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的环境卫生

2023-10-28 14:58时中瑛
文史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清运环境卫生公厕

时中瑛

刚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太原环境卫生尚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环卫队伍和机构方面,1977年成立了环卫四队,负责城市主要街道的清扫和洒水作业。1978年,成立了环卫修建队,主要负责公厕等环卫设施的建设维修。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经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会研究,于12月24日印发了文件(并革发〔1979〕266号),撤销太原市卫生局环卫处,成立太原市环境卫生局,张俊虎任书记,秦国栋任局长。1980年11月4日,市革委会印发文件,改称太原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标志着太原市环境卫生工作由原来卫生部门管理,划归到城市建设管理系统,且成为市政府专门工作机构。

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也由过去的侧重于垃圾拉运、街道清扫的作业服务性部门,改变为承担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卫生的管理职能,从法律层面、群众宣传、社会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改变了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的被动局面。

同时,环境卫生事业进步明显,垃圾由落地暴露散堆改为铁质垃圾桶存放,实现了容器化、密闭化收运。粪便也由人工粪桶掏运改为车辆机械抽掏。街道清扫由人工向机械洒扫发展。从1982年到1985年,太原市环境卫生管理局连续三年获全省爱国卫生流动红旗。

在街道清扫方面,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加快,1984年,全市城市道路长度由1949年的62.7公里增加到473公里;环境卫生日清扫街道842条,清扫面积达971.9万平方米。每个清扫工日均清扫保洁4000—5000平方米,一般每日凌晨三四时出班,早6时30分前在人们上班时基本清扫完毕。繁华街道每天普扫一次、全天进行保洁;一般街道每日普扫两次,分上、下午进行保洁。基本达到了街面净、便道净、下水口净、树窝净的“四净”要求。从1975年开始,在大街上设置了铸铁或水磨石果皮箱,洒水车一般于每年5月—10月进行洒水抑尘降温。

在垃圾管理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在南城、北城和河西三个城区,建起了5个高台式、地坑式机械提升垃圾台,旨在避免垃圾暴露,减轻人力装车的劳动强度。1980年,取消了沿用30年的摇铃收集,改为定时定点倾倒。1983年,在中心城区的65条街道设置了铁质的圆形垃圾桶1738个,再用密闭的专用车吊装垃圾。1988年,在老军营小区、金刚里小区和山纺宿舍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实行一级收集、二级转运。

据住建部城建司编印的《中国城市环卫行业改革十年(1979—1989)》载,在十年改革中,太原市环境卫生管理局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理顺纵横关系,简政放权,既充分调动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又落实了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的城区为主的三级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行清运、清扫和管理配套的连环责任制,组建了200多人的环境卫生监察队伍,使环境卫生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太原市也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红旗城市。

笔者是1991年11月参加环卫工作的,先在环卫管理科从事渣土管理,1993年下乡回来后进入环卫业务科从事管理工作,至今我仍记得在业务科与陈立盛科长一起,到山庄头垃圾场“量方”,测算北城环卫队清运车辆的清运量。尤其是1994年到北京调研学习垃圾袋装工作后,于1995年8月,先在钟楼街试行,笔者每天夜晚在街上值守,时间持续了一个月,成熟后遂于1996年在全市推行,当年共建设袋装垃圾房563间,双气户袋装率达到55%,主要街道垃圾袋装率达到了40%,解决了未袋装、易暴露和刮风造成一大片等脏乱差问题。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1978年之前,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市区低洼处平摊,基本上不做任何处置。1978年,太原市环卫科研小组依托太原市防疫站,对垃圾粪便的成分进行了监测分析,按垃圾、粪便10:1配比,开展了自然堆肥试验。1979年,随着市区附近低洼处都已填平,垃圾开始上山入沟、填沟造田,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建成了新沟、山庄头、摄乐等几个填埋场,开始探索简易“卫生填埋”处理。

在法规制度方面,先后颁布《太原市卫生管理暂行条例》《太原市城肥统一管理方案》《太原市关于加强城市卫生工作的几项规定》《太原市市容卫生管理试行办法》等,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走上法治管理的轨道。

在管理体系方面,1981年开始,三个城区环卫管理所改为环境卫生管理局,成为区政府主管环境卫生的职能机构。1984年6月晋祠建立了环卫所。为全市32个街办配备了环卫管理员,并和市爱委办共同组织三千多个单位,划分了263个责任区。从大、中企业抽调572名职工担任环卫义务管理员,初步形成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环卫管理网络。

在执法队伍方面,1980年开始,在市革委会主任岳维藩的高度重视下,配备了专业的卫生民警,招聘30名退休職工作为环卫管理员,1983年发展到200名。经过培训,分配到三城区,深入各街办分片包干,加强环境卫生的执法管理力度。并采取先教育后处罚、先自清后没收等办法,95条街被命名为“清洁卫生街”。并有效制止了社会车辆在城区边缘四处倾倒等乱象。

在专业队伍上,至1983年底,环卫局所属单位增加到6队1厂。全民所有制职工1346人,集体所有制工人136人,农民合同工200人。街办清扫队伍发展到1823人,环卫车266辆,彻底扭转了人拉马拽的落后状况。清运垃圾扩大到城区外围,垃圾清运问题基本解决。1983年日清运垃圾2528吨。设垃圾桶1050个,极大地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公厕建设方面,1980年,全市公厕仅84座。为解决公厕建设问题,从1980年至1985年,三任市长狠抓公厕建设,其中:1980年为岳维藩市长,1982年为王茂林市长,1985年为杨崇春市长。市政府由市城建委牵头,组织各方力量,切实解决公厕选址、审批、上下水、照明等问题,5年共新建公厕600座,群众“如厕难”问题明显缓解。

在公厕日常管理上,由区环卫部门根据公厕大小和人流多少,分级予以补贴,组织闲散劳力就近清扫管理。所有公厕设三牌一照,即标志牌、指向牌、卫生守则牌和照明设施。公厕保洁达到了七净、三通、两不见,即地面净、墙壁净、门窗净、顶棚净、瓷砖净、隔墙净、周围环境净;蹲坑通、尿池通、水管通;不见蛆、不见蝇。

同时,粪便清运得到了有力保障。1981年组建了清运城肥的环卫五队,配车66辆,日清掏粪便500多吨。1983年起,由环卫部门出车、农村出工签订合同,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车辆、定街道、定时间的责任制,加强了公厕粪便及时清掏、清运,保证厕所不满溢。在杨家堡修建了1000立方米的粪库,作为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基地。

在发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方面,1982年以来,通过“文明礼貌月”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发动驻并单位和广大群众,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三年清理卫生死角3885处,清除垃圾100多万吨。发动群众疏通沟渠,平整便道场地,洗刷标语,粉刷橱窗、铺面。1982年有70%的街道达到了“四净”(路面净、边道净、水口净、树窝净)、“五无”(无煤堆、无污土、无垃圾、无炉渣、无料堆)标准。1983年“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共整顿317条小街巷和293个宿舍区。1984年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涌现出了新建路小学、红星电影院等188个“文明单位”。

在垃圾中转站建設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太原市学习天津、北京等地的做法,大规模建设吊装式垃圾中转站,逐步建立街办一级收集、区环卫队二级转运、市环卫局负责终端处置的机制,截至目前,全市仍有此类中转站近百座。铁质垃圾桶也主要由原太原市环卫机修厂进行生产制作,从2005年以后,陆续被塑料垃圾桶所替换和淘汰。

在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方面,1984年,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市编制委员会发文批准(并编字〔1984〕22号文件),成立了太原市市容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主要做对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相关技术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的环境卫生常规性监测等工作,是山西省唯一的环境卫生科研机构,也是国内主要从事环境卫生专业科研机构之一。

在环卫职工住房方面,据首任局长秦国栋1995年1月撰写的《深切怀念老市长岳维藩》的文章中,对岳维藩市长20年来重视环卫工作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尤其是1979年回并后,时任市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的岳维藩更加重视环卫工作,研究组建了环卫局和执法队伍,把环卫工人誉为城市美容师,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拨专款,建造环卫职工宿舍,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环卫职工们迁入了新建的水暖齐备的宿舍楼,这在许多城市都是较为少见。

猜你喜欢
清运环境卫生公厕
纽约公厕不足,增设遥遥无期
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垃圾清运智能管理新模式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基于二次清运的回收车辆路径研究*
城市公厕的人性化设计
环境卫生
大机清筛路堑地段污土清理方法
市委书记任“公厕总所长”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