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产品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3-10-27 11:32邱利平刘冬梅
四川环境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北示范区资源

邱利平,吴 优,刘冬梅,王 恒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成都 610000)

前 言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概念是在2018年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中被正式提出,系除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攀西等4大经济区之外唯一没有GDP考核的区域[1~4]。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支持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实现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 在此战略引导下,如何利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资源,探索其适合的生态产品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推动区域绿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从已有文献[5~19]中可以发现,关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县城空间、生态脆弱、经济发展等问题,针对生态产品的研究聚焦在内涵及价值实现机制、实践路径、实现路径等方面,鲜有学者研究利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高原特色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解决四川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因此,本文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定位,梳理分析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和特色优势资源现状,从“什么是生态产品、怎么创造生态产品、创造什么样的生态产品”三个维度出发,研究提出适合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的生态产品模式及实现路径,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1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概况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连接地带[17],总面积23.6万km2,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组成(如图1所示),山体构成自西北向东南,拥有庞大枝细的河网系统,其中主要河流包括岷江、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等。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护涉藏州县和谐稳定的重要阵地、传承弘扬藏羌文化和长征文化重要承载区,全域31个县(市)均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划明确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区域,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

图1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理位置Fig.1 Geographic Location of Northwest Sichua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

1.1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1.1.1 自然生态状况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是四川省最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区,森林面积755.58万hm2(甘孜州535.80万hm2、阿坝州219.78万hm2),占全省的5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8%,其中具备固碳能力的草原2000hm2,占全省的90%;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18]。建有自然保护区70个,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珍贵生物基因宝库”之称。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为其创造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1.1.2 环境质量状况

2016~2020年,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空气质量保持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并稳定为100%,PM2.5年均浓度低于20μg/m3,长期保持全省前列、全国领先。31个县(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江河出境断面水质常年达到Ⅲ类以上标准,一江清水持续东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污染物浓度低于环境风险管控值。持续改善的环境质量为其创造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面积23.26万km2,占四川总面积的47.90%,是五大经济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辖区内常住人口193万人,城镇化率为36.6%。辖区内大部分县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山区,生产方式原始粗放,主要以旅游、种植、畜牧、资源开挖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不可持续。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822.4亿元,占比不足全省的2%;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约是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的1240倍;第三产业值大于第一、二产业总值,其中旅游总收入达637亿元;区域人均GDP为41637.8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3/4。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其加快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强大动力。

1.3 特色优势资源分析

1.3.1 旅游资源现状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四川全域旅游示范区,境内有草原湿地、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干旱河谷等雄奇俊秀的高原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禀赋好、品质高、数量多,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占全省50%以上。境内有以贡嘎山为核心的极高山群、以九寨黄龙为核心的地质景观群、以稻城亚丁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还有“东方阿尔卑斯”四姑娘山、低海拔现代冰川海螺沟、“若诗若画”若尔盖草原、“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等一大批旅游资源享誉世界。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4A级旅游景区44个,有世界遗产地3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级各类旅游资源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要旅游资源名录见下表。

1.3.2 文化资源现状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主要的羌族聚居区,是三大藏文化之一——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交融,遗留下“千碉之国”丹巴、桃坪羌寨、格萨尔王城、“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色达五明佛学院、“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等一大批文化遗址,孕育出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康定情歌》、“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长征精神等世代流传的文化遗产[19]。全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5项。

1.3.3 清洁能源资源现状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水资源丰沛,有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四大主要河流,2020年水资源总量为1347.91 亿m3,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6900万kW,可开发量达5500万kW,约占全省容量的41%。同时还是我省太阳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太阳能理论蕴藏量超1.3亿kW,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2200万kW。甘孜州甲基卡锂辉石矿区还是国内现有探明储量最大的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区。

1.3.4 农林畜牧资源现状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是生态特色农牧业发展地区,农作物、畜禽等种质资源丰富[20],围绕青稞、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牦牛、藏羊、藏猪等高原特色农产品,打造出 “羌脆李”“色达酸奶”“红原牦牛奶粉”“高原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及“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区域公用品牌。川贝、冬虫夏草、川黄芪、高原红景天等药草品种多样,药材种植面积高达17920hm2,有“天然药库之称”。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62个(其中省级8个),累计登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统称“三品一标”)405个,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集体牧场304个。

综上所述,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价值极高、人文与自然景观要素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在贯彻落实好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保护好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值得研究。

2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产品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什么是生态产品、怎么创造生态产品、创造什么样的生态产品”的研究思路,将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自然生态资源与特色优势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因地制宜提出8种适合其发展的生态产品模式及实现路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真正有效解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赢”难题。具体的生态产品模式设计和实现路径框架如图2所示。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产生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称[13,21]。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发展的生态产品有生态物质供给产品、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以及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等三种类型,发展模式有“品牌赋能型”“清洁能源溢价型”“逆向飞地型”“山歌水经型” “文化铸魂型”“生态补偿型”“碳汇交易型”“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等8种方式。三种类型的生态产品均是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依托辖区内的优质特色资源、政府支持政策等,通过8种发展模式,发展与之对应的产品实现。具体的内容在后续章节详细介绍。

图2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产品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图Fig.2 development mod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orthwest Sichua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

2.1 生态物质供给产品

2.1.1 以增加农林畜牧产品附加值为典型的“品牌赋能型”

“品牌赋能型”是指以农林畜牧为主导功能或具有特色农林畜牧的地区,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擦亮 “三品一标”金字招牌,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产品精深加工体系,为农林畜牧注入更多新鲜元素,实现生态与发展协同互促。

此类模式适用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北部高原地区依托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畜牧业和中藏药材,金沙江流域依托特色水果、错季蔬菜、酿酒葡萄、中藏药材,雅砻江流域依托青稞、花椒、春油菜和中藏药材等,岷江和大渡河流域依托甜樱桃、酿酒葡萄、食用菌、茶叶、花椒、核桃等,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生态产品,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发挥和利用“圣洁甘孜”和“净土阿坝”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拓展发展科研教学、田园养生、农牧体验、休闲观光、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广告创意设计等生态产品。

2.1.2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清洁能源溢价型”

“清洁能源溢价型”是指在清洁能源富集地,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新能源特性,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此类模式适用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依托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等流域水资源及太阳能、风能、锂矿等清洁能源资源,发展水电、光伏、风电、锂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继续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进整县(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加快高原风电试点示范建设,推动水风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推动能源科技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拓展发展观光体验、科普教育、影视制作等生态产品。

2.1.3 厚植生态本底带动土地增值的“逆向飞地型”

“逆向飞地型”是指在生态资源富集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空间在另一个相对发达的行政地区进行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研发在外,生产在内”,创造一条区别于依靠低价劳动力、土地、能源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道路,对于因承担生态保护责任而造成的“福利净受损”的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此类模式适用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依托资金、土地、税收、留存电量等优惠政策,与省内、省外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探索“飞地”经济,建立异地产业园,转移产业发展,建立精简、统一、便捷的跨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产业、绿色矿产等生态产品,实现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2.2 生态文化服务产品

2.2.1 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

“山歌水经型”是指生态环境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围绕自身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探索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路径,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理念。

此类模式适用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依托九寨沟、黄龙、稻城亚丁、海螺沟、四姑娘山、木格措、泸定桥、贡嘎西坡等旅游资源,发挥核心景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山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大熊猫及羌文化旅游区、大草原湿地旅游区等旅游精品区。构建“全域、全时、立体、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季节互补旅游产品,引进培育一批知名旅游企业集团,推动单一性景点观光到全域化深度体验建设,发展旅游休闲、体育赛事、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广告创意设计等生态产品。

2.2.2 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引领的“文化铸魂型”

“文化铸魂型”是指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可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条件,充分梳理当地文化脉络,挖掘红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资源,让绿水青山焕发人文的生命力与活力,创造出人在精神享受、知识获取、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等方面的综合惠宜。

此类模式适用于丹巴、茂县、甘孜、德格、色达、泸定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依托“千碉之国”丹巴、桃坪羌寨、格萨尔王城、“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色达五明佛学院、泸定桥、雪山草地等文化资源,发挥好康定情歌国际音乐节、牦牛文化节、藏羌彝原创音乐盛典、中国藏族山歌传承大赛等赛事宣传影响作用,打造区域代表性文化品牌,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体验基地,发展文化体验、演艺娱乐、党建培育、影视制作、图书出版、文博展览、民族工艺品等生态产品。

2.3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

2.3.1 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偿型”

“生态补偿型”是指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借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各级财政资金,以及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省市内部生态补偿机制等多种生态补偿政策,更好地提供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

此类模式适用于汶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白玉县、色达县等5个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持续深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类型的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利益相关方对生态产品进行交易,发展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等生态产品,实现资源和资金互补。

2.3.2 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引领的“碳汇交易型”

“碳汇交易型”是指在山林草资源丰富地区,坚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深度结合乡村振兴、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开发一批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草碳汇项目,促进碳汇资源在国际碳交易、全国碳市场、区域碳普惠机制下消纳,实现碳汇经济社会价值。

此类模式适用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马尔康市、九寨沟县、甘孜县、泸定县等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靠前的区域,以及红原县、若尔盖县、石渠县、色达县等草地、湿地资源丰富区域,可借助全省碳普惠机制建设,争取成为碳汇项目试点地区。其他区域林草碳汇项目的实施,可利用现有林业碳汇计量技术,核算其直接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优选项目地块,积极储备林草碳汇项目,发展林草碳汇、生物天然气等生态产品,推进生态效益的经济转化。

2.3.3 以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型”

“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是指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规范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活动,科学合理利用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独有的景观、特有的物种与遗传资源,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此类模式适用于九龙县、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等9个横断山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小金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康定市、泸定县、丹巴县等11个岷山—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壤塘县、阿坝县、甘孜县、德格县、石渠县、色达县等6个羌塘—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依托红豆杉、白皮云杉、五小叶槭、川贝母、红景天等植物资源,以及阿坝大熊猫、若尔盖黑颈鹤、川金丝猴等动物资源,发展野生生物资源人工繁育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农作物和森林草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产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发展自然教育、观光赛事、宣传普法、影视制作、文创产品、研学产品等生态产品。

3 结 论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自然生态状况和特色优势资源,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产品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建议其发展物质供给类、文化服务类、调节服务类三种类型的生态产品。三种类型的生态产品均是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依托辖区内的优质特色资源、政府支持政策等,通过“品牌赋能型”“清洁能源溢价型”“逆向飞地型”“山歌水经型” “文化铸魂型”“生态补偿型”“碳汇交易型”“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等8大发展模式,发展与之对应的科研教学、田园养生、农牧体验、休闲观光、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广告创意设计等产品实现。作为基础研究成果可以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西北示范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座西北小城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资源回收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