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摘要】范小青30多年的小说创作始终从容不迫地扎根在故乡苏州这一方水土之上,成为“苏味小说”的中坚力量。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形象多姿多彩。她是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园林、古船、石桥等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她是独具吴文化特色的历史名城,江南才子唐伯虎、范蠡西施共游太湖、昆曲的婉转、评弹的悠扬,一代又一代的状元郎……都是这座城市珍贵的明信片。她是世俗化的市井姑苏,才子佳人的故事虽婉转动人,但生活在这里的更多的是芸芸众生,小巷天井的世俗烟火气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写照,范小青在其小说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姑苏城,描绘这座城市最亮眼的色彩。
【关键词】范小青小说;苏州形象;江南水乡;吴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14
范小青是一位成长于苏州古城的当代作家,她的小说作品以现实为基础,描绘了身边的平凡事物和生活感悟。伴随时光的推移,她的作品越发有独特的魅力。从20世纪80年代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就像她一路走来的人生印记,从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迈向沉稳宽广的风华流年,作品虽伴随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脚步呈现出变化,但依旧有着内心的坚守。她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一直坚持以苏州为故事背景的创作,并且始终不懈地扎根于故乡苏州,成为“苏味小说”的核心力量,使苏州成为当代文学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故乡给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成就了她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学佳作。
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2500年的文字记录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城市是有生命力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性,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城市也显示出其多样性。范小青不同作品中对苏州形象塑造的不同侧重点,正体现出范小青笔下苏州形象书写的丰富性。
一、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
自上古先秦时期以来,中华文化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产生了多种富有地方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比如“江南文化”“西北”“海派文化”等。其中,江南地区以江浙为中心,其情感细腻柔软,风景秀丽清新,从宋代开始,“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便流传在人们心中。地域文化影响到作家的成长,制约着作家的审美趋向,同时又决定着作品的审美风格和基本的思想风貌。[1]江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园林、古船、石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一)江南的园林建筑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范小青在她的散文中说:“苏州园林真多,叠石环水,莳花载木,亭台楼阁精心布置得如同信手拈来,看几片太湖石随意堆砌得玲珑剔透,欣赏清灵的山水,体味平静的人生。”[2]
范小青有不少作品都是以园林为故事背景徐徐展开的,如《豆粉园》《定慧寺》《锄月轩》《真娘亭》《苏州园林》等。
《豆粉园》中讲述了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豆粉园的茶室中回忆两人相恋的过往,出现了地名“锄月轩”“远香楼”等,并提到了苏州园林建筑的特色“明瓦清砖”从前的豆粉园中开夜花园开到晚上十点,园中昆曲绵绵,情调婉转。如今白天五点就要关门,来的人也很少了。两位老人错过了一生,园林也不复以往的欢庆热闹。时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在范小青的作品中,园林不仅是故事的背景,也是情感的载体。[3]
范小青的散文《苏州园林》就写到,园林大多数是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城市中要寻个僻静的处所,故园中“移步异景”的雅致都是诗人的精心构造。小说《锄月轩》中锄月轩的原型是怡园中的一座建筑,苏州怡园取苏州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是喧嚣闹市中市民静心、养心的一处世外桃源。传说,清朝光绪皇帝借鉴了“今日回归如昨梦,自锄明月种梅花”这一诗句,锄月也暗含有归隐之意,踏遍山河,几十年仕途功名如梦一场,不如静坐亭中,赏月品酒,与世无争,回归自然。
(二)水乡的烟柳画桥
苏州这座江南的城,之于中国人的印象,好像总绕不开“园林”二字的。那粉墙黛瓦玲珑剔透的情境之中,廊檐婉转,透出来的是一派温润的雅致。而那流淌于这城里城外的水,却在四季的经意和不经意间,悄然书写着这座城的别样图景。苏州作为东方水城,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所经之处,还有太湖的浸润。水流交织,城内形成了错综的水道,沿河而居的苏州人在小桥小巷中生活。[4]可以说,正是这份流转的水,才造就了苏州人的性格脾性,绘描出了这座城的多种模样。清绿的河水,作为这座城的经络,蔓延于近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于此,那些与水相连的桥、游走在水上的船,也便成了苏州难以割舍去的文化符号。
苏州有许多具有历史印记的古镇,如周庄、同里、木渎,它们伴随着静静地、缓缓地、蜿蜒而过的河流,坐落在城市的角落中。青石瓦铺在地上,下雨天时撑着一把油纸伞,脚尖一抬一落,地上就泛起一片水花。河面涟漪阵阵,步履款款。小镇中还有一些深藏的古街,窄窄的、深深的,大多是明清时候就存在了,只可供两人并排而行,抬眼望去雾色朦胧,眼前的江南仿佛一眼望不到尽头。
范小青的小说《沧浪之水》写的是一对晚年相互照应的老人,他们居住在“沧浪巷”中,每天苏阿爹都会去沧浪亭的茶馆泡茶喝,茶馆对面就是一池清澈的水,水流贯穿小巷,静默无声,沧浪之水陪伴着小巷人民的日出日落。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多次提到了“水”元素,但却始终只用“缓缓”这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它。“只有水,每天都来。”[4]生活在此处的人们永远都是平静的、闲适的。
《走过石桥》写的是在一个安静的水乡小镇,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和一个少不更事的乡下孩子,一个在画这座小镇,一个在一旁磨墨这本来就是一副关于小镇的最美图画了。老人阅尽了一生的风景,却画不出自己家的这一段,和小镇尽头的石桥。作画其实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约定,一幅画足以完成自己的一生。而面对那些心中最珍視的东西,怎样呈现都无法让自己满意。这些文字就像一幅平静淡泊的水墨画,在石桥的一边,默默铭记着小镇的风情点滴。
苏州的桥,自是不消再去多说的,早已被无数文人用细腻的笔多次地翻拍演绎。远在唐代,苏州便是小桥众多,景色迷人的温柔富贵地。而谈论起与桥紧密相依的船,这片红尘风流地曾经是最为婉转婀娜的载体。作为苏州水乡曾经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苏州的船其实更值得大书特书。远的不提,即使在八十年代,苏州的船仍是这座城最司空见惯的往来乘具。
“想出门访友了,走出家门踏上河埠再跳上小船就凌波而去;想增添一些生活用品,就留心一下窗下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它们有不少就是为城里的人们送生活必需品的。”[5]清画师徐扬的《姑苏繁盛图》上,描写了苏州市繁荣的图景: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至竹筏等近四百多条,它们穿梭于河道之中,往来熙攘。可以说,在范小青笔下,小船用一把橹,就串起了苏州千百年来的灵动印记。荡波轻摇,悠哉悠哉。行在姑苏枕河人家的房前屋后,穿过了春时桃花,也摇向了秋桂深处。
二、独具吴文化特色的历史名城
范小青在创作过程中极力描绘苏州的历史文化,她在《裤裆巷风流记》中随着情节的发展,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苏州的文化特色,从形成到发展,从地理环境到人文风貌,都有着详细的叙述。许多小说以苏州的地名命名,比如《南园桥》《桃花坞》《定慧寺》,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吴地文化气息,仿佛随着纸张地翻阅,就掉入了一个名为江南的梦中。
(一)历久弥新的古城风貌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以苏州为中心,环太湖地区的吴地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东山西山果树飘香,平川湖面则是鱼米富足,太湖流域被誉为世界粮仓、丝绸之乡。这里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构成了“长三角”地区中最具活力、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
《裤裆巷风流记》中就详细地介绍了苏州城的变迁。苏州市的著名景点虎丘,它的陆地就是曾经的海涌山,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山峰。几万年后,吴泰伯在苏州附近建立了一个小国,这也标志着吴文化的诞生。千年后,再由他的子孙后代迁都苏州,并命名为“吴子城”。随后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阖闾授命伍子胥扩建“吴子城”,建成了一座宏伟的阎闾城,这样就有了苏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范小青的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化叙事风格,将苏州历史、园林、小巷、流水等元素完美地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是一本苏州历史发展的文化实录,再配上苏州特有的碧螺春,一边读书一边品茗,吴文化气息就如茶香一般醇厚,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其中。
(二)人文荟萃的浓厚气息
苏州天宝物华,人杰地灵。从唐代科举考试确立至明清科举兴盛,共产生文武状元700多名,而苏州一地,就考出了50位状元。有些甚至是同一个家族的父子或兄弟。放眼全国,各个地区再无这样的佳绩。
在范小青的小说《顾氏传人》中,一开头就用了大量的笔墨书写在姑苏城里的顾家人读书做官,多有“父子会状""兄弟叔侄翰林"的仕途图景。在顾家,教导子弟勤学上进,是家族的头等大事,自孩童时就要练字、做八股文、试贴诗,父兄谆谆教导,然后由秀才、举人、进士、翰林,自此步步高升。可见当时的大家族对后代读书之事十分重视。
这里的教育自古就是一等一的好,“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一句至今都流传于读书人的口中。可以说,状元也成了当地的一种特产。苏州还有一座“状元博物馆”坐落在钮家巷中,名册实录皆有据可查。虽经历两千多年的历程,也遭受过数次战火,但苏州古城千年的文脉传承从未间断,且不断创新,不断融合,攀上新的高峰。
三、世俗化的市井姑苏
在范小青的小说创作中,大多数故事的背景和基调都是以苏州及苏州人为原型,在那些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潜藏着江南的文化底蕴。她的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就是作者本人在居委会工作后写成的,以自身的工作体验为参照,从市井细民的世俗生活入手。
范小青强调自己是“小市民”的一员,以小市民身份书写苏州:“我不大信命,可我却知道,我写小说,很难让人‘冷不防’,不大可能使天下震惊,也许是命中注定。苏州人从来都是小家子气的。我也是小家子气的。”[5]
(一)烟火气的世俗生活
范小青的小说《桂香街》是以社区居委会为背景的,在小巷烟火的市民生活中不乏一系列鲜活有趣的故事,下岗女工林又红带着刚毕业的大学生,毫无经验的两个人就凭着一副赤忱的热心肠,投入零碎复杂的社区工作当中,照顾着孤苦无依的老人,机智地化解邻里邻居的纠纷,破解社区居住人员的难题……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可这些就像桂花香一样,清幽恬淡,飘进了每一个人的心中,落下了深刻的印记。《过界》中书写了本来关系要好的两家因为搭棚棚一事,都觉得对方侵占了自己的地盘,就吵得不可开交;《嫁妆》中的小丫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嫁妆只要一台彩电就心满意足。《裤裆巷风流记》就是写了小巷中几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有吵有闹,卻也互帮互助,他们互相计较,又互相体谅。这就是生活在小巷中的人们,可爱而平凡的每一个日常。范小青总是将目光投向底层人物,市井小民在她的作品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不是桨声灯影中的消遣,也不是茶馆听曲的闲适,就是最日常、最触手可及的东西。是这座城市真正的心跳。
如今,每每路过葑门横街我总要走进去,吃一碗泡泡小馄饨,打包几盒青团子。再逛逛沿街的铺子,闻一闻桂花糕的清甜袭人,尝一尝海棠糕的酥香软糯,去感受一种充满情趣的人间烟火气。回家途中走过小巷,正当中午,孩童在院子里嬉戏游玩,厨房里的主妇们手握铲刀,饭菜的香味从千家万户的窗户中飘出……
隔着几十年光影回眸再望,沧海桑田与世事万千,范小青的这些苏州文学代表小说以其独特的“姑苏情调”之笔,描绘了以故乡苏州为底色展开的文学画卷,既有关“苏州故事”,亦有关世情百态。
(二)甜笃笃的吴侬软语
吴语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苏州话被当作吴语的代表方言。范小青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苏州方言,她采用活泼自然的方言俚语,雅俗共赏,整体语言氛围极具苏州特色。苏州话的特点是语调平和、语速和缓、抑扬顿挫。[6]具有“软、甜、糯、清”的特点,珠圆玉润,委婉细腻。一位批评家曾说:“在用苏州方言传神描写苏州风韵方面,范小青也许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7]
《瑞云》中的“瑞云好婆”,“好婆”是苏州话独特的对奶奶辈的年长妇人的称谓,也有的地区称为“阿婆”;《裤裆巷风流记》中的“张家姆妈”,“姆妈”在苏州话中指的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在前面加上姓氏,意思就变为了对已婚已育妇人的称谓;《光圈》中的“戆大”则指的是一种呆板、不灵活、容易受骗的人,近义词为“戆修修”,也指的是一种傻里傻气的人,这些都是苏州话中对人物的特殊称谓,体现出苏州话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沧浪之水》中“苏阿爹”,“阿爹”指的是自己的爷爷,在前面加上姓氏称呼老年男性,是一种较为亲近的叫法,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其次是叙述语言大量运用苏白。范小青將苏州市的方言俚语巧妙地融入《裤裆巷风流记》中,其中包括“轧”“煞”“"顶”“事体”“辰光”“白相”“敲耳光”“老宿货”“日脚”“清爽”“物事”“铜钿”“作兴”“瞎缠”“几何”“推板”等各具特色的苏州地方话语,在小说写作的语言上,这种地方话词语与普通语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吴方言文化的吸引力,细细品味吴方言的魅力。尽管吴方言和普通语都源自古老的语言,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白相”在普通语中指的是“玩”,“推板”则指的是“差”或“坏”。这些市井俚语,浅近明白,文白杂糅,雅俗兼具。生活在小巷中的人们用方言拉家常、讲闲话、甚至是吵架。作者巧妙地融合了当地的特色方言,创造出一个静谧而悠远的氛围,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范小青的笔下,她不厌其烦、见缝插针地在小说中描绘着关于这座城市的一切,作为她从小长大的地方,苏州是最柔软的情感归属地,是最难忘的故乡,是隐藏在心底深处,又捧于手心的珍宝。如今经济快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高楼林立,写字楼直耸入云,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可回想老苏州的味道,还是要走一走平江路,逛一逛山塘街。看一看苏州小巷里的平凡人和平凡事。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古城形象,是文学作品与历史古城的双向奔赴,脉脉温情流淌于指尖,跃然于纸上,彰显独特的江南韵味。
参考文献:
[1]周晓风,张中良.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范小青.苏州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刘丹.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构形[J].新余学院学报,2016,(04):91-94.
[4]秦兆基.苏州文选[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5]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后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6]范耀中.范小青小说语言研究[J].文教资料,2011,(06):19-20.
[7]林英魁.范小青小说中的苏州方言现象研究[J].现代语文,2015,(06):99-102.
[8]李敏.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苏州人》英译研究[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