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用”,教好小学语文课

2023-10-28 08:54郭珲峰
新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语文教材课堂教学

郭珲峰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中得以实现。可见,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方向,挖掘语言运用训练点,创设语言运用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本专辑的这两篇文章做了较好的探索,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摘 要】语文课堂从研读教材开始,就必须把“语用”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瞄准“语用”这个靶心,抓好课文这个“例子”,通过细读教材文本、大胆整合取舍内容、积累运用语言等,实现语文课堂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语言运用 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要阐述,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累积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课程标准》同时明确了“核心素养”概念,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教好小学语文课,就必须把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抓好课文这个“例子”,实现从“分析理解”到“语用”的跨越,实现语文课堂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下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课前备课想“语用”

研读教材是我们在备课阶段的重要任务,只有精准地解读好教材,才能高质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阶段,我们要把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让学生习得语言能力放在心中,要通过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研读教材,发现每一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找准“语用”教学点,从而为学生精心设计一堂瞄准“语用”的高效课堂。

(一)细读教材文本,用心寻找“语用”教学点

研读教材是一项细致活,我们要静下心来,一字一词一句慢慢地读,不参考任何资料地读。要仔细寻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发现文本语言表达运用的精妙之处,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等等。还要走出教材,适当地去了解原著及同类相关作品的“语用”特点。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桥》一文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既像一根细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如洪水从最开始的“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到“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到“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再到“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些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展现老支书沉着冷静、忠于职守、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品质做了铺垫,也为老支书和儿子的牺牲埋下了伏笔。我们还发现此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也极富特色。600字的小说,分成了27个自然段,每一段的语句都非常的简短,基本上没有长句子。如:“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两字成句,语言精练,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情节紧张,感受到洪水来临时形势的危急。文本的语言表达也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他像一座山”,把洪水的疯狂肆虐和老支书沉着稳重的形象表现得既生动,又形象。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地研读教材,没有关注到这些重要的“语用”特色,怎么去引导学生开启“语用”发现之旅?

(二)聚焦“语用”,大胆整合取舍

我们必须把教材研读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零散的、感性的成果先整理、归类、整合、提炼出来,然后再根据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围绕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进行大胆取舍,把读厚的文本再次读薄。只有聚焦关键内容有选择性地教学,课堂重点才会突出,“语用”教学才能更高效。

通过研读,我们会发现《桥》一文有着很多的“语用”知识点可以教学。譬如,雨、洪水和桥的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最后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关系的好处,课文精练简短的句子对故事氛围的营造……这么多的内容,课堂上确实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深度学习、挖掘,只有圍绕“语用”大胆取舍,将需要重点突出的知识、要给学生渗透的知识、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学习的知识等都分拣出来。比如,可以将雨、洪水和桥的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将对最后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关系这种写法的好处的探讨作为一个次要环节进行恰当安排。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目标明确,才能让“语用”教学重点凸显出来。

(三)围绕“语用”,灵活变通进行高效转化

教师教材研读的成果最终要巧妙地借助课堂活动转化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但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给他们架梯子、搭架子,让他们能够踮起脚尖摘桃子,还要紧盯语文课程的性质,围绕精选出来的“语用”教学点,精心设计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转化时有一个关键需要注意。譬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还和往常一样,准备通过文本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情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不会很好。因此,设计时,我们不妨直接指向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指向语言的运用。比如,我们可以按照“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和品质的”这一理念来设计,这才是“教语文”,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聚焦并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

二、语文课堂学“语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如果没有“语用”实践,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不会很好。只要我们在课堂上长期坚持高效地进行“语用”实践,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就会建构到学生自己的语言库中。

(一)在充分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经验

积累语言经验是“语用”的基础。如何将课文中的规范词语、句型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之中呢?传统语文教学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是多读多背,现代课堂实践也证明了朗读背诵是一个重要方法。朗读教学一般可以分步走,先确保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追求读通句子,最后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全文。当然,每一篇课文自有其语言特色,朗读时不容忽视。

《桥》一文的显著特点是短句特别多,自然段也特别多,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样的句式读起来与以往文章有何不同。重点语句也要做好指导,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短句,不仅语言生动,而且营造了紧张氛围,“咆哮”“势不可当”“狞笑”等词语也是具有新鲜感、学生需要积累的词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范读、指名读、男女声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多读、熟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积累经验、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习“语用”方法

抓住重点字词句段对课文进行多角度深度揣摩、剖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常采取的策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围绕“语用”,选取文本中有代表性的字词句段,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句段进行深度剖析,引导他们学习掌握作者“语用”的方法、策略、技巧等。

《桥》一文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句话,作者采取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展现了危急时刻老支书的不同表现。两个“吼道”以及一“揪”一“推”背后,老支书的内心活动完全不同,生动展现了老支书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和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再如“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蹿”“舔”两字生动展现了洪水的无情和无所顾忌,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惊心动魄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这些具体语境中品味作者用词用句的技巧和方法,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学习作者的“语用”方法,而且还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三)在模仿说写过程中实践“语用”方法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的运用方法和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不是一回事,学生积累的所有语言经验,都必须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才能够真正地领会和掌握。语文课堂,我们要立足于文章的语言文字和表达特点,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去学习、模仿课文语言表达方法。

《桥》一文运用对雨、洪水和桥的环境描写来渲染紧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是需要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的。教学中,我们要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通过说话和写作等形式去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之后补充对于雨水的描写,提醒学生要通过雨越来越大来展现形势越来越危急,进一步营造紧张的氛围。学生通过模仿训练,不仅掌握了语言表达的奥秘,也感受到了老支书的伟大形象。

三、课后习题练“语用”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许多课堂知识都需要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面向“语用”的作业设计不能把关注点简单地停留在文本所传送的信息上,停留在文本内容的提取上,而是要抓住单元语文要素和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语言表达特色多做、精练。作业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认识课后习题的重要价值,认真解读并科学利用,实现读写结合,落实“语用”目标。我们还可以从文中特色句段的句段形式、布局匠心、写法效果等不同维度,挖掘有價值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积累、模仿、创造。

《桥》一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作业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语言运用能力。

1.小组内玩识字卡片游戏,看谁答得对、答得快。

2.结合课文情境,用合适的词语替换横线上的词语。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模仿“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写句子。

4.试着在课文适当的地方增添雨、洪水、桥等环境描写。(注意情节的发展和语言表达的精炼简洁,选做)

作业1考查学生生字词的识记;作业2考查学生词语的理解运用;作业3选取课文典型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学习环境描写、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以及精短语句表达,继续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作业4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和本文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提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与紧张的故事情节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的作业既关注字词的积累,又聚焦字词的运用;既注意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又重点关注到了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并最终落实到“语用”的训练上。同时,作业数量也相对简约,能够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落实“语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语用”意识,紧紧抓牢“语用”这个核心不放松。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语文教材课堂教学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