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俱乐部,各级学校之间还建立了完整的晋升衔接机制,培养了学生对某一项体育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该项体育项目的热爱之情,从而充分保证学生能够坚持对该体育项目的锻炼。
1.2.2环境宽松,吸引学生
俱乐部整体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太多限制,在教学安排、体育锻炼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减少说教、填鸭式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其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提高个人身体素质。体育俱乐部更加注重体育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3开放性管理,教学更具灵活性
体育俱乐部采取开放性管理措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具灵活性。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面对校内学生,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加入或退出,所以较热门或组织运行良好的俱乐部更能吸引学生加入,学生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时也拥有更大的主动权。根据国外高校的成功經验,我国高校在推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时候,应当将个人、学校及社会相结合,助推体育人才培养,将其延伸至社会,助力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1.2.4教学以学生为主
高校体育俱乐部最大的优势是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在该模式下,学生能自主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发挥内在潜能,主动进行学习,满足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多元化需求。不同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大大加强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教学内容也更为丰富,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课程更有利于调动自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学会更具成效。
1.3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
体育俱乐部这一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桎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极大兴趣。同时,在体育俱乐部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也能获得锻炼。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汇聚一堂,在体育锻炼、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交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升。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2.1体育项目较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
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增多,多种体育活动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但目前高校内开设的体育俱乐部涉及的体育项目较少,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高校开设的体育俱乐部涉及的项目多集中在热门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及排球等体育活动上,学生的选择范围较小,并且部分俱乐都会对参与人数进行限制。所以学生在参加体育俱乐部时,可能无法选择自己心仪的体育项目。
高校体育选课多采用网络选课方式,虽然部分高校更新了网上选课系统,但由于选课人数太多,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常出现服务器崩溃、平台无反应等情况,随之面临的就是心仪的课程已经没有名额,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自己并不是太感兴趣的项目,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大减,进而影响个人身体素质的培养。
2.2教师资源不充足,教学体系不完整
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专攻的项目为篮球、排球、足球等,而精通当下较热门的拳击、跆拳道的教师较少,对于冷门体育项目,如冰球、攀岩等,教师资源非常欠缺。高校体育教师资源总体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相应的教学体系并不完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分考核时,多依靠学生单一表现状况,并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单纯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不对动作进行讲解,直接让学生根据视频或者演示进行训练,然后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因而学生获取的体育理论性知识相对较步。
2.3俱乐部基础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准备所需的体育器材,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固定体育锻炼场地。但由于经费等问题,部分学校只配备了篮球场、足球场等基础体育设备,其他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少,羽毛球、乒乓球等消耗品供应不足,这给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2.4促进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方针政策较少
公平的规则、完善的法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体育法规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台的体育法规中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相對较少,高校内部也欠缺有关体育俱乐部的相关管理规定,这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善策略
3.1设置选课指南,优化选课平台
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能够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校应该创设符合当前体育教学安排的选课机制,来协调体育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高校要立足于实际,帮助体育俱乐部制定相应的选课指南,明确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核方法、授课时长等,以此宣传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使学生对本学期的体育课有所了解,满足学生对此类信息的需求,让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
学校还应优化已有的选课系统,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校园网自由选课,突破班级、专业、院系等方面的限制,简单快速地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设置体育教学课程时,学校应考虑某项体育活动的受欢迎程度,按照教学条件确定体育俱乐部的具体项目和可参与的学生人数,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3.2建立全能师资团队,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解决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高校需要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多方面培训.使其达到专精一项、补位其他体育项目的目标。定期定时对教师团队进行全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避免因教师问题导致体育教学进展缓慢。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及时对教师队伍进行补充,以扩充体育教师团队。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高校体育俱乐部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时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3.3优化考评机制,注重教学质量
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高校可对教学内容进行明文规定,并明确体育教学考试标准,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断完善。
优秀的考评机制不仅应对学生的体育常识、健身方法等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考评机制也应把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中的表现作为重点,如是否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等。考评机制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不能一味地注重结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活动组织水平等方面构建教师考评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持续追踪,激励体育教师全面发展。
3.4校企合作,提高俱乐部管理水平
高校可以和优秀的体育企业合作,引进创新制度,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规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为有兴趣长期发展的学生制订专项计划,帮助其挖掘自身潜力,以培养高水平、实用性的体育人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特点和教学情况,及时调整体育教学,确保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4结语
要完成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应抓住高校体育建设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建设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及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