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主义,女,85后,自由写手,现居北京,从事写作十余年。其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文笔别致细腻,尤以小说见长;近高产散文性短篇评论,视角颖异,引评交互,多汇湛思妙论,深受读者好评。
有朋友问我卡拉OK和KTV有什么区别,我说就是“你妈”和“你妹”的区别。
让我们回到还不太遥远的卡拉OK时代,在我的记忆中,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截,我的家乡小镇出现了第一家歌舞厅,叫春兰歌舞厅,紧靠着春兰台球厅。没错,是同一家人开的,老板娘名叫春兰。
卡拉OK从老港片和传说中第一次走进了生活。
当年最流行的歌是“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每次路过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我的内心都充满了优越感:真难听!还没有我唱得好。在童年的我心中,我是镇子里——不,是全世界唱这首歌唱得最好的人,除了叶倩文。不过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从来没有跑去一展歌喉,部分原因是我生性腼腆谦逊,更主要則是因为小镇的民风:我那朴实而安静的乡亲们,多数是不大热衷赶时髦的。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看鬼故事的时候惊奇地听到了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我感到惊奇,第一是因为当时真的已经很晚了,估计接近零点了;第二是因为我家离春兰歌舞厅很远,少说300米开外。所以我一开始并不确定是有人在唱卡拉OK。借着鬼故事赋予我的诡异心情,我甚至摸着黑到外屋检查了一下电视机和收音机,结果把我妈吵醒了我妈问我干吗呢,我说有人唱歌。她说歌舞厅的常那样儿,翻身又睡了。
接下来的好多天,我留意听,果然,他们常那样儿。
隔300米都能听见,可以想象附近的邻居是什么心情。出乎意料的是,一直没听说有人抱怨。我那朴实而安静的乡亲们,多数时候是尽量避免冲突的。或者他们只是想等着别人出头……
又不知道从哪天起,忽然没有歌声了。白天还照样,晚上则安静了许多。
经过春兰歌舞厅,我发现它的门窗玻璃比隔壁春兰台球厅的新、干净。我恍然有所悟:下手的人还是有保留的。
时光如贱人,“你妹”时代轰轰烈烈来临。卡拉OK把自己装在隔音的盒子里,摇身一变成了KTV。现在除了城市广场还有五块钱两首的露天卡拉OK,这货已经基本绝版了。包装精致的KTV则横扫祖国大地。不想听到的歌,似乎终于可以不听了。
可惜故事还远没结束。不管同学聚会、同事聚会还是商业应酬,吃完饭之后,总会有人兴奋地来一句:走啊唱K去!于是大伙儿就没有一点儿创意,也很少有人反对地唱K去了。脸皮薄的你,不愿惹人不高兴的你,有神经衰弱症的你,就乖乖交上份子钱,跟着到光线昏暗的密闭空间里被强奸耳朵了。
哦对了,你最好还要表现地积极一点,因为他们除了麦霸,第二讨厌的就是只会坐在一边玩手机的闷蛋。你最好也不要找机会逃跑,除了麦霸和闷蛋,他们第三讨厌的就是中途退场的人。
卡拉OK和KTV这娘俩儿,十几年如一日传递着表演艺术家们的心声:
每一位歌者都需要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