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浩翔 李嘉瑞
【摘 要】班队活动创新是适应新课标发展要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新课标要求班队活动更加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创新,实现活动设计思路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推动班队活动创新,班主任应当以创新性的整体视角设计活动主题,依据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创新活动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及体验实现活动形式创新。
【关键词】班队活动创新;“新课标”;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8-0017-04
【作者简介】1.侯浩翔,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2.李嘉瑞,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
班队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从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迅猛,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文化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能够与时俱进。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双减”工作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班队活动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班队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本文从班队活动创新的基本界定出发,厘清班队活动创新的构成要素,审视班队活动创新的价值,并提出班队活动创新的实施路径。
一、新课标背景下班队活动创新的概述
班队活动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班队活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主题班会,即围绕某个特定主题,通过价值澄清和引领,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二是例行班会,即班主任围绕班级常规问题如卫生、纪律等定期开展,也是常见的班队活动类型;三是临时班会,该种类型的班队活动具有时间、场地的不确定性以及主题的临时性,通常以突发、紧急且重要的事情为主要内容开展。班队活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以“活动”为表征,可以是演讲、比赛、表演以及游戏等形式;另一种则以“课”为表征,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
班队活动创新是指超越传统的、一般化的活动设计样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跨学科”“项目化”以及“主题式”的设计理念,创新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为落实新课标、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理念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班队活动创新的价值
基于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新课标体现出多项教育变革特征,更加关注“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和“整体育人”,对班队活动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新课标要求班队活动创新注重“实践育人”
新课标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强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与体验。新课标强调的实践性不仅停留在课程形式如实验、调研、创作、策划、观察等上,还强调实践活动中复杂情景的设计。一方面,当前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高质量发展构成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谋略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情感发育水平也不同于以往,这些因素都要求班队活动以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深度参与。
通过班队活动创新,突出“实践育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其一,可以通过班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原发性思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其好奇心、想象力等心理特质得到良好发展;其二,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真实丰富、灵感迸发的审美态度,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倾注个人的学习热情;其三,借助舞蹈、绘画、社会调查等班队活动增加学生的物理体验,感受真实的事物形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2.新课标要求班队活动创新强调“综合育人”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知识的内在关联、知识的结构化,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形式方面,提出“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关注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在课程实施方面,主张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项目式班队活动基于整体理论观点,通过有意义的社会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要求学生有能力去调节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调整,并将在特定情境下获得的成果转移到其他场景。在特定的任务指引下,项目式班队活动围绕项目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开展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所发展,学生既可以在分组合作中完成活动任务,又能够在团队合作中交流分享,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意义建构。
3.新课标要求班队活动创新关注“整体育人”
新课标的整体性可以从活动的整体性建构与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来理解其内涵,指的是单次班队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班队活动体系中的一部分存在,能够围绕整体目标发挥效用。新课标的整体性同样对班队活动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引导班队活动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创新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
从班队活动设计的整合效果来看,班主任秉持的整合观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合的效果及方法。一是要根據整合的目标来看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整合的评价方法是否有突破;二是要按照整合的效果来看,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价值观是否得到提升。班队活动的整合要按照阶段性的要求循序推进,在不同的整合阶段,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均有所区别。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班队活动整合具有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特征,活动设计方案的更新发展、相关群体的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班主任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多样化整合手段,使学生在情景化的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班主任还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将班队活动加以融合,借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注重引导学生将创新能力应用于具体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新课标背景下班队活动创新的实施路径
班队活动创新需要班主任积极作为。班主任要增加知识储备,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积极吸纳外界新生事物并加深理解,采用多样化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1.以整体视角实现班队活动主题创新
主题是班队活动的灵魂,活动主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文件要求,二是节日特色活动,三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政策文件的机械照搬和活动设计的僵化操作,导致班队活动主题存在创新性不够、衔接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不少研究者提出要将主题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从班级日常生活中提炼班会主题,突出项目化设计、创新性实施,形成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体系。
整体性视角下的班队活动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第一,班主任要精准掌握时代环境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思考班队活动的有效呈现方式。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全面了解学情,具体包括分析学生目前的经验基础、可以达到的认识水平等,还要根据活动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式,如对于“感恩父母”主题班队活动,是采取讨论、角色扮演还是实际行动等方式来开展活动。第二,班主任要把握班队活动的主题特征,并将活动系列化,同时要考虑活动整体结构的合理性,设计班队活动结构图、活动规划表以保障班队活动有序开展。
2.依据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实现班队活动内容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是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所以教学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生活。要让班队活动内容回归学生生活,首先要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并对每个学生的现状做好记录,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开展班队活动的根本目的,以学生的生活作为班队活动的主要内容。例如,学校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不允许学生课间嬉戏打闹,这使得天性活泼的学生失去了课间乐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为此,班主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课间十分钟游戏设计”班队活动。该班队活动以项目式学习为方法,学生分小组研究课间十分钟的游戏并进行评比,选出适合的游戏;班主任也可以自主设计游戏参与评比,或对学生研发的游戏进行改进。类似的班队活动不仅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获得感。
3.创设真实情境及体验实现班队活动形式创新
班队活动应创设真实情境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其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班队活动形式创新有以下两条路径。第一,紧扣个体经历创设活动情境。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需结合学生个体的经历,让学生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情感体验融入课堂,自主思考课堂主题、积极分享与主题相关的经历等。这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引发了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思考,产生对以往经历的评判与反思。第二,增加共情体验,引入身边案例。班队活动主题多元丰富,不可能每个主题都能完全贴近学生个体的经历。因此,班主任在设计某个主题的班队活动时,需要创设复杂连贯的情境供学生实践,适当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班级事件、热点新闻、热播影视等,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共情体验,以达到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目的。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需要敏锐地把握主题蕴含的核心素养与学生实际生活素材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设置“问题串”等方式带领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逐渐从主题表面走向主题内核,使知识习得、能力提升、情感养成等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晓晖,苟树林,黄小科.修身班会:提供班级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00-104.
[2]戎静.“模块化”主题班会在新时代德育工作中的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51-152,163.
[3]戴岭,张宝辉,杨秋.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思维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23,41(3):75-83.
[4]哈斯朝勒,郝志军.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育人旨向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3(5):61-64.
[5]李偉胜.主题班会系列活动设计的层级建构[J].中国德育,2012,7(9):8-10.
[6]彭程.教学情境的基本内涵、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12):40-46.
[7]黄侃.让主题班会发挥最大的育人价值[J].江苏教育,2023(17):1.
[8]侯冬梅,周晓虹.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20(79):70-71.
责任编辑:汤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