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菜市场摆脱脏、乱、差的形象继而穿上艺术的新衣,由此打破了常规的艺术展览空间运用策略。基于对近20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存在的空间形态进行大致归纳,在空间转向的视域下菜市场已成为空间语言的必然性。菜市场作为艺术展览空间,这既是艺术观念介入社会公共空间的体现,也是艺术场域及场域精神的构建。生活化策展成为策展人全新的理念,这不仅冲击了人们日常的交流与信息的传递,也是对未来明显的商业趋势以及社会风潮的应答。
关键词:场域;空间理论;菜市场展览;生活化策展
1989年,中国美术馆传来的两声枪响(指女艺术家肖鲁在展会上对她的装置作品《对话》中的镜子开的两枪)结束了当时正在进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随之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策展史”的序幕。2021年,北京市三源里菜市场里举办了一场叫作“民以食为天——邱志杰市集书写计划”的展览,策展行业虽对此褒贬不一,但却引发了大众对菜市场的强烈关注。随后,各地菜市场举办展览的消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源里菜市场本身有着30多年的历史,这并不是其第一次与艺术产生碰撞,早在2013年和2015年,“不是美术馆”团队就在此分别举办了两届“吃了吗”临时性的艺术展览活动,拉近了居民群众与艺术的距离。而真正将菜市场与艺术展览相连接的是由何志森改造的“菜市场美术馆”,作为基于日常生活现象的批判性作品,使得菜市场开始走向艺术策展的蓝图。
一、空间转向下当代艺术展览的空间形态
菜市场作为艺术展览空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当代艺术策展空间观念发生重要转变的具体表现。早期策展的本义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进行构思、组织、管理的工作,强调以何种方式、何种媒介、如何利用展览馆或展厅的空间在视觉上呈现艺术作品,达到最大化程度上的社会、文化、经济上的价值。正如1938年阿尔弗雷德·巴尔所策划的“立体和抽象主义”展览,他提出艺术作品的陈列顺序应顺应艺术史的时间顺序,展示空间上给予作品宽松的间距以及大面积的白墙作为背景,“白色立方体”由此奠定了现代艺术展览形式。随着艺术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以及当代艺术观念和空间转向理论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展览形式早已被打破,当代艺术策展开始出现多重化的空间形态。
对近20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回顾,其空间形态存在的模式主要可分为四大类。
(一)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基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策展通过与乡村、古镇相结合的方式,以此实现更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具体而言,包括以直接促进乡村改造和发展为目的的各项建设项目,例如江西省景德镇“艺术在浮梁”展。一方面,这是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基础上,对其固有的自然资源、老旧房屋进行艺术创造以及修复,从而打造出具有当代性的艺术展览空间。另一方面,是由乡村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意识所衍生的大地艺术节,例如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安徽的“大地田园艺术季”等,艺术展览空间突破了传统策展“白盒子”的形态,开始走向田野和自然,使艺术赋能乡村。
(二)艺术介入商业空间
正如波谱艺术大师埃迪·沃霍尔所言:“所有的百货公司都将成为博物馆,而所有的博物馆都将成为百货公司。”[1]商场作为城市领域中较为活跃的商业中心,越来越多的策展人将艺术活动与商业消费紧密结合,以艺术展览、装置艺术、雕塑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为商业空间增添艺术气氛,增强消费者的空间体验感,进而引导消费。在这个空间里,艺术品与商品的界限逐渐消失,更加强调商品外观造型的艺术美感,包括对商品色彩的艺术设计以及赋予其图案和符号更广的文化意义。
(三)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空间
随着5G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人类生存空间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和重组,网络空间也随之成为人类实践重要的对象之一。早期的线上展览类似于图书和报刊的展示样式,例如侧重线上展览运营的国际妇女博物馆,其以网站作为载体,网页设计通过文字阐释为主、图像和视频为辅的形式,有利于观者直接浏览策展内容,强化其宣传教化功能。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以及多重因素的影响,各美术馆以及各大艺术学院毕业展的线上艺术展览活动涌现。随之,虚拟空间趋向于三维模拟化的形态,更多的数字化艺术品以及新媒体艺术作品成为展览对象,强调为受众带来全感官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四)非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空间
关于当代艺术策展的最早形态可追溯到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作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其展览创办的初衷在于为当代艺术构建新的市场,如今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展览的引导者。反观国内当代艺术的生存状态,自2000年以来才逐渐摆脱半地下的生存空间,艺术市场的打开促进了私人美术馆和画廊的发展,以798艺术区的出现为代表,形成了以当代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群落,也是有别于官方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创作展览空间。随之,民间艺术机构、民营美术馆以及各个城市双年展相继出现,构成当代艺术策展所存在的多样化的空间形态。
二、场域扩展:菜市场作为空间语言
布莱恩·奥多尔蒂在《白立方之内: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我们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节点,首先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空间。进入脑海中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空间,而不是任何一张独特的图像。”[2]在现代主义绘画晚期,当人们进入画廊欣赏作品时,首先便是对空间扫射一遍,由灯光、阴影、白墙构成一个具有强烈存在感的传统审美空间。而在当代艺术实践和观念艺术的影响下,替代性空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策展空间模式出现,既是对传统美术馆空间的替代或拓展,亦是在其中展开艺术实践和社会参与。随着当代艺术展览从关注“物”本身转向“物”象的趋向,展览空间由此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场域。
(一)空间生产下的菜市场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一个场域指各种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3]可见,场域并不是指实体性的具象空间,而是空间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體现。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菜市场成为策展的空间语言,本质上亦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构成一个统一辩证的多重空间。首先,菜市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场域,艺术策展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这一物理空间的规定性。就如对菜市场的艺术改造,是基于菜市场原有的功能分区上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以隔、贴、堆、挂、捆、插的形式进行空间策划,对其外立面、地面、柜台、标志、标识、物流等视觉元素提供系统化配色,增强摊位经营者和消费者身为主体的身体与空间的互动,营造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空间氛围。菜市场是社会个体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进行交流、流动、充满活力的空间,这一特征又使其具有打破物理空间受限的可能。其次,菜市场作为艺术展示空间,也是策展人所构想的精神空间,通过对材料和构造的物质性操作,打造具有情景化的开放性空间,从而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解构。最后,对于参与者和观赏者而言,摊贩和社区居民成为这一空间下的重要实践活动者,“运用来自自身知识领域与生活经验的空间知识,在现有的城市空间里进行着个人的空间创造与居住实践,抵抗由权利所主导的空间生产,”这正是对空间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二)艺术场域的建构
菜市场作为社会公共空间,这类空间本身具有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与展出的艺术作品意义相结合,构成更深层次的艺术场域和场域精神。克里斯托夫·舍里在《策展简史》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展览(特别是当代艺术展)既是景观,又是社会历史事件和建构手段,它创建和支配了艺术的文化意义。”[4]序言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审美命题的提出,艺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介入使得受众的关注点从艺术作品转向作品与空间的结合关系上,进而创造出独特的美学景观。正如在重庆石灰市菜市场,举办的一场名为“真诚的日常”的摄影艺术展,展览发起人卢怡将由5位艺术家所创作的68幅平面摄影作品和影像、声音装置带到菜市场和市民的面前。她指出,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在于布展。不同于传统艺术展览上封闭而静止的空间形式,菜市场内部是按照功能清晰划分的各个区域,各个区域又是由狭小而整齐的摊位组成。缘于此,在主体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摊位与艺术作品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个具有移动性的“地点”。这个动态的空间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物理层面的移动,即时间的流逝;其二,想象的移动,激发欣赏者调动全身的感知系统参与情景式地体验;其三,交流的移动,卖菜的商贩和买菜的居民作为这一空间产生行为的参与者,也是信息与交流的接受者。正是如此,才得以颠覆人们心中传统艺术展览高高在上的印象,引领其作为公众主体走近艺术。
菜市场的策展性,在于其作为日常生活场景,承载着社会的观念性表达,艺术作品与空间意义产生叠加,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域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它的物质和精神特性被认同后,就折射出场域精神。”[5]菜市场作为重要的社区节点,容纳了巨大的能量与信息,并反映出一个地方和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性以及构成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场景记忆。菜市场与艺术活动的耦合,是社会个体居住行为全部内容的信息传递与能量释放,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不断地膨胀,能量不断聚集,使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得到深化。由此,菜市场艺术展览传递出一种具有人格化的场域精神,更多的是传达生活意境和观念,诱发观赏者对同一事物或场景产生共鸣。再者,策展人以及艺术家充分表达出对这一公众主体的尊重和关怀,并在此空间下产生新的秩序,进一步推动社区文明建设。
三、双重属性:艺术与生活的碰撞
目前,大多数的菜市场艺术展览活动都是由艺术家或文化生产者自筹的一种实验性艺术项目,更是在其中展开的当代艺术实践所阐发和传播的一种在现实生活更广泛的语境下所具有的意义。当代实验性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菜市场作为由此而被催生的艺术场域,构成艺术家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行为方式。在邱志杰的市集书写《民以食为天》中,三源里菜市场作为一个表象性空间被其所书写的文字代替原本的印刷字体,从门口的宣传标语、管理规定,到商铺门面的招牌、商家的围裙,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小标签,这些符号的存在以及生活在空间里的人们为这个生活空间的话语权力赋能。经过欣赏者对这个包含现实的和想象的空间的体验及解读,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消解。
与绘画、摄影、书法等各类艺术形式结合的菜市场艺术展览正在以一种多元和多角度的形式进入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大众视线鲜少聚焦于具有浓厚烟火气息的菜市场。继北京三源里菜市场成为艺术展览的重要阵地后,其作为网红菜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菜市场迅速走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视线,包括以书店、咖啡店、街区、古宅等为例的不同类型商业空间和城市生活空间,正如汉斯·奥布里斯特所言:“展览已经成为大多数艺术为人所知的首要渠道。展览是艺术的政治经济价值的首要交易所,意义在这里得以结构、维系乃至解构。”[6]当代艺术展的未来更趋向于一个文化综合体,既为大众提供了解艺术的渠道,同时也通过情景式的沉浸体验促进文化型消费。
菜市场艺术展览活动其本质是在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活化策展理念和艺术日常化的凸显,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真实素材,又通过艺术表现滋养现实生活空间。菜市场作为艺术展览场地的选择,其壁垒就在于要选择和场景密切联系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下,被赋予艺术符号的商品或时尚奢侈品同真正艺术作品的界限逐渐被模糊,一边将商品包装上的视觉艺术化,一边展示着品牌的美学理念。以时尚奢侈品牌PRADA在上海打造的菜市场为例,以品牌大logo和具有代表性的印花图案覆盖整个菜市场的外墙,从摊位到包装纸均采取同样的图案装饰,与生活中接地气的蔬菜水果营造出强列的反差感,由此达到品牌宣传效应。这种利用艺术形式的商业生活空间旨在突出氛围,模糊单个物品作为商品的符号意义,构建出符号化空间。传统的艺术审美所需的庄严和肃穆正在消解,观赏者在互動和沉浸式体验中更多地感受到一种愉悦。
参考文献:
[1]沃霍尔,哈克特.波普主义[M].寇淮禹,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2]白豪.艺术品展示空间的场域性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61-63.
[3]刘薇.论布尔迪厄“文学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奥布里斯特.策展简史[M].任西娜,尹晟,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5]辛塞波.“走向策展”和“公众主体”的菜市场美术馆[J].公共艺术,2021(4):102-107.
[6]奥布里斯特.策展简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167.
作者简介:聂胜男,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