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距离相处?

2023-10-27 20:35林雨
新航空 2023年8期
关键词:边界房子距离

早前好朋友说“我家对门房子空着你买了吧,住在一起多开心?我们可以经常吃你做的饭”,我说,“去当两家厨娘?一家的我都当够了”。

朋友在青岛买了套很好的房子,她的亲家看见说:你也帮我们买一套吧,咱们住得近勤走动。朋友说:这个小区没有合适房子了。

亲家不是亲戚,不一定创造条件勤走动,而亲戚朋友即使住得很近,也还要保持着距离才更舒适。

我们的居住空间,这些年成倍地增长。同时,人对于自我空间的需求,变化也非常显著。

熟人家孩子出去求学回来,要求租房住。父母不理解,非要孩子回家住,说:在家多好,我们照顾你的饮食起居,你省心还省钱!孩子坚辞不授,出去租了间小屋,独立空间,自在生活。

女儿之前假期回家,高接远迎,在一起亲密无间才两三天,就会说“你们去别的房子住吧”,我这慈母的角色还没演够,急忙说,“你在楼上房间,我们不打扰你。”女儿回说“你们在就是空间压力啊”。

又急又气,狼狈逃窜般地去别的房子,一边叹息说:狡兔三窟原来是这个用途啊。

有距离的相处,被很充分地认识,对于空间的要求也是明确的。

和孩子和父母和亲戚和朋友有距离,和领导和同事和一切人,都有约定俗成的距离。有距离,才有自由有空间有自己的生活。

许多圈子三天两头聚会,密集交往。很好奇他们说什么做什么玩什么?这个问题,遭到爆笑,说你孤家寡人一枚不能理解圈子。但如果参与密集的接触和聚会,我会很疲惫,心会累,身体更会累。一天交际之后,感觉非常耗气伤神,希望早些逃回家,一个人待着,脱下外套、光着脚在家里自在,补回失去的元气,得到独处的大空间。

回家,和家人之间也需要距离。买大点房子的理由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房间和空间,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小秘密。夫妻该有各自使用区间,不打扰。事实上,很多家庭都是如此布局的,笑谈夫妻各有房间就像男女生宿舍一样,一点不稀奇。

很多年前社会学家就预测说,今后大家庭的格局不会再出现了。现在的不婚不育,使得小家庭都在减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自然加大了。

我们都在有意无意中建立和遵循一些距离。

曾经写过《闺中无密友》,详细说明闺蜜这东西的破坏性大于忠诚度,被闺蜜出卖会影响对人普遍的信任。也写过《同事无朋友》,有利益及竞争关系的同事,最好保持距离,免得日后进退不自由。以此类推,各种关系保有一定距离,是重要的交际原则。

人与人的距离是社交礼仪规定的也是逐渐的约定俗成,并且距离中还有个人的原则习惯。

有些人即使比较亲密的朋友关系也不喜欢勾肩搭背和身体接触。朋友约着一起散步,我说:你别挽着我,那样我会不舒适,咱俩等距离行走吧。朋友说我怪异,但这种怪异不是一个半个人,不少人对于距离很敏感,有要求。

社交中对距离也有规定。一般来说,0-0.5米是亲密关系的距离,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空间。0.5-1.5米是比较舒适的社交距离。

双方把手伸直,才有可能相互接触,但这个距离是针对熟人和朋友来说的。商务接触1.5-3米是礼仪距离。很多老总的办公桌宽到两米,根据就是公共距离是三米,太近了会给人不安全不舒适之感。

疫情中大家深谙了一米距离。前几天出门,看见火车站候车划出的排队一米线还在。其实这条钱没必要抹掉,一米线的排队,大家也都很舒适。我们都经历过的种种排队经常前胸贴后背唯恐别人插队或把自己挤出去。记得有一次在医院,后面的人把身体紧紧压在老伴身上,老伴谐谑说“小伙子,你好重啊,我都不堪重负了”。

适度的距离真的是文明和舒适。

说到距离,不会说距离产生美,但会说,距离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使自己更加自由自在,舒适不窘迫。

家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就是边界感。

对于边界感,之前我们都认识不太清明,直到去女儿家小住之后,才明确知道:尊重自己的儿女,需要从清晰的边界感开始。

首次去女儿家,是她产期之前。我进入她家便进入角色,像别的妈妈一样想担负起全部家务,以便让她得到修整。我在储物间找到收纳箱,把带给他们的东西装起来,早上起来自作主张炸了油条等他们来吃……如此操作了三五项之后,女儿说“妈妈,我需要和你谈谈”。

谈什么呢?她说:你们来,我们特别高兴和欢迎。但希望你不要习惯性在我家主持工作。这是我自己的家,一切都是精心安排的,每样东西都有固定的地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流程,不希望因为你的介入而打乱我们的秩序。如果需要帮忙,我会告诉你的。

话说到这儿,妈妈我有点自责还有更多的失落,但也因此确立了边界感,知道这是人家的家,不能做人家不允许的事。这对于一个中国妈妈不仅是很大的考验,还是一时半会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儿。

经常,明察秋毫的女儿会说:你不要偷偷洗碗吧,吃了饭把碗放在水池里,晚上用洗碗机一起洗就行。会说:今天给你们换床单和深度清洁卫生间,你们出去玩一天吧。会说:别手洗衣服啊,放在洗衣筐用洗衣机洗。

诸如此类,使我想到之前有朋友去儿子家看新生的孙女,回来后对我说“再也不去他们家了”的悲催表情,知道父母有时感觉在孩子家的委屈,可能不是孩子不尊重,而是自己越界了。

你家是你家,孩子家是孩子家,界线分明的父母,才是最聪明和得体的父母。

我知道,现实中不少父母习惯自然的把孩子家当成自己家,并且因为父母到孩子家通常都是帮着带孩子做家务,因而也就把自己家的生活方式全盘移植到孩子家,更有深入孩子生活的父母在孩子家主事,很多家庭矛盾和问题由此产生,结果很多的不欢而散,大人孩子都不开心。

因而我感觉女儿在我第一次去她家就明确了自己的边界,是一次完美的家庭保卫战,使得她的家庭自在运转,完全不受外力的干扰。估计她和小伙伴沟通这事的时候,会一起偷着乐,有旗开得胜之感。

我们已经三四年不去女儿家了。时空阻隔却达成了共识:再去的话就租住独立住房,在自己临时的空间里过自己的日子。这不是谁的无情无义,而是彼此都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距离,才可能相处更加融洽和愉悦。

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边界感也是严密的。

侄女儿家里装修房子,去爸爸家住。爸妈在三亚过冬,候鸟归巢时看见家里住着女儿,便眉头紧锁。第二天爸爸就无由的上火、流鼻血,随之,各种身体不适逐一出现。终于忍不住对女儿说:你为什么不租房住呢?大大咧咧的女儿想了想,说:那就租房吧。然后动手把大包小包收拾好走了。据说,当天晚上,爸妈心情大悦笑上眉梢,一切不适,都神奇地不治而愈了。

给我讲这事儿的侄女说:林雨,你不会这么独吧?我说“可能比你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呢,你过界了,爸妈就有压力”。

是的,并非老年人既敏感又脆弱,而是他们在自己习惯适应的独自空间才自在自如,这也和孩子们要求父母尊重自己的边界是一样的。

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中也同样需要距离和空间。

记得一个女孩和我说辞职的原因,是她的女领导总是站在身后查看她在電脑上编辑,她说“感觉严重缺氧,一点空间都没有”。无边界不自在,无边界不自由。看起来,我们都需要更大的空间自由呼吸和伸展自己,并且,工作的空间越大,不同人的能力拓展才有越多可能。

回过头来看,假如当初女儿没有阻止我主持她家的日常而把一切交给我,或许现在她不可能过上自己打造的理想生活。有距离、有边界、有空间,不是限制别人,而是延展自我。

八月依然热浪中,保持距离,身心俱安。

祝您旅途愉快。

猜你喜欢
边界房子距离
拓展阅读的边界
算距离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孤独的房子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爱的距离
一百分等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