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龙
【摘 要】本文运用互补理论,探索小学科学课程中提升学生协作能力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互补理论 协作能力 项目式学习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要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其中在总目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应“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因此,学生之间要学会共享学习资源与成果,学会尊重对方,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技巧等。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团队意识,是提升学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根植于真实任务情境,以问题驱动,让学生全身心自主投入分析、研究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合作建构解决方案,协作完成探究任务,展示研究成果,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但笔者发现,在项目式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有效协作探究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事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足,组内的任务分配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在项目的策划和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组内学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这些问题钳制着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效果,有待我们破解。
二、互补理论及其实施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协作完成项目研究?笔者将互补理论引入项目式学习中。互补理论认为,团队中的不同角色可以通过互相弥补缺陷,实现合作共赢。它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来解决协作问题。如果能够在项目研究中实现互补角色配合,那么将对学生协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下文笔者将以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制作生态瓶”为例,谈谈基于互补理论,提升学生协作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
1.策略一:角色分工,增强协作效益。
团队的角色分为三大类:行动型角色、思维型角色和人际型角色。在每个分类中,又细分为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其专属技能和有效的团队贡献。
在“制作生态瓶”项目式学习的启动阶段,笔者从专业互补的视域进行小组角色的分工设计,从互补思想出发整体思考角色定位,从理性与感性、学识与体验、兴趣与专长等维度进行整合调配。笔者在每组中都配备行动型角色、思维型角色和人际型角色——行动型角色包括项目组织者和生态系统观察员,思维型角色包括生态系统建设设计员、生态系统养护科学论证员,人际型角色包括资源联络员和活动协调员。笔者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专长,并让学生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组内分工角色,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研究气质和研究需求进行各组的角色分工。通过角色分工,可以使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技能,从而增强团队的协作效益。同时,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认知,提高自信心。总而言之,通过角色分工,团队成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在学习上的效益。在“制作生态瓶”项目实践中,这一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策略二:任务设计,优化协作效能。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要通过实际的任务情境开展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结论。为了让各组的成员能够进一步明晰责任和分工,笔者引导各组在项目策划和分工中明确研究任务,以一个个任务的达成推进项目学习的研究进程。在“制作生态瓶”这一项目学习中,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对任务环节进行优化设计,提升团队协作的效能感。
一是确定任务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根据研究的“调研—设计—制作—观察”四个主要研究环节,明确制作生态瓶内生态系统的完整任务实施链,以便成员可以共同参与,并实现任务目标。
二是制订明确的任务计划和时间表。为生态瓶制作确定合理的时间表,确保成员可以按时完成任务。
三是确定一个明确的负责人。每个小组为每一项子任务指定一个明确的负责人,确保各项材料和工具、地点可以顺利地执行;团队成员按任务实施计划表要求,向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度。
四是制订任务达成评估机制。各组设计分阶段任务的评价表,例如实地考察的评价量表、观察日志的评价量规等,及时评估团队成员的表现。对于表现很好的成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组内成员协作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这样通过精心设计任务实施环节,各组成员明确了任务分工,可增强项目研究的效能感,让学生在生态瓶样态设计、生物资源收集、养护观察等方面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增强责任意识,形成互助共赢的氛围。
具体到“制作生态瓶”这个项目学习中,笔者根据任务的不同阶段和要求,将项目小组分为几个子组,每个子组负责不同的任务。比如,一个子组负责设计生态瓶的外观和功能,另一个子组负责收集和准备生态瓶所需的生物资源,还有一个子组负责观察和记录生态瓶内生态系统的变化。每个子组内部再进行任务分工,确定每个成员的具体责任和任务。例如设计子组可以分配一个人负责外观设计,一个人负责功能设计;收集子组可以分配一个人负责搜集植物资源,一个人负责搜集动物资源;观察子组可以分配一个人负责记录温度和湿度变化,一个人负责观察生物行为等。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任务计划和时间表,让每个子组在任务开始前制订具体的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要求,并在团队内部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以及整个项目的进度。在每个阶段完成后,笔者再进行任务达成评估,通过评价表和评价量规来评估团队成员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通过上述任务设计和优化协作,整个项目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和高效。
3.策略三:团队配合,提升协作效率。
团队配合是一种有序和协调的行动,可以协同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有效的团队配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组织内部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等,从而提高团队研究力。
如何做好配合,笔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信任尊重、协作互助”的研究文化。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建立信任。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按既定的目标一起研究,共享研究资源,更好地捕捉合作机会,协力完成项目作品的制作和展示。二是学会沟通。沟通是团队协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小组内部的沟通机制,适时让每组学生开展交流讨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和反馈,确保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成员之间可以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及时补位。组内成员有着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在具体的研究中,组内成员也要发挥自主性和互助性,在其他成员遇到障碍时,能及时给予研究支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以上小策略,学生在团队研究中树立了较强的合作意识,主动、真诚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共同探讨生态瓶中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积极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贡献自己的价值。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态瓶中各生物间的关系,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加深理解,初步构建了“大自然”生态系统观。
总之,在项目式学习中,应用互补理论可实现角色分工配合,可以使学生在团队研究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有效提高项目式学习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协作能力,进而提升项目学习的成功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