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海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政策供给,不断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出台更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既是《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面向高职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在提升口语表达、强化写作技能等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人文精神,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弘扬民族文化、塑造完整人格、提升道德修养、增强审美能力的时代价值之上。要实现新时代的课程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文字—文学—文化”的层级递进目标,课堂革命势在必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质量的实现程度。如何以诗词为抓手,进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笔者从挖掘思政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教学、加强课程联动等层面作出了些许思考与探索。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我们培养的应该是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爱国情怀、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自身行为习惯的时代新人。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不是增开一门课或增设一项活动,更不是课程“去知识化”,而是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在诗词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加强诗词的课程思政建设:
陶行知曾说过:“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要想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意识,坚信诗词之于育人确实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意识引领作用,将其落实。
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到诗词教学中,并不是强行植入,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思政元素的寻找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渔家傲 秋思》时,从范仲淹戍守边疆的经历联想到今天的戍边战士,深入分析了戍边英雄的家国天下情怀;在讲授《革命烈士诗抄》中,结合相关的党史资料,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讲授诗歌《蹴鞠》时,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引入北京夏季奥运会及冬奥会,强化团结拼搏的运动精神传递,这样既融入了思政元素,也结合了现实生活,找准了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有的教师将课程思政理解为“3分钟思政”——在课后三分钟抽出时间讲思政,这是对课程思政极大的误解,这样容易出现“两张皮”。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月亮意象为核心,构建了课程思政体系:首先,围绕“月”之意象的内涵让学生体会月的灵动与人伦之美;其次,分析“借月抒发哀情还是乐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仍然拥有的昂扬积极的心态;再次,通过飞花令游戏,拓展与月有关的诗歌,并进行情感的归类,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月”的探索;最后,从古代诗人对月的想象与向往到当代航天的登月探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追求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实现诗歌的深入解读。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受体。要在了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方式来植入思政元素。否则就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课程困境。例如,在讲授《渔家傲·秋思》前,做了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喜欢多场景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中的戍边英雄保家卫国的情感,我们运用了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杨家将文化展馆,借助馆内的文史资源,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承,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是载体,是链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枢纽和桥梁。在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诗词的选篇都较多,若按照教材安排悉数讲授,学时明显不足。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遴选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遴选经典内容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经典诗词篇章的遴选,一定要对接课程标准,通过岗位调研,围绕学情调研,满足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去重构教学模块。以笔者所授《大学语文》诗词模块教学为例: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及岗位调研,围绕幼儿园教学中的六大教学活动主题,结合学生知识零散、难以拓展,关注岗位且具备初步的弹唱画专业技能的学情调研,整合了《归园田居》《月下独酌》《蹴鞠》《渔家傲 秋思》《革命烈士诗抄》等相关诗歌作品,使得诗词教学更有针对性。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改革的关键和主体。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应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本学期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以《革命烈士诗抄》为例,在教学中运用了“三阶七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分三个阶段,按照唤诗趣、入诗作、品诗语、复诗境、理诗脉、悟诗情、续诗篇七个步骤展开。通过三阶七步的课堂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深度解读诗歌的同时,也强化了专业技能。
创新教学改革,一线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非常重要。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有想法、有情怀、有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化手段层出不穷。信息化手段凭借着其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趣味性、感官的直观性、传播的广泛性、互动的及时性等特点迅速发展,且辐射范围波及教育领域。面对这种现代传播媒介,应该为我所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职诗词教学。笔者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助破诗词重难点方面主要做了如下的探索:
运用MG动画把枯燥难懂的诗词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小故事,比如在讲《渔家傲·秋思》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词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力,就围绕清朝人笔记小说中的故事制作了相关的动画视频;在讲钱福《蹴鞠》的时候,结合诗歌里的蹴鞠运动制作了蹴鞠发展历程的小动画,所有这些都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教学中,可借助VR虚拟资源还原诗人创作诗歌的情境,打造沉浸式的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比如在讲述《革命烈士诗抄》时,借助革命烈士展馆中的VR资源,让学生了解党史中的一些细节以及革命者的革命经历,通过反复地强化让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充分利用各类诗歌鉴赏app里的“飞花令”“诗临其境”等诗歌小游戏,拓展学习的广度。比如在讲李白的《月下独酌》时,为了让学生对月这个意象的丰富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西窗烛app中的飞花令游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诗歌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情感的归类,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课堂的深入互动需要各类硬件资源和平台的支撑。在教学中会综合运用校内的朗读亭、瀑布流、电子画屏等各种硬件资源助力诗歌的学习。比如,在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借助瀑布流来展示古代与劳动主题诗歌相关的名画,并且组织学生进行“以画猜诗”的游戏,提升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同时充分运用文化传承基地的展示资源与解说,体会诗情。又如在学习《革命烈士诗抄》时,依托H5交互进行网上祭奠英烈的课前活动,探索使用H5交互平台增强了课堂深入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作为面向高职学前教育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科性和职业性的融合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努力为专业服务,加强课程联动。笔者所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常用诗词欣赏鉴赏方法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把诗词学习与学前教育“画唱创舞讲”等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程联动,深入解读诗歌。比如在王维名篇《积雨辋川庄作》中运用“画”的技能绘制诗歌里的雨后美景图,感受诗歌意境;在《月下独酌》中借助古诗新唱的方式吟诵李白笔下的月,理解诗歌的情感;再如《渔家傲 秋思》中,通过手工创作“我心中的英雄”,感悟诗歌中英雄的时代价值,在助力诗歌内容理解的同时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大背景下,依据新时代社会特征和文化需求,应深入挖掘《大学语文》所蕴含的多重元素,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先贤与大众的对话通道,促进民族精神和文化智慧的传承,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革命建设落到实处,不断深化《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与时代价值。
百年语文,无数大师用生命浇灌出了《大学语文》这棵参天大树,语文百年,吾辈等一线教师仍需继续努力,不断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增值赋能,将社会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切实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