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2023-10-28 17:39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翟东晓
天津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件融合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 翟东晓

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世界各国便开始进行教育信息化战略布局,力图在信息时代中保持教育信息化的领先地位。我国教育事业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事业正式迈向现代化发展进程。在新时代征程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很多学者提出“深度融合”的理念。目前我国小学教学正在由多媒体化向信息化转变,语文作为基本课程,自然也在这一行列,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价值

(一)适应新课改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出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分工更加清晰。在思想上,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授业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地位趋于平等。在新课标要求下,学生的思想也需要转变,从原本被动的学习思想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创造意识,由封闭式学习转变为开放式学习。此外,新课标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无论是在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上,还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信息技术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二)优化教学环境,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价值并非仅是一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还是促进教学优化和变革的手段。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使语文教学空间进一步拓展,教与学都能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此外,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教师能够精准获取所需资源,也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在海量教学资源中进行筛选。信息技术创造出各种各样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和音频,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

(三)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改变课堂师生角色

如上文所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还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的推动力。在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理念的支持下,传统语文课堂中以认知教育和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被扭转,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更强,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中,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双方交流更加密切,学生的学习深度和课堂参与度均有较大提升,能够真正意义上发挥课堂中“学”的作用,教师也能够科学组织和引导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向着科学、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转变课堂教学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项目更加丰富。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需要在融合中探索信息技术融合的可行方法,这一过程本质上便是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并未改变教材的核心地位,但实现了对教学素材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将教材中平铺直叙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片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受到多方面的感官冲击。此外,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当前的认知开展线上信息化教学,在丰富的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不再固定,能够根据教与学的需要灵活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缺乏

教学评价具有调节、引导、激励、诊断等作用,是教师优化和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能够在评价范围中加入信息技术,但是对信息技术的评价往往局限于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以及课件质量是否达标等。而对信息技术是否在课堂中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却缺少评价指标。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便是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设计实用美观便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便完成了自身的评价目标。目前,多数学校都大力倡导信息技术的融合,并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多数学校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对表现突出的教师通常采用口头激励的方式,教师普遍缺乏融合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要想确保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基础。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常规的教学需求难以通过学校资源库满足,多数教师的备课资料都需要自行搜集。但随着义务教育在校时间的延长以及“优质均衡”要求的提出,一线教师的任务重、精力有限,在校园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教师只能自行寻找资源,而独立制作资源耗费时间较长,时间和精力上不允许。因此,多数教师都是从网络平台上根据需要直接下载课件,部分教师会对课件进行简单修改,而部分教师觉得课件内容合适就会直接使用。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匮乏同样是语文课堂融合信息技术面临的一大阻碍。

(三)融合认知存在偏差

教师是落实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主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合的认知直接影响融合成效。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融合都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但融合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的。很多教师对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印象仅停留于“名称”上的认知,了解信息化教学但是并不清楚具体含义,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更鲜有人知。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教学素材,并未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缺乏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并未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对信息技术融合的内涵和本质认知存在偏差。

(四)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要想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语文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箱等基础功能,但是对Word、Excel、PowerPoint 等常规信息处理软件使用并不熟练,尤其是PowerPoint 软件,多数教师都不能熟练操作,掌握flash 动画制作、视频剪辑等技能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有限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困境,教师想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深度教学,但是缺乏技术上的支撑,学习信息技术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由此可见,目前教师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与课堂时间紧凑之间的矛盾。此外,部分教师能够独立完成PPT 课件制作,但是PPT 往往只是简单的文字与图片的组合,只有少数教师会在其中添加音频作为点缀。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一)健全评价机制,加强资源建设

学校评价机制的单一和资源的匮乏是影响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该从评价机制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在评价机制方面,学校应该将教师的深度融合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加入教学评价中,通过健全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进行融合教学。评价机制应遵循多元化评价原则,对教师在信息技术融合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体现评价的反馈和优化价值。例如,教师的教学创新表现、信息技术融合表现、学生的反映、融合效果等都应作为评价内容。对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学校可以适当给予精神激励或物质激励,如每月评选“信息化教学优秀教师”,并给予其锦旗、奖状等奖励,以此进行精神激励。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由此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激励教师进行融合教学。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首先,学校要完成校园设施的数字化改造,确保校园环境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如果学校已经完成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就要做好维护和升级工作。其次,学校应建立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选择网络运行稳定的平台,并按照学科和年级做好教学资源分类。最后,学校应着手开展资源库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校内语文骨干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展示自身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共同对教学资源进行探讨和修改,将成品资源上传至资源库中,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育资源,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网络平台扩充学校资源库。在扩充前,学校应积极采纳一线教师的意见,做好教师意见的整合汇总,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资源的搜集。

(二)正确认知融合理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确保信息技术融合的效果,就需要教师正确认知融合理念。虽然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但将其融合在语文课堂中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及课堂参与度。教师应精准把握信息技术融合的核心价值,既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握合理的融合方式与时机,在信息技术融合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应关注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既要保障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又要渗透教学中的情感和内涵,重视学生多方面品格、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把握信息技术融合的正确方向,探索符合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的融合路径。最后,教师应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既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价值,又不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要始终明确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学变革的推动力,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三)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其优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可以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在各个环节中的融合不仅能够改变目前语文课堂时间紧张的局面,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时间较短,内容精简直观,既能够避免学习时间过长使学生感到枯燥,又能为学生奠定学习基础,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行为。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视频和图像一一呈现小兴安岭四个季节的景色,使静态的文字“活”起来。由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景的吸引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中,教师应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探究行为是学生自主性得到激发的表现,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手段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究。例如,在《西门豹治邺》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微课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总结西门豹治邺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布置一定数量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西门豹采取哪些方法调查邺的情况?西门豹调查结束后了解到了哪些情况?西门豹在惩治官绅和巫婆时分别说了哪些话?这些话的作用是什么?随后,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机抽取小组回答问题,每完成一项任务便在屏幕上填充答案,由此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在课后,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壁垒,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了促进学生内化课文知识和其中的精神内涵,教师搜索主人公的资料及纪录片片段,展现主人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由此,通过主人公远大的志向和言行一致的表现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将搜集到的资料发送至班级群,并要求学生在观看后以“读书的意义”为题写一篇观后感,探讨自身对读书意义的理解,并制定学习目标。由此,既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内化,又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四)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深度融合的实现

只有教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才能具备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养成信息技术设备使用习惯,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教师便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通过微课识字、游戏识字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身信息素养。除了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相应设备的操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并非将信息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中,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而在该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往往是教师和课件。因此,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通过优质课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国家建设的资源平台获取国内各地优秀教师的课件;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精准把握课件内容,课件是否优秀并非由内容的多少决定,而是由课件形式、作用、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评定。因此,教师应提炼教学的关键要素,将具有引导作用的关键信息加入课件中,并尝试创新课件形式,在其中加入flash、超链接等元素,使课件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更加完善,以此促进深度融合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状态的需要。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和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全面优化教学,使个人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同向同行,确保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课件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