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钧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身高只有1.5米。
在艺术史上,很难将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划分为哪个流派——有人把他划到了印象派,因为他与德加等画家交往甚密且非常熟悉;有人把他划到了后印象派,因为他和塞尚、梵高、高更一样,画的风格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并不符合印象派对光线和色彩最基本的认知;还有人把他划到新艺术运动,因为他的作品主要是商业海报。其实,越是好的艺术家恐怕越难以被划归流派,因为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专属于自己的个性。
1864年,劳特累克生于法国南部阿尔比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阿尔方斯伯爵,母亲与父亲是表兄妹,所以这是不折不扣的近亲结婚。
劳特累克兼具了聪慧和残疾这两个特征。他天生存在骨骼方面的疾病,身体很弱无法参与激烈的运动,各种先天、后天的因素,导致他的身高只长到了1.5米。
也正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劳特累克只有小的时候在巴黎上过一段时间的学,并在那里结识了终生的好友莫里斯·茹瓦扬——他遗作的管理人、传记作者、阿尔比劳特累克美术馆的创办人。后来,劳特累克就辍学回到了阿尔比,他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师完成的。小劳特累克拥有好几个子爵、男爵的爵位,同时还是未来“阿尔方斯伯爵”的继承者。虽然王室衰落,贵族已远没有之前吃香,但他还是拥有丰厚的资产,过着奢华的生活,劳特累克住的依然是城堡和庄园,连玩具都是“国际化”的。
劳特累克渐渐长大,但并不能跟父亲一样正常地参与贵族社交活动,也不可能从贵族的女孩们那里得到爱情,甚至尊重。于是,劳特累克决定离开故乡,去巴黎学画画,并努力开创自己想要过上的生活。
劳特累克的作品《洗衣女》,1889年。
劳特累克的作品《骑师》,1899年。
劳特累克的作品《红磨坊海报》,1891年,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印象派的画家中,劳特累克最喜欢的是德加,他的画室曾经与德加的画室相邻,他学德加画赛马、画舞女、画女工……当然,他都画出了自己的风格,比如《洗衣女》,画中的女工并不像德加画中女工在工作,而是呈现休息的片刻,站在窗前望向窗外,动作很有故事性,女工背向观者,增加了人物的孤独感。然而这只能算是他風格尚未完全建立时的一种探索,很快他将视线投向了他更为熟悉的领域。
蒙马特地区是画家们聚居的地方。劳特累克被称为“蒙马特之魂”,他整夜沉浸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巴黎夜生活里,白天创作的作品,也基本上都与这些声色场所有关——咖啡厅、歌舞厅、酒馆、妓院,都是他经常流连的地方,苦艾酒让他放松,歌舞秀让他陶醉。
劳特累克的作品《费尔南的马戏团,女骑师》,1888年。
当时最为时尚的歌舞厅(Cabaret, “卡巴莱”餐厅,类似于现在的夜总会)你方唱罢我登场——黑猫歌舞厅、红磨坊歌舞厅、祖风笛歌舞厅、日本音乐厅、女神游乐厅等,都是巴黎最红火的夜店。
劳特累克的偶像德加,也画舞者,不过他关注的是芭蕾舞演员,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感觉都比较“高雅”些。劳特累克则把视线转向了另一群舞女——“康康舞”演员,这是在歌舞厅表演的一种舞蹈,舞女们大多不是专业舞者,她们白天在周边做洗衣、缝纫等工作,晚上就来歌舞厅跳舞。她们穿着大裙子,一边摇起裙摆,一边把腿踢得高高的,刻意地露出裙里的底裤,或者跳起来后再做一个落地大劈叉,这是有些情色味道的舞蹈,跟芭蕾舞的气场完全不同。
1891年他为红磨坊歌舞厅绘制了海报,海报最上面是红磨坊的名字“Moulin Rouge”,劳特累克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方式强化了广告效应。店名的下面则是“La Goulue”音译为“拉·古留”,而实际上这个词的意思是“吃货”, “吃货”是舞女路易斯·韦伯的外号——她实在太贪吃了,大家基本上只知道她这个著名的外号。
拉·古留跳的就是康康舞,劳特累克选取了最为典型的舞步和最吸引眼球的角度,她舞步奔放、性格不羁,是红磨坊成立之初最棒的康康舞舞者;前景中的男舞伴,绰号叫“无骨者瓦伦汀”,他有着尖尖的下巴和高耸的鹰钩鼻,他被处理成了灰色的剪影,显然,他是拉·古留的陪衬。在他们的背景里,有一排完全平面化的人群黑影,他们大都戴着高高的礼帽,代表着歌舞厅里的观众。
为红磨坊歌舞厅绘制的这幅海报让劳特累克在真正意义上“一夜成名”,因为海报的传播方式是一夜之间贴满大街小巷的广告柱,这与油画艺术与观看者的关系完全不同。在艺术圈里,他的海报因为过于大胆前卫而被批得体无完肤,但是他的客户——红磨坊歌舞厅的老板喜欢,被画的艺人们也喜欢,纷至沓来的观众更是证明了这个海报的成功。红极一时的男歌星阿里斯蒂德·布里昂曾经在自己演唱的歌舞厅表示,不用劳特累克为自己画的海报就不会登台。十年间,劳特累克创作了360幅海报作品,这是一种最时尚的艺术。“海报”作为一种“艺术”种类,在这时诞生了。
劳特累克用一种速写的方式创作,这在捕捉动态时非常有效,快速、灵活的线条也让画面充满动感。实际上他在红磨坊是有专门VIP座位的,边看边画当然也会边喝酒。他还可以使用歌舞厅的休息室,完全可以把那里当成自己的画室。目前依然经营的红磨坊歌舞厅里,仍陈列着很多劳特累克设计的海报,这是红磨坊永远的“金字招牌”。
在海报作品中,劳特累克学习了法國画家杜米埃带有讽刺意味的、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也有来自插画、漫画的影子。素描和速写是劳特累克喜爱的手段,在他的一些油画中还能看到没有擦除的素描笔痕。但最为重要的创新在于,他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的风格,用线条和扁平化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动感而又自然的姿态,这在当时的海报设计领域,活泼大胆,与歌舞厅喧嚣热烈的气场完全吻合。另外,日本浮世绘作品中经常有书法作为画面元素(中国古代书画也是如此),这样的构图方式更适合需要印字的海报艺术。
很多浮世绘画家都有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劳特累克,比较直观的是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绘”、东洲斋写乐的“役者绘”(歌舞伎演员)、溪斋英泉的“花魁”(艺伎的头牌),这些画美人、画艺人的作品,从题材到技法都与劳特累克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人物造型和动作则有《北斋漫画》的影子;还有大量画日常生活场景的浮世绘(比如洗浴的场景),想必也为劳特累克的创作提供了思路。
2018年,笔者参观了北京画院美术馆与布达佩斯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经典·劳特累克作品展”,其中当然也有他的海报名作,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组关于妓院题材的版画——《她们》。这组画包括十幅石版画,并制成了画册。组画的主题是妓女的生活,但并没有特别色情和香艳的场景,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日常——早上起床梳头、往浴盆里倒水准备洗澡……总之完全没有任何色情的成分。也正是因为这组画过于“日常”,所以并不成功,想看色情的觉得失望,在那些严肃的人眼里,它又显得太“色情”,两边不讨好。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组画画得非常好,它既没有俯视也没有仰视,既没有猎奇也没有挑逗,就像观察一个最普通的职业一样来看待这个群体。
劳特累克先后有几次直接住进了妓院,他就像她们的家人一样跟她们生活在一起,把那里当作居所,这里有现成的“模特”,也能随时满足个人需求,不必说成是“体验生活”,所以他可以近距离无障碍地随机“观察”她们。
他纵情夜生活其实是孤独灵魂的又一层伪装,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的自卑和哀伤,于是用表面的开心搞怪来遮掩真实的内心——你们看我活得多开心。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