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湾区实验学校 刘捷峰 文小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凸显出音乐课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乐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点介绍音乐的历史文化,挖掘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文化与情感培养的作用,其次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旨在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和情感素养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其成为一个能够发现美、感知美和理解美的人。当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后,对该门学科充满兴趣,以更认真的态度学习乐理知识,全身心投入课堂,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激活右脑,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当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时,思维也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得到相应的锻炼,逐渐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生成独特的见解,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中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沉浸在作品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音乐文化和情感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开发智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作品形成深刻的认知,为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受年龄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尚未具备成熟的思想理念,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兴趣。教师通过渗透音乐文化的方式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分析出不同作品的情感时,能够生成满足感和自豪感,进而主动进入后续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音乐兴趣的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讲述与乐器相关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展示真实的乐器,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也就是说,培养音乐教学文化和情感素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活动参与程度,有利于深度学习理念的落实。
小学音乐教学以欣赏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介绍作品的文化背景,带领他们共同分析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掌握音乐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介绍本课的作品,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通过鉴赏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元的音乐风格,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时,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全神贯注于曲目的聆听,有利于缓解日常学习的压力,陶冶情操的同时释放天性,进一步提升情感素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介绍乐理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其对音乐文化形成一定的了解,有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
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很难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专注,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分心、走神等情况,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作品中出现的具体事物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音乐符号和节拍转化为图片、声音或视频,并在其中渗透文化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作品蕴含的情感态度。另外,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兴趣驱使他们主动发表意见,在集思广益中形成活跃的班级氛围,有利于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情感素养的培育。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品的情感,促进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明确了日后的学习方向,提高了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以人音版四年级上册《故乡是北京》为例,歌曲讲述的是生于北京的人们对乡土怀恋的情绪,既描述了北京古城的传统景物,又展现了现代都市的风貌,使人感到情真意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歌曲中出现景物的图片,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更好地感受北京古城的魅力,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形成初步了解。然后播放歌曲的音频资料,要求学生用心聆听并思考问题: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该首作品属于女声独唱,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三个乐句,节奏上属于先紧后松,是戏曲音乐的典型特点;第二部分速度增快,节奏紧凑,情绪变得激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节奏上加快了一倍。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流露的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有效培养了音乐文化和情感素养,在渲染班级氛围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充分保证了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
音乐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采用原始的授课方式,脱离现实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不到音乐的乐趣,不利于音乐文化和情感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在备课环节深入研究教材,总结出本课作品的思想内涵,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展开学习,对音乐历史文化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认知,以此保证他们的学习效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加入专业知识的研究中,积累更多音乐文化,同时也使身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有效缓解学业压力,为日后长远的发展做好铺垫。由此可见,结合现实生活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白桦林好地方》为例,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歌词描写的是山、水、森林、湖泊等美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白桦林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询问学生在春天有没有跟着家人去踏青?亲眼见过哪些美景?在自由讨论中引出本课主题。由教师先行示范演唱,学生跟随音乐打击节奏并分组进入,而后重点介绍歌曲中节奏较长的句子,“蓬得得蓬蓬”,虽然它没有实际意义,却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充分感受到歌曲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而后进入到拓展环节,加拿大三面环海,地广人稀,风景非常漂亮,在每年春暖花开的三四月,当地人都会庆祝枫糖节,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节日,不仅会亲自制作枫糖,大家聚在一起品尝,还会载歌载舞,上演精彩的歌曲表演。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对音乐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创作背景的提示下总结出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切实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多媒体设备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互动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课堂中,营造浓厚的音乐教学氛围。另外,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学的广度,将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感情色彩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保存学生不同时期的表演视频,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之处,促进音乐综合水平的提升。将信息技术融入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领悟歌曲蕴含的感情,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以人音版五年级上册《丰收锣鼓》为例,本课涉及笛子、唢呐、二胡、堂鼓、云锣等乐器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受现实因素的影响,部分乐器无法直接带到课堂展示,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对各种乐器形成大致了解。其次,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乐的鼓点并加以变化,发挥了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体现了人们欢庆丰收时的喜悦。最后,播放不同乐器的视频资料,详细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和音色,在乐器的加持下使歌曲的情感更丰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丰收时的喜悦之情。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品的不同画面。第一部分展示了热闹、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以唢呐演奏为主;第二部分旋律优美、抒情,开始以吹管乐器奏出有号召性的音调,而后转入二胡和弹拨乐器,抒发了人们劳动时欢快的心情;第三部分以笛子为主,展现了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利用鼓和唢呐营造出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生动的音乐课堂,在文化与情感的结合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引导其发现作品中的美,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考虑到小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不具备完善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很难准确总结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对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赏析,以小组的方式讨论不同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在各抒己见中强化欣赏水平,全面总结出最终答案,这样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欣赏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是合作赏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领悟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发挥团队的力量,教师应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促使其踊跃参与互动,充分保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爱的人间》为例,本课的重难点在于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懂得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你是我的眼》歌曲视频,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与“爱”有关。而后带领学生欣赏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歌曲蕴含的思想感情,与组内成员交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对作品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歌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段是温馨而甜蜜的;第二段情绪激动,充满感激之情;第三段表现出沉浸在幸福中的宁静感。在合作赏析中,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欣赏技巧,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音乐文化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夸奖,从而树立学习自信,以热情的态度对待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情感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要及时完善评价机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加入课堂,进一步了解学习音乐的方法和技巧,并积极应用于日后的实践中。赞美的语言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不仅能够丰富情感体验,而且可以构建高质量的音乐课堂。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悟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提高思维品质,在文化的渗透中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体现出评价的重要作用。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黄河颂》为例,首先,教师介绍歌曲的文化背景,歌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曲《黄河大合唱》,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具有华丽的技巧和壮阔的意境,有着极高的学习价值。其次,在情感分析环节,教师要秉持激励性原则,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并给出针对性的评语,如“你的回答非常贴合歌曲主题,一看就是认真听讲了,学习态度值得表扬。”如果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批评,而是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如“你的听课状态非常好,对情感的分析非常用心,要不要换个角度思考呢?”这样的方式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为学生提供了改进意见。在文化背景的介绍中,学生分析出作品的“爱国”主题,充分提高了情感素养,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树立自信心,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后续学习,有效丰富了情感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提高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和情感素养的培育,提升其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强学生对乐理知识和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