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卡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诠释

2023-10-27 08:57:22周思含
今古文创 2023年38期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卢卡奇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青年卢卡奇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核心观点的重新阐释,丰富了自身哲学体系的建构。一是卢卡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的重新阐释;二是卢卡奇对马克思拜物教意识的重新阐释;三是卢卡奇强调了意识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卢卡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继承、诠释以及建构,体现了卢卡奇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相承之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07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23

卢卡奇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极大程度地承袭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精髓,他对马克思的学说予以高度肯定,强调自己的论述绝不意在偏离或改进马克思主义,而只意图“按马克思所理解的意思来解释、阐明马克思的学说”。[1]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卢卡奇在由黑格尔走向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批判体系,具有新见与错误杂糅的两重性。但总体上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精华大于糟粕,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创新多于偏离。只有将青年卢卡奇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结合考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对其思想的可取之处予以批判性继承。

一、卢卡奇对意识形态本质的诠释

对意识形态本质这一命题的理解在西方哲学史上见仁见智,但只有马克思最早从劳动的观点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大核心内容。卢卡奇肯定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本质的讨论,并试图从经济领域出发诠释意识形态现象。他将马克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框架接引过来,重新诠释并丰富了这一命题的内涵。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本质理论其核心含义在于: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故发展出社会存在即社会现实是人创造的,其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论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故发展出将社会意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察的观点。

(一)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而意识“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认为社会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观念副本”,社会意识依附于社会存在,因此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必须首先立足于社会的存在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各不同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造成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剖析,揭示了社会现实在本质上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而形成的社会存在。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将意识形态的研究纳入社会存在领域,这体现在他将现代商品的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将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考察。卢卡奇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入手,对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在对其物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资产阶级虚假的物化意识的根源,他的物化思想与他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是立足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存在论基础展开的,并且借助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历史观,即观念的历史的超越。马克思的意識形态批判理论,其首要的就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局限在思想领域的斗争的批判,虽然卢卡奇早期并未读到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但他在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的文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把握住了马克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展开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

(二)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诠释社会现实

物化意识中存在着一种颠倒的、物化的自然本体论思想。人从物的观点出发,将物的世界即现象的世界看成本质,以此为基础去追溯物的世界的本质,就导致从物的世界的第二自然追溯到自在自然,使物的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规律。物化意识就是将这种“假象”和自然共同看作现实,从而遮蔽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而要超越这种物化的自然本体论,就必须对社会现实的本质进行追问。早期的卢卡奇认为,历史,也即社会现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他对马克思关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理论观点的继承。在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研究中,卢卡奇抓住了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观点,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作社会现实的本质,其目的也是为了重新确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地位,进而克服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揭示其对社会现实本质的遮蔽。“历史恰恰就是人的具体生存形式不断彻底变化的历史……只有从这样一种立场出发,历史才真正地变为人的历史。”[2]由此可见,卢卡奇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论,其理论根基来自马克思的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这一思想,但他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存在论基础上,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历史即社会现实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

二、卢卡奇对拜物教意识的诠释

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卢卡奇基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分析中抽离出抽象劳动的观点,又融合了韦伯的合理化分析,为其自身建构物化批判理论提供了可能。并且他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产生于物化现象基础上的物化意识。学者郑飞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与韦伯思想的‘拼合’,将韦伯的思想因素纳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传统之中,形成对马克思思想的补充。”[3]

(一)引入合理化分析诠释拜物教现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批判,是其拜物教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他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掩盖在物与物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对拜物教现象及由此产生的拜物教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青年卢卡奇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卢卡奇一定程度上援引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从商品的生产过程入手对资本主义的拜物教现象进行分析,并称之为资产阶级的“物化”现象。卢卡奇指出,这种物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中,还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劳动现象的逐渐合理化使这种合理化渗入工人的灵魂中,工人只采取一种直观的态度,而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主体意志,人在合理的、可计算的物化中变得机械化,最终成为资本逻辑下服务于资本机器,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谋生的人。卢卡奇从商品生产过程入手对拜物教现象进行分析,看似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继承,但其引入的合理化分析的思想实际上来自韦伯。他发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合理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物化意识在工人阶级中的危害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对资产阶级物化现象进行揭示的基础上,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要克服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就必须增强其意识性,用革命的无产阶级意识打败资产阶级物化意识,实现真正的人性复归。

(二)以“物化意识”“虚假意识”释“拜物教意识”

社会意识从社会存在中产生,是社会存在的“观念副本”,因此资产阶级的拜物教意识虽然遮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也是一定社会状况的反映。马克思在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工所造成的竞争与不平等现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条件下,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集中而传播的“普遍观念”的虚假性。而卢卡奇在讨论阶级意识的过程中,则首先对不同社会形态中各阶级的意识进行了分析。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对社会进行总体性认识的能力,但资本家阶级受制于它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利益,作为资本的拥有者对资本的社会功能毫不关心,而只关注资本的个人力量,资本家阶级受制于它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利益,因此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得不采取一种虚假形式,无视其客观的经济限制。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创立一套能自圆其说的关于经济、社会、国家等的学说,以使其能按照自己的利益组织社会。这样一来,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就转向了道德立场。转向道德领域的虚假意识——虚伪意识,使资产阶级能心安理得地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战斗”,但它无非是“绝望地反对由它自己创建的社会的真正本质的洞见,反对它的阶级地位的真正意识”[4]。在这里,卢卡奇首次明确提出了“虚假意识”的概念,他认为物化意识是一种虚假意识,虚假意识是物化意识的表现形式。卢卡奇援引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意识的论述,他认为资产阶级运用“劳动的价格”的虚假外观,实则是为了掩盖“劳动力的价格”,为了掩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剥削的本质。可见,卢卡奇关于物化意识及其表现形式——虚假意识的论述,是对马克思拜物教意识的继承和有机补充。

三、卢卡奇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诠释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落脚点并不在于批判物化意识,而是意在通过批判隐藏在资本主义物化意识背后的社会关系,指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必然趋势,并提出无产阶级要通过坚决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的主张。卢卡奇在承继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同时,则更多地从精神因素出发,他高度强調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意识在其革命和克服物化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只有无产阶级自觉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革命,才能克服物化。从阶级意识这一侧面寻找克服物化的出路,是卢卡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补充。但同时他从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之特殊功能出发,得出进行坚决的意识革命是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最重要途径的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意识的重要性。

(一)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具有特殊功能

马克思说:“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5]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异化的不同认识已经证明了二者在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对立,无产阶级能看到异化的剥削本质并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卢卡奇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对自身地位的洞察及其对物化意识的超越两方面对此进行阐发。他认为,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对社会进行总体性认识的能力,但由于资本家阶级受制于其社会地位和阶级利益,因此它只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将客观现实看成不可认识之物以实现自我欺骗。而无产阶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地位,它能从总体性出发认识社会历史,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的本质。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对物化结构和自身社会地位的深刻洞察已经使其意识具有了革命性的特征。而无产阶级的这种革命意识首先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直接性障碍的超越,无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地位而具有认识具体的总体的能力,且这种辩证思维的认识方式已经不仅局限于思维的领域,正是无产阶级这种辩证的方法使其能认识到历史的具体的总体,也因而超越了资产阶级认识上的直接性障碍。其次,无产阶级的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扬弃的辩证过程。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并没有简单地抛弃资产阶级的发展阶段,而是将资产阶级的一切认识结构、方法和思想的直接性作为起点。在无产阶级的认识中,资产阶级的历史观虽是虚假的和片面的,却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并且无产阶级的总体性总是朝着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进行的。卢卡奇通过对无产阶级意识不断朝总体性方向前进的性质的揭示,为无产阶级意识的革命性赋予了全新的解读。

(二)意识革命是克服物化的出路

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所具有的特殊优越性和功能决定了其在无产阶级克服物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关于克服资产阶级物化现象与物化意识,马克思认为绝不能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的革命,而要进行坚决的阶级斗争,采取革命的手段实现无产阶级的联合,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卢卡奇则更多地关注无产阶级的精神因素,他认为,无产阶级要克服资产阶级物化意识,实现自身的解放,归根结底在于进行坚决的意识革命,只有将无产阶级中不同阶层的意识统一起来,实现不同阶层的联合,才能使无产阶级的意识具有凝聚力。而无产阶级进行意识革命,其重要任务在于进行坚决的阶级斗争。卢卡奇在阶级斗争的目标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上与马克思主义持相同的观点,但他更着重从对意识功能性的分析角度入手强调无产阶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他认为,无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在它的客观错误中隐藏着一种对正确的东西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也是无产阶级‘虚假’意识内在固有的,根本就不意味着是,无须无产阶级的积极参与,这种追求就能自动的实现”。[6]这意味着,这种追求的正确性只是使无产阶级目标的达成具有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得以实现,无产阶级必须采取自觉的行动,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理论相较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意识理论,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无产阶级意识的作用,过分拔高了意识在革命中的功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偏离,但其意识形态理论仍是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因此仍具有合理性,且其关于无产阶级意识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共通之处,对无产阶级斗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42.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80.

[3]郑飞.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谱系:马克思、韦伯与卢卡奇[J].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18,(6):19.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2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

[6]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137.

[7]李馨宇.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基础[D].辽宁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周思含,女,辽宁大连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卢卡奇马克思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主持人的话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学术交流(2015年1期)2015-02-25 1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